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衛標
一、深入挖掘教材內容,探索生存技能教育預設點
地理課程是生命教育的隱性課程,教材中蘊涵著豐富的生存技能教育資源。合理挖掘這些資源并進行必要的整合,在教學中進行適當教育,可以提高學生生存技能。下面以湘教版必修Ⅰ為例。
1.挖掘具有科學性并有效脫險技巧的內容
如在1.3節地球的運動中測量學校所在地的經度示意,可以滲透野外方向的確定。在1.4節地球的結構中地震波縱波和橫波傳播速度不一樣,可以滲透地震發生時短暫時間的逃生和地震預報。在2.2節地球表面形態中斷層線附近巖石破碎,可以滲透野外水源的尋找。在2.3節大氣環境中對流運動引起雷陣雨,紅色光不容易被散射,霜凍出現在晴朗的夜晚,熱力環流的應用——山谷風,氣旋,伏旱,海嘯、風暴潮等教學內容,可以分別滲透防雷常識,交通路口紅綠燈常識(紅燈停),防霜凍措施,森林發生火災白天不應該向山頂跑(逆風逃生),臺風、颶風、龍卷風避險常識,中暑的防治,怎樣預防海嘯和避險,做好防范應對風暴潮。在3.3節自然地理環境差異性里森林帶、草原帶、荒漠帶,可以滲透叢林跋涉注意事項、避免受到野生動物(草原中的肉食動物)傷害的措施、沙漠中要夜行曉宿等。在4.1節中的地形對聚落分布的影響,可以滲透野外營地的選擇。在4.3節自然資源與人類活動中煤炭的開采,可以滲透預防礦難等。了解這些內容可使學生面臨災難時能鎮定地利用已學的知識保護自己。
2.挖掘具有科學性并能提高生存意識的內容
如在1.3節地球的運動中生物形成晝夜節律(生物鐘)、地球自轉偏向力,分別可以滲透根據人體生物鐘合理安排作息時間、河岸邊建筑物要考慮流水侵蝕引起塌方等。在2.2節地球表面形態中斷層線附近巖石破碎,可以滲透建筑物應避開斷層線。在2.3節大氣環境中熱力環流的應用城市風,盛行西風帶,季風氣候不穩定性,鋒面兩側溫度、濕度、氣壓、風都有明顯的差異,寒潮,秋高氣爽等知識點,可以分別滲透有污染的工廠和衛星城應建在城市環流之外;去南極科學考察輪船經過盛行西風帶時風高浪急防暈船,防洪抗旱,鋒面活動與疾病,寒潮襲來如何預防哮喘、心腦血管疾病,秋季晝夜溫差大、戶外運動防感冒。在4.2節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中氣候變化擴大某地疫病的流行,可以滲透氣候變化與健康的知識。了解這些內容可以使人們在生產生活中利用科學知識,提高生存意識、改善生存條件。
3.站在全球和全人類角度,挖掘保護地球和人類的內容
如在1.1節地球的宇宙環境中小行星撞擊地球,可以滲透運用科學技術摧毀它或改變其運行軌道。在1.2節太陽對地球的影響中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可以滲透預報太陽活動防止宇宙射線危害航天員。在2.4節水循環和洋流中可以滲透保護水環境。在3.1節自然地理要素變化與環境變遷中人類活動對環境的作用,可以滲透保護臭氧層,遏制全球變暖。在3.2節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中可以滲透保護土壤的內容。在3.3節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中森林帶、草原帶里可以滲透保護森林、保護草原。
二、充分結合教材內容,開展多種生存技能教育
1.充分發揮課堂主渠道作用,滲透生存技能教育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新課標下的課堂應該充滿生存技能教育。教師應根據需要把相關的減災和防災知識傳授給學生,提高學生的生存技能,如在學習“中國的洪澇災害”時,可向學生介紹如何防災,遇到洪水如何自救,災后如何預防各種傳染病的流行,分析洪澇產生的原因和危害,要減輕洪澇的危害,每個人應怎樣做等。如講到滑坡時,可結合在1983年甘肅查納村滑坡事件中,村民明知山頂開裂有威脅,卻束手無策,不知向何處報災,也不知怎樣預防和防止滑坡的發生,更不知疏散和撤離。所以當滑坡發生時,全村115人,只有一人幸存。如果村民受過有關山體滑坡的災害教育,發現開裂,就組織村民進行撤離疏散,同時在開裂地帶采取固定措施,注意引開水源,滑坡是完全有可能避免的,即使沒能避免滑坡的發生,至少可以使損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2.采用演講和討論等形式,滲透生存技能教育
