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焱
生態旅游從上個世紀80年代提出至今,已得到廣泛認同,成為當今世界旅游發展的主流。據世界旅游組織預測,到2010年全球旅游人數將超過30億人,其中5億人要到森林等原始環境中進行生態旅游。到2004年底,我國已建立森林公園1 658處,規劃面積1 900多公頃;建立自然保護區劃1 757處,規劃面積1.5億公頃。據不完全統計,我國自然保護區年總旅游人數約2 500萬人,年旅游收入約5.2億人民幣。森林生態旅游的年旅游人數從20世紀80年代初的100多萬人已上升到3 000多萬人次。生態旅游迅猛發展,帶來極大經濟利益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值得關注和思考的問題。
一、生態旅游的內涵
生態旅游是一種學習自然,保護自然的高層次的旅游市場活動和教育活動。作為可持續旅游的一種形式,生態旅游是“以生態資源(包括自然生態資源和人文生態資源)以依托,以生態思想為指導,以科學文化知識為內涵,旅游者和旅游經營者具有明確生態環境意識,參與性強,品位高雅,能為地方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做貢獻的旅游體系”。
生態旅游與傳統旅游在消費觀念、消費行為、受益者、廠商行為和影響方式上具有不同特征。

對于傳統旅游,利潤最大化是開發者追求的目標,而追求享樂則是旅游者的目的,因而傳統旅游必將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不可能得到持續發展。
二、我國生態旅游發展現狀
我國旅游開發史較短,目前依然采取發展中國家旅游開發模式,人們對生態旅游還缺乏科學理解,僅僅停留在到大自然中去旅游,強調對旅游資源的開發而忽視了旅游本身對環境的影響和資源破壞。
1.缺乏生態環境保護意識
生態旅游是緩解環境壓力,實現旅游資源可持續利用的一條好途徑,真正的生態旅游是“為保護環境和維持當地人的福利而前往自然區域的負責任的旅游”,這種責任感就要求生態旅游者有較高的環境保護意識,旅游經營者有長遠發展規劃并真正實施。
而據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保護委員會的問卷調查發現,一些自然保護區違反有關管理條例,在緩沖區甚至核心區開展生態旅游活動。在已經開展生態旅游活動的自然保護區中,有44%存在垃圾公害,22%由于開展旅游活動造成保護對象受到損害,11%出現資源退化,30%有空氣污染,真正達到生態旅游要求的寥寥無幾,這說明人們對生態旅游還缺乏準確全面的認識和理解。
2.生態旅游管理體制不完善
作為生態旅游的主要載體,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和風景名勝在部門上歸屬多頭領導,分別歸林業部門、建設部門、環保部門和水利水電部門管理,作為主要行業管理者的國家管理局很難有所作為。這種生態旅游載體的歸屬不清,必然導致管理上的混亂,同時也導致在規劃上缺乏全局觀念,生態旅游不同于其它旅游產品或旅游方式,更加注重經濟、社會和環境多重目標的統一。因此,只有通過專業人才、科學的制度安排和機制設計,才能使多重目標協調起來。
3.對生態旅游尚存在認識上的誤區
現在不少人對生態旅游的理解僅僅停留在走向大自然,對生態旅游缺乏充分的認識,忽視了生態旅游環境教育和文化保護的意義。這種認識上模糊不清必然導致經營者在開發生態旅游產品時市場定位不清晰,盲目開發,一窩峰、同質性開發普遍,進而喪失自己產品的個性。另外,就是把傳統旅游開發方式和管理方式套用到生態旅游上,造成環境破壞。
三、齊心協力推進生態旅游的發展
可持續旅游可以如下形式管理所有資源,在保持文化完整性基本生態進程,生物多樣性以及生活支持系統的同時,使經濟、社會以及審美方面的需求得以滿足。生態旅游作為可持續旅游的一個重要形式,如何讓旅游者和旅游經營者、當地社區及居民共同受益。需要旅游、環保、建設等部門共同努力,齊心協力推進生態旅游的發展。
1.樹立生態環境保護意識
生態旅游歸根到底就是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問題,人們在享受大自然的同時也要學會保護大自然。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吳曉青說:“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生態旅游發展的基礎和前提,發展生態旅游必須依賴一定的生態環境,保護好生態環境就能促進生態旅游的發展。”他提到福建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通過嚴格保護和管理,使森林覆蓋率達到96.3%,生態環境保持優良,當地居民旅游收入不斷增加,生活條件得以改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加強,由此促進生態旅游良性循環發展。保護環境需要旅游者、旅游經營者和當地居民共同努力,實現環境友好型旅游活動。
(1)培養旅游者綠色消費觀念。通過導游或宣傳對旅游者進行教育,提高環境保護意識,將一個普通旅游者逐漸塑造成能夠自覺維護環境、有良好生態意識、積極參加生態活動的綠色旅游者。
(2)創建和支持綠色旅游企業。從可持續發展理論的角度出發,企業只有積極維護生態環境,保護環境,以一種負責的態度面對環境,企業發展才會是可持續的。
(3)強化旅游地居民生態環境意識。當地旅游開發部門在做生態旅游規劃時應充分考慮當地人民的利益,以謀求旅游可持續發展。為此,可通過對當地居民的教育,使其了解生態旅游可給他們帶來的利益。在做生態旅游規劃和計劃時不妨和當地居民一起制定,也可讓當地居民參與管理,這樣既可調動居民的積極性,又可以使他們的權益受到保護。
2.樹立全局觀念,規劃開發旅游精品
國家旅游局局長邵琪偉指出:“要堅持把實施精品建設作為生態旅游發展的一項主要戰略。”要推出一批旅游精品,就需要保證生態旅游環境質量的高品位,規劃開發時對旅游區的地質資源、生物資源和涉及到環境質量的各類資源進行認真調查,以便針對開展旅游活動所帶來的環境損害進行足夠的準備,并采取積極措施,消除或減少污染源,加強對環境質量的監測。始終堅持“保護第一,開發服從保護,開發促進保護”的原則,從生態角度嚴格控制服務設施的規模、數量、造型和風格,提倡以自然景觀為主,就地取材,依勢就景,體現自然之美。
3.建立健全旅游環境保護規章制度,促使生態旅游健康發展
政府與生態旅游目的地的相關部門應從生態旅游的發展要求出發,建立健全旅游環境保護的各項規章制度,協調各部門統一制訂生態旅游規劃;在旅游地建立永久性監測點,科學監控生態旅游臨界容量;對旅游經營者的行為進行有效引導和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