孫 勤
《地理課程標準》指出,“充分開發、利用地理課程資源,對于豐富地理課程內容,開展形式多樣而有效的地理教學,增添地理教學活力,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教師應在日常教學中豐富教學內容,給學生廣闊的思維空間,讓學生去發現、解決問題。教學內容的安排不再僅僅讓學生簡單地到課本上尋找答案,而是讓學生真正“動”起來,轉向社會和自然。筆者根據多年的地理教學實踐經驗,認為豐富教學內容的主要途徑有以下幾條。
1.運用多種手段進行探究,變“抽象”為“具體”
在地理探究式學習中,教師應運用直觀教具、多媒體等多種手段,向學生展示感性材料,引導學生把間接知識與直接知識聯系起來進行探究式學習,從而獲取知識,培養探究能力。例如,在進行“太陽直射點的移動”教學時,尤其是春、秋分太陽直射赤道,很多學生空間想象力有限,無法理解。這時,借助多媒體課件,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太陽直射點的位置,變“抽象”為“具體”,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2.聯系實際進行探究,變“理性”為“感性”
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可圍繞某個問題獨立進行實驗,觀察現象,分析結果,從中發現地理原理和規律,以獲得知識、培養探究能力。學生由于生活實踐知識不豐富,對有些地理現象難以理解。教學中可以通過設計適當的實驗讓學生親手操作、觀察和討論,使地理原理看得見、摸得著,從而達到正確理解。如在講授晝夜長短變化時,教師提出:你觀察過自己在太陽下的影子嗎?寒假與暑假,晝夜長短的變化有何不同?同學們由于親身經歷過,所以很快找到了答案:自己在太陽下的影子時長時短(甚至可以分析得出這是因為地球的運動造成的)。在寒假時,早上6:30起床天還未大亮,晚上17:00左右天就黑了;在暑假期間,晝夜長短的情況正好相反。這樣,教學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利用地理圖表進行探究,變“感性”為“理性”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課程目標要求學生要“掌握閱讀、分析、運用地圖、地理圖表和地理數據的技能”,新課標的內容標準還明確要求學生能對地理圖像進行描述、閱讀、說明、分析(包括讀圖分析、綜合分析)、繪制、運用、收集圖像以及使用電子地圖等。這些技能和內容的掌握不僅利于學生的學習,而且對其生活及終身發展都大有裨益。地理圖像是重要而實用的地理教學媒體,它包括教學地圖(地圖、地理略圖、填充圖)、地理圖畫(地理模式圖、示意圖、景觀圖、剖面圖、漫畫圖)、地理圖表(統計圖表、表格)、地理衛(航)片、電子地圖等。“沒有地圖的課不能稱其為地理課”,新課程標準下的地理圖像是地理教學中最普遍的教學手段;地理圖像語言是地理學中一切語言、文字或思維意識的簡化和替代者,對激發學習興趣、改進學法、發展地理思維、提高學習效率有特殊功效,其運用直接影響到教學效率的高低、教學效果的好壞。
地圖在很多領域里得以應用,例如,①地球上各個大洲、大洋、湖泊和國家的大小、形狀,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海岸線的長度。最后,將整節知識在地圖上歸納、概括、濃縮,使幾頁書的知識只成一張地圖。由此可見,應用地圖既可使我國地形的高低起伏一目了然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又可以使知識得以高度概括和濃縮,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擔。②應用地圖培養學生的思維、想象能力。例如,用中國的地形圖分析長江的水文水系特點,學生結合長江流經地區的地形特點就會得出,在山區水流湍急,水力豐富,可以發電。③應用地圖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學生在地圖上可以看到祖國遼闊的疆域、壯麗的河山、豐富的物產資源、廣大的森林和草原、無數的工廠和礦山等,這些都可以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建設祖國和保衛祖國的熱情。
4.應用典型案例進行探究,變“個性”為“共性”
高中地理課程改革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案例教學正是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在高中地理課程基本理念的指導下,教師可以嘗試結合時事和新聞熱點,引導學生關注我國改革開放30年間和現代化建設中的重大地理問題。在設計教學時充分考慮高中生的心理特征和不同的學習需要,注重問題情境的創設與教學過程的生成,注重師生互動的合作與創新。培養學生的人口、資源、環境、社會相互協調的可持續發展觀念,提高學生地理學習、合作交流等能力。
例如,鞍鋼和寶鋼的區位選擇,教材首先提供了兩大鋼鐵工業基地具體的地理位置及資源供應情況,然后提出問題,引出工業主要區位因素的學習。這一案例的應用,旨在為學生提供積極的情緒激勵和思維啟動,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即帶著問題學習,使學習有了明確的目標指向,圍繞問題探索目標進入學習狀態。
5.通過實踐活動進行探究,變“理論”為“實踐”
課堂教學是素質教育的主渠道,但不是惟一的渠道。在高中地理課程標準中強調“開展地理觀測、地理考察、地理實驗、地理調查和地理專題研究等實踐活動”。因此,教師要樹立“開放性”課堂教學理念,建立課內、課外相結合的學習模式,為學生營造更加廣闊、真實的探究學習空間,允許并激勵學生將課堂中解決不了的疑問帶出課堂、走出校園、走向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