圍繞生存教育主題,結合地理學科知識特點,在課堂上開展一系列演講討論等活動,讓學生增加生存技能教育。如“地震”教學,在課前可復制、剪輯兩段錄像:一段是唐山大地震的紀錄片,一段是地震專家介紹地震逃生的技能。為了加深學生對地震災害的認識,首先播放了錄像片,斷壁殘坦、家破人亡、失去親人的傷心欲絕,加上播音員“煸情”的解說,給學生的視覺、聽覺以及情感造成了巨大的沖擊。他們有的面色凝重,有的表情驚愕,不相信地震會造成這樣的人間慘劇——接下來的討論自然圍繞兩個話題展開:地震太可怕了,現在能否預先知道?如果遇到地震,我們該怎么辦?同學們調動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獻計獻策、討論熱烈,最終懂得了地震逃生的基本技能。又如,在學習自然災害對人類的危害后,讓學生結合實際,討論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應對突發性災害,組織學生以“自然災害與我們”為主題進行演講比賽,增加防災和應對災害的技能,提高生存能力。
3.利用地理專題內容,滲透生存技能教育
地理專題教育具有周期短、活動性強等特點,能相對集中、靈活地實施生命教育的內容,實現生存教育的目標。但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地理專題教育的活動形式,豐富專題教育的內容,深化生存教育的內涵。①辦講座。結合地理新教材有關專題內容,舉辦一些諸如野外生存技能、地震、臺風等避險對策的專題講座,讓學生了解各種自然災害對人類生命財產的危害,探究生命的可貴、生活的意義,初步具有自救互救的防災、救災能力。②出板報。通過地理新教材某些專欄的學習或結合某些紀念日、節日,如世界氣象日、世界防災日、全國中小學生安全教育日、消防日、世界水日、交通安全日等。讓學生利用班級板報,適時地開展一些班級黑板報的宣傳和評比。當然,板報的內容要突出生存技能教育,體現生命教育內涵。③建網站。在學校網站上,結合教材專題中生命教
育的題材,開通生命教育專題網頁,讓學生交流生存技能常識。
三、靈活運用生存技能,開展生存挑戰活動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生活。開放課堂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依托地理教材引導學生學好生存技能知識,又不被教材內容所局限,更加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將教材中的生存內容與學生活動緊密結合。
1.設計生存挑戰游戲,訓練生存技能
如將學生帶到小山林中,讓學生以最快的速度從正南方向離開,以最先到達出口者為勝。活動結束后學生總結歸納他們找出方向的方法。有的在林中找一棵樹樁,根據其年輪來識別方向,因為其年輪總是南面的寬而北面的窄;有的觀察一棵獨立的樹,其南側的枝葉茂盛,而北側的則稀疏;也有的學生在巖石眾多的地方,找一塊醒目的巖石來觀察,巖石上布滿蒼苔的一面是北側,干燥光禿的一面為南側。適時通過這種野外教學活動,把點點滴滴的求生知識、生存經驗和技能滲透在活動中,并傳授給學生,使其臨危不亂,是提高其生存能力的有力保證。
2.結合地理研究性學習,鼓勵參與社會活動
參與社會活動有利于學生認識社會和自然,協調學生與社會、自然的關系,有利于增強學生謀求生存和發展的實踐能力,是鍛煉他們生存技能的有效方式。如圍繞沙塵暴等自然災害,開展一次研究性活動;又如收集本地區有關自然災害前兆的諺語,以及防災減災的有效辦法,可在全班進行交流。
3.加強生存技能演練,在生活中學以致用
古人曰:“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孩子們的防災安全知識大多是從課堂和書本上獲得的,但書本與現實畢竟存在差距,因此必須通過實戰演練,才能獲得實際的知識和技能。多一次演練,就多一項技能,多一絲希望,多一條生命。
總之,作為地理教師,要有計劃、有步驟、實實在在地于地理教學中滲透生存技能教育,既符合地理新課程標準關于生存教育的理念,也符合胡錦濤總書記“將災害預防等科學知識納入國民教育中”這一精神,還能使課堂教學與生活熱點貼近,引起學習地理的興趣,從而極大地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