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結合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工作狀態數據采集平臺”中“專業”數據采集的相關信息,從專業設置、課程改革及深化工學結合辦學模式三個方面探討了高等職業院校專業內涵建設。
關鍵詞:數據采集平臺;專業建設;內涵建設
作者簡介:劉海峰(1974-),女,河南商丘人,碩士,青海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7518(2009)05-0014-01
一、人才培養工作狀態數據采集平臺啟用的背景意義
為貫徹落實《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文件的精神,促進高等職業院校加強內涵建設,深化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促進高等職業教育持續、穩定、健康發展,教育部研究制定了新的《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工作評估方案》,本方案要求所有獨立設置的高等職業院校自本評估方案發布起,每學年度須按要求填報“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工作狀態數據采集平臺”。該數據采集平臺從9個大項,36個子表格,全方位的落實教高[2006]16號文件精神。數據采集平臺從動態管理[1]、過程控制入手,引導高職學院樹立新的人才觀、專業觀和質量觀,也是高職院校自我管理的系統工具平臺。
二、“專業”數據采集的相關內容
數據采集平臺對“專業”的數據采集主要涉及6個大的方面:專業設置、課程設置、職業資格證書與技術培訓、頂崗實習與錄用、產學合作和招生就業,包括87個信息點。
三、專業建設的內涵要求
職業教育中的專業建設的實質就是要具有鮮明的職業特色,這個職業特色要以“工學結合”的辦學模式為基本切入點,將職業特色充分的體現在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上。
1.合理設置專業,凸顯輻射優勢。數據采集平臺“專業設置表”主要采集的信息涉及:“學院設置的專業,每個專業當年的計劃招生數,實際報道率及第一志愿的錄取率,生源結構,是否是重點專業及各專業針對的崗位群”。通過這些信息每年的動態采集,主要考察學院專業設置的結構是否合理,專業群設置是否有針對性、靈活性、實用性和職業性;是否針對區域經濟發展的要求,靈活調整和設置專業,是否主動適應區域、行業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建立以重點專業為龍頭、相關專業為支撐的專業群,輻射服務面向的區域、行業、企業和農村,增強學生的就業能力。
2.樹立以職業能力為本的課程觀。數據采集平臺的“課程設置采集表”的數據要求每一位任課教師自己填寫,保證數據的真實性,同時也從各教師對數據的填寫來考察教師的高職理念。采集的信息包括:“課程名稱,授課教師的性質(校內專任教師、校內兼課教師、校外兼課教師和校外兼職教師),課程的類型(純理論課、理論+實踐課、實踐課),課程的性質(必修課、專業選修課、公共選修課),課時數,實踐課時的比例,是否為專業核心課程,是否是精品課程(校級、省級、國家級),主要的授課方式、主要的授課地點、開設實習/實訓項目的名稱、課程教學設計特色描述,主要的考試、考核方法、所選用的教材名稱,教材的性質(教育部規劃教材、教育部精品教材、自編教材、講義、其他),是否是高職高專規劃教材”。課程建設與改革是專業建設的實質表現,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是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本數據采集主要從細節中考察和引導高職學院不斷地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融“教、學、做”為一體,強化學生能力的培養,將實驗、綜合實訓、頂崗實習三個關鍵環節有機的銜接,保持校內學習和實際工作的一致性,校內成績考核與企業實踐考核相結合,探索課堂與實習地點的一體化,不斷地提高純實踐課程的比例。其中“對授課教師性質”的采集來考察對于純實踐課程教師,是否有企業參與的兼職教師,該比例的大小,同樣也反映了專業建設和課程改革另一個主要因素——“雙師素質”教師,促使學院要不斷吸引和吸納行業能工巧匠,保證課程目標的全面落實。
3.深化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數據采集平臺的“職業資格證書與技術培訓表”、“頂崗實習與錄用表”、“產學合作表”,主要引導高職學院的專業建設要把“工學結合”作為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點。通過數據采集中的以下信息點:“學生獲得符合專業面向職業資格證書的種類數,畢業生獲得證書數,學生頂崗實習的主要實習單位、主要實習崗位、實習的時間、企業發放補貼的情況,企業錄用畢業生的人數”,引導和考察高職院教學過程的實踐性:將職業要求和技術、技能標準引入教學;強化實踐教學環節教學過程的開放性:將企業、行業和社會的資源引入學校,將學校的教育過程搬進企業中。尤其是頂崗實習,切忌將學生“放羊”到企業,缺乏必要的過程控制,要求學生切實是在“做中學”,以職業人的身份零距離就業,而不是“看中學”。
“產學合作表”從數據各分類采集的信息點,明確了產學合作的實質,也是校企深度融合的具體表現。該表格采集的信息包括:“各專業和合作企業的名稱,合作開始的時間、年訂單培養的人數、年共同開發的課程門數、年共同開發的教材數、年支持學校的兼職教師數、年接受頂崗實習的學生數、當年為學校捐贈(準)設備總值,當年接受畢業生就業人數,學校為企業技術服務的年收入、學校為企業年培訓員工數”。通過以上具體數據的采集,引導高職院校與企業進行資源優勢互補:利用學校的場地、師資、專業,利用企業和行業的設備、資金、技術,從而建立“雙贏”或“多贏”的合作機制,切實走出一條校企合作的良性發展之路。
四、結語
專業建設是高等職業院校落實質量的重要環節,《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是高等職業院校辦學的綱領性的文件,而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工作狀態數據采集平臺”又是這一綱領性文件的具體化的指導工具,通過各高職院校在每年數據采集的過程中,引導高職學院不斷加強內涵建設,通過數據采集、分析、發現不足,不斷改進,以此促進專業建設等各方面取得實質性的成效。
參考文獻:
[1]尚學明.試論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工作狀態數據采集平臺的性質與功能[J].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8):4.
責任編輯:葛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