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湘萍
散文是一種優美且充滿詩意的文學體裁,以其寫法的不拘一格而受到人們的普遍歡迎。一篇散文的好壞,語言是關鍵,
汪曾祺曾經說過,寫散文其實就是寫語言。豐富的詞匯、生動的口語、形象的描繪、精彩的疊句等,都會增加文章的情趣。
散中見整,整散結合。
整句,工整而嚴謹;散句,參差而活潑。作者如果將整句和散句適當地結合在一起,便可以使散文的語言變得搖曳多姿。如李樂薇的《我的空中樓閣》:“山下的燈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燈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煙,淡如霧,山也虛無,樹也縹緲。小屋迷于霧失樓臺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煙霧之中、星點之下、月影之側的空中樓閣!”
詩詞人文,文采斐然。
在文章中引用或者化用詩詞,可以增加文章的文化底蘊,使語言的表達更生動。如《彼岸,燈火闌珊》:“‘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那張先亦知曉落花須有月色的距離方顯隱約之美;‘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那林和靖亦明白透著黃昏方可欣賞到蒙眬之美;‘合掌白蓮花未開,隔岸楊柳月如霜,便是那含蓄之美亦須隔著嬋娟才越婉約。彼岸,永遠燈火闌珊。”
善用修辭,著意渲染。
在散文的佳篇中,樸素與華麗應兼具,該濃墨重彩的地方,就要盡情渲染,適當運用修辭方法,以達到良好的表意效果。如《美——距離的憂傷》:“沒有了征人遠行,又怎會有為良人縫寒衣的怨婦在七月流火中嘆息?沒有了君臣相隔,又怎會有‘文死諫。武死戰的激昂正氣和《出師表》的赤膽忠心?沒有了父親去無所依的小兒女的月下守望,沒有了朋友遠赴塞外的痛苦,又怎會有一出出《陽關三疊》,一枝枝折柳,一漣漣十里長亭的淚,一句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相安互慰?”語段中用了反問、排比、引用等修辭手法,渲染了因距離而帶來的憂傷。
注重具體形象,營造意境。
散文的美不在于單個詞語或句子的綺麗,而在于通過具體形象的描寫來營造整體的意境。如俄國某作家筆下的鄉村小景,就充滿了蓬勃的生機:“云雀在高聲鳴叫;鼓胸鴿在咕咕低語;燕子在靜悄悄地飛翔;馬兒有的在打著響鼻,有的在嚼草;狗兒沒有發出吠聲,站在一旁溫馴地搖著尾巴。空氣里散發著煙和青草的氣味……大麻田里開滿了大麻花,散發著濃郁的令人愉快的芳香……”
闡釋哲理,升華主題。
散文的語言大多比較形象,而作者如果能夠將一些富有哲理的語句穿插其中,往往能夠起到讓人眼前一亮的效果。如《我于咖啡中看見》:“務實的生活,在于一個有價值的人生,就像咖啡豆被細細碾碎的過程,在涅槃中灼燒溶解,冷暖自知。”作者由咖啡豆的經歷,聯想到人生。這一哲理句恰好完成了兩者之間的銜接。
情發于中,意在筆端。
散文是抒情的藝術,所有人文的人、事、景、物無不打上了主體的情感印記,適當地直抒胸臆可以使鱗爪片斷渾然一體。如巴金的《懷陸圣泉》:“……在那樣的夜晚,從書店出來,馬路上不用說是冷冷清清的,有時候等著我們的還是一個上海的寒夜,但我們的心總是很暖和。我仿佛聽完了一曲貝多芬的交響樂,因為我是和一個崇高的靈魂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