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 煒 劉 娟
高效課堂是針對課堂教學的無效性、低效性而言的。凡是能夠高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高效地實現預期教學目的的課堂教學都可稱之為“高效課堂”。高效課堂要面向全體學生的發展,但面向全體不是讓每個學生都獲得一樣的發展,而是讓每個學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獲得發展。它既是一種理念,也是一種教學策略,更是課堂教學的基本追求。
一、實現兩個轉變:教師和學生角色的轉變
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新課程強調學生不再是一個被動的接受知識的角色,而是在自主探究、發現的過程中獲得知識。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掌握新的知識,還要注重其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的養成,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教師要充分尊重每一個學生的興趣和特長,幫助學生制定適當的學習目標,產生主動性,解決“要學”的問題;激發興趣,調動積極性,解決“愛學”的問題;教會方法,形成獨立性,解決“會學”的問題;培養習慣,養成自覺性,解決“想學”的問題。
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現代教學觀認為,學生的學習實質上是一個由學習者自主建構的過程,教的最終目的是學生的學,在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是一個引導者的角色。在課堂教學中,就是把主要工作放在課前的“引導”準備上,落實好“自主探究,學案導學”,“導”是目的,是關鍵,預習材料必須具有引導學習和突破問題的功能。課堂中引導學生有效討論、積極展示、高效學習。
教師要成為最優秀的學習者。在新課程改革中,教師要重新定位,從傳統的“講者”變成“教者”,從一個“教者”變成“學者”,即成為和學生一起“上學”的人。在新課程改革的課堂上,師亦生,生亦師,師生相長,教師上課也是“上學”。在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激蕩和交流中,教師作為“首席學習者”,成為全班最優秀的學習者。
新課改讓學生真正懂得了“學習是自己的事情”,自己才是課堂學習的主人。要學習好,就必須做到主動參與、注重體驗、善于質疑、勇于創新、規范細致、嚴謹縝密,形成自己的高效學習能力。我們應該從“解放學生”入手:解放學生的身份,把學生從一個受教育者,變成一個教育者和教育資源的提供者;解放學生的地位,使學生從課堂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變成教學活動的主動參與者和學習的主人;解放學生的學習身心,讓學生不僅用眼睛看課、用耳朵聽課,還要調動各種感官,運用一切方法,全身心參與到學習中來;解放學生學習的內容,讓學習與學生的生活和體驗緊密結合,形成活潑的“綠色生態大課堂”;解放學生的評價,由用一把尺子變成多把尺子評價學生。
二、落實好三種方式: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
自主學習成為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首要任務。學生能否積極有效地進行自主學習?關鍵要看教師如何引導學習。教師在編制導學案時,在難度、內容和形式上可設為ABCD四個級別:A級為“識記類內容”,要求學生在課前必須解決;B級為“理解級”,要求學生能把新知識與原有知識和生活掛鉤,形成融會貫通的銜接;C級為“應用類”,學以致用,能解決例題和習題;D級為“拓展級”,要求學生能將知識、經驗和社會以及最新科研成果掛鉤。“四級要求”便于學生根據自己的學力自主選擇學習。
探究學習是提升學生能力的主要方式。探究學習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學習生活與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問題,主動獲得知識、應用知識和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每一個“問題研究”都是內涵豐富的、包含許多具體問題的有價值的議題。要完成這些問題的探討,學生必須經過資料準備、調查研究、分析討論、形成觀點、總結交流的完整過程。這個過程需要有充足的研究時間和拓展到課外的實踐,需要學習共同體的群策群力。探究學習能讓學生真正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來,在實踐中感受并體驗知識,讓學生形成“探究未知世界的積極態度”。
合作學習是培養學生團隊精神的有效方法。合作學習主要是以生生互動作為教學活動取向,以學習小組為基本組織形式,以團體成績為評價標準,共同達成教學目標的活動。具體做法分以下幾步:首先,合理分配小組,考慮學生學業基礎、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差異,且每個組成員的基礎力求平衡。其次,指導準備工作,每一小組在明確學習目標和學習方法后,一邊當學生,一邊當“老師”,把學到的知識隨時“傳遞”給周圍的同伴,而自己也會發現新的問題,從而得到提高。再次,展示學習成果,教師要引導學生有效地討論和鼓勵學生采用不同的形式充分展示交流。對尚不理解的,講解時“卡殼”的,學生要提交不明白的問題全班討論,此時教師可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機會和適度的“點撥”,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完成任務、提升學習能力。
三、把握好四個關口:課前、課中、課后和評價
課前備課,認真分析,精心設計。教師要根據地理學科的特點、課型,牢固樹立三維目標意識,課前要明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認真思考完成教學目標、突破重難點的方法與策略。圍繞教學目標去研討教材、研讀學生,確定適合學生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充分發展的教學方式方法,設計精當、快捷、高效的教學流程。
課堂教學,以人為本,因學定教。要真正確立學生主體地位,認真發揮教師主導作用,既要注重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又要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思維和有深度的交流討論,給學生創造一點思考的情境,給學生留一點思考的時間,給學生一些活動實踐的余地,給學生一些表現的機會,讓學生獲得更多的成功體驗。
課后反思,積累經驗,促使進步。課堂教學反思是一個深層次認識過程,是構建高效課堂、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每一位教師課后要善于反思,要經常與學生、同伴、教研人員探討、交流課堂教學中的問題。這種不斷“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反思過程,一定會起到積少成多、厚積薄發之功效。
把握評價標準,用好激勵機制,促進學生學習。教師合理地評價學生可以使學生深受鼓舞,從而產生巨大的學習動力。學生積極采用自評也是促進其發展自我意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評價能力的手段。如筆者編寫的學案,設計有“學后反思——本節課你學到了什么?怎樣學的?學得怎樣?”等自評環節。這樣“自評”可使學生不斷調整自己的學習策略,全面而健康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