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楊 羅敏慧
2002年6月16日,一場百年一遇的山洪氣勢洶洶地沖入福建省泰寧縣大布鄉,沖走了莊稼,沖毀了家園,沖破了本應有的寧靜。
2005年6月21日,大布鄉乃至整個泰寧縣防洪警報再度拉響。兇猛的山洪又一次把經過的地方狠狠地肆虐一番,留下一片狼藉。
泰寧縣近些年來越發頻繁的洪澇災害讓我們陷入了沉思,是什么原因造成洪澇災害如此多發,又如此兇猛?我們認真分析了泰寧縣的氣候、地形特征,分析出其自然原因:一是泰寧縣屬亞熱帶山地型季風氣候,較為濕潤,特別是夏季高溫多雨,降水充沛;二是泰寧縣為低山丘陵地區,地勢崎嶇,大量降水后地表水很快匯集,沖往下游,導致洪澇。然而,更重要的則是人為原因,特別是近些年來當地人對植被的破壞行為加劇了水土流失,導致洪澇頻頻發生。
以福建省泰寧縣大布鄉為例。大布鄉是泰寧縣植被破壞比較嚴重的地區之一,我們在從學校回大布鄉的路上,隨處可以看到裸露的土地,有的山成了禿山,河水也明顯地更渾濁、更淺了,不像當年可以在河里痛痛快快地游泳。這一切都是因為破壞植被,使得山上植被保持水土和涵養水源的能力下降,水土流失加劇造成的。經過我們的調查,了解到大布鄉植被破壞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對森林的亂砍濫伐。大布鄉早年經濟發展的支柱就是木材業,大量樹木被砍下后運往山外,又沒有及時補種。另外,有一段時間大布鄉的燒炭業盛行,大片天然林、水土保持林被砍,連許多非常珍貴的烏岡櫟和青岡櫟都被燒成木炭。2001年12月7日,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節目以“綠樹成炭嘆青山”為題報道過大布鄉濫伐林木燒炭一事,驚動了國務院領導。
(2)石材業成為大布鄉的主要產業之一。石材業帶動了大布鄉的經濟發展,但也帶來了許多問題。開采石頭破壞了山體植被,使礦區土壤抗蝕能力急劇下降;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到處堆放,污水四處流溢,嚴重污染了當地環境。
(3)大布鄉經濟落后,農村能源以薪柴為主。據統計,大布鄉90%以上的村民使用的能源是薪柴。家家戶戶的房子周圍堆滿了木柴,許多村民都利用冬閑時節進山砍柴,薪柴的采伐量遠遠超過了薪柴資源的合理提供量。
(4)道路建設破壞及農村建筑用地不夠規范。近年農村實施“村村通”工程,公路里程迅速增加,把各村連接在一起,但也使沿線植被遭到破壞。同時,許多村民沒有規劃意識,建房的隨意性比較大,特別是山邊的人家在建房時破壞了不少樹木。
(5)近年有部分村民開始種植煙葉,烤煙用柴量在不斷增加。調查結果表明,烤一畝煙要燒掉木材3米3,還會產生大量的煙塵污染空氣。
以上是我們對大布鄉水土流失日益嚴重的罪魁禍首——植被破壞現象調查后,分析出的幾點原因。要根治水土流失現象,就必須保護好森林植被,并且封山育林。經小組討論、研究,提出以下建議。
(1)大力開展植樹造林,實施生態林工程。應封山育林,恢復植被,等植被覆蓋率上升到一定程度后再有計劃地伐木,當然,一定要做到砍伐與養育相結合,并且要加大力度查處盜伐林木案件,有效遏制人為破壞的勢頭,維護林區秩序。
(2)石板材的生產要有計劃,嚴格審批制度。應要求采礦區有計劃地開采石頭,做好礦區植被的恢復工作,充分利用加工過程中的廢棄石頭做房子的墊基或馬路的鋪層,不占用土地,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3)解決村民的生活用能問題。可以采用以下幾點措施:一是要宣傳、推廣使用生活用煤,改變村民千百年來以薪柴、山草為燃料的習慣,以煤代柴,同時有關部門要做好價格比較低廉的煤炭調運和銷售工作,方便群眾買煤;二是進行爐灶的技術革新,家家戶戶建省柴灶;三是大力興建沼氣池,沼氣清潔環保,原料來源多,既減少了污染,又減少了人們向山要柴,沼氣渣還可以肥田,據已經使用沼氣的村民說,用沼氣一年大約可以解決家庭燃料的一半左右;四是劃出一定區域營造專門的薪炭林,種一些速生又耐燒的樹種;五是開發小水電,山區水能資源豐富,可以建設梯級開發的小水電站,既減輕山上的壓力,又可以創造豐厚的經濟效益;最后,還應號召各家各戶要有節約意識,對薪柴進行二次利用,在燒火煮飯時,把柴火滅了以后留下的木炭收集起來,可以作為冬天取暖的重要物質來源。
(4)對道路建設中的破壞要及時予以修復,補種樹木,使沿線植被盡快恢復。對農村建設用地進行合理規劃,可以結合目前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重新合理規劃建設用地,對一些未經批準的建設用地要收回,退房還山,恢復植被。
(5)大力提倡和推廣燒煤烤煙。改燒柴烤煙為燒煤,不僅成本降低25%左右,還具有煙塵小、溫度均勻又持久、提高烤煙質量等優點,并且保護了森林資源。
(6)建設立體農業體系,發展農村經濟。從山上到山下,農業生產要依次布局為“用材林—經濟林”或“毛竹—果園”或“人工墓地—農田—魚塘”,即“丘上林草丘間塘,緩坡溝谷魚果糧”的生產模式,對山區因地制宜,既發展多種經營,提高經濟效益,又保持水土,保護生態環境,建立良性的生態循環。
人類與自然應該是和諧共存的。如果人類無情地對待自然,那么自然對人類也就無義。為了不再讓洪水帶來的哀痛淹沒我們的歡聲笑語,為了讓這一片靈秀寶地更顯魅力,請大家愛護自然的一草一木,與大自然和諧共處吧!▲
作者單位:福建省泰寧縣第一中學高一5班(354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