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瑩 葛曉紅
[摘 要] 過度負債已成為制約國有企業發展和改革的重要瓶頸,因此,怎樣解決國有企業過度負債的問題成為當務之急。本文分析了我國目前國有企業的經營情況和負債狀況,針對我國國有企業負債形成的原因、債務重組的現狀,對我國國有企業債務重組提出了幾點建議。
[關鍵詞] 國有企業 債務重組 債轉股
一、 國有企業經營狀況和債務規模
1.國有企業的經營狀況。(1)經營能力差,經營管理水平低。國有企業的總資產周轉率明顯低于股份制企業和三資企業,而流動資產周轉率卻超過股份制企業,與三資企業差距也不大。主要是因為國有企業的流動資產占總資產的比重小,這也正是國有企業流動資金十分緊張的體現。國有企業的管理水平低,許多國有企業的生產能力沒有發揮出來,沒有達到經濟規模,有的甚至沒有超過盈虧平衡點,規模效益無法顯現。(2)盈利能力差,利潤無法承擔利息。國有企業的盈利能力低下,更體現在國有企業息稅前盈利率低于企業實際負擔的利息率。財務杠桿體現的是負效應,即借錢越多,虧的就越多。雖然國有企業實際負擔的利息率與股份制企業、三資企業幾乎相同,但由于息稅前盈利率太低,在負債率相當高的情況下,國有企業容易陷入困境。
2.國有企業負債現狀分析。(1)企業資產負債率高。我國國有企業的資產負債率較高,如果考慮到不良不實資產核銷、待處理資產的因素,實際的資產負債率將更加超出一般水平。從財務管理的角度來看,資產負債率越高,企業的償債能力就越差。(2)負債結構不盡合理。國有企業負債結構不合理主要表現在:流動負債比例過高;銀行借款比重過大;長期負債水平偏低;不良債務比重過高。
二、 國有企業債務重組
1.債務重組及其目標。國有企業債務重組是指,按照國家關于國有企業改革的有關精神和要求,國有企業、國有專業銀行和國家財政在政府的統一協調下,主要著眼于國有企業的過度負債,對債務進行重新組合、調整,以明確各自的債權債務關系,根治國有企業的債務問題。
實施債務重組后,債權債務雙方應達到如下目標:第一,銀行盤活資金。債權轉股權兼顧了財政、銀行、企業三方面的利益,國家銀行債權轉股權沒有簡單勾銷債務而是改變了償債方式,把借貸關系改變成不需還本付息的投資合作關系,銀行獲得對企業的管理權和監督權,增加對債務企業的約束力度,防止企業經營行為短期化,保障銀行權益。第二,其他債權企業損失最小化。其它債權企業,通過與債務企業進行債務重組應保障其損失最小化。如果債務企業確實陷入很深的財務危機,債權企業卻要求債務企業立即清償或者破產清償,則債權人的損失可能將會更大,若通過債權債務雙方達成協議,債務人或以資產,或展期,或修改其它債務條件償還債務,債權人可能收回部分債權減少損失。第三,債務人生產經營步入良性循環。債務人經過債務重組后減輕了債務負擔,資本結構和財務狀況趨于良好,企業建立起新的經營機制,生產步入良性發展,經營效益趨于好轉。
2.債務重組的主要方式。(1)債權轉股權。債轉股,是指債權人將其對債務人所享有的合法債權依法轉變為對債務人的投資,增加債務人注冊資本金的行為。對國有企業進行債權轉股權,可以達到“一石三鳥”的作用:一是解除國有企業單一所有的股權結構,將國有企業改造為有限責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二是消除了專業銀行的不良債權,優化了銀行資產負債結構,為專業銀行向商業銀行轉變創造了條件;三是通過中介機構參與債權轉股權,塑造了一大批資本市場的投資主體,為我國資本市場的形成與完善奠定了基礎。(2)上市。國有企業改組設立股份公司,向國內或國外公眾發行股票并上市,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舉措。國有企業上市的債務重組是指在國有企業上市的過程中,將企業的債務通過債務人負債責任轉移和負債轉變為股權等方式的重組行為。通過債務重組,企業原有的應該在某一時期償還的債務就變成了企業的股權,或者轉移到了其他的法人實體,企業對債務的償還責任沒有了,因此,債務重組從企業內部來看是一種資產與負債的轉移,從企業外部來看是一種所有者權益的變化。從實際情況來看,債務重組的渠道有兩條:一條是上市公司本體;另一條是上市公司的子公司。前一條渠道比較容易理解,即將上市公司的負債轉化為控股公司的負債或將上市公司的負債轉化為股權。后一條渠道有一定的特殊性。通過子公司進行債務重組是債務重組的一個“金蟬脫殼”的技巧,這里的子公司是指上市公司的子公司,包括兩種可能,一是上市公司原有的子公司,二是為了進行債務重組而新近設立的子公司。在實際運行中,上市公司將債務轉移到該子公司,將該子公司轉化為有限責任公司,同時將債務劃歸不同的持有者持有。上市面臨的辣手的問題是財產權,上市許可的控制是非常嚴格的。很多國有企業都不能利用這種形式進行債務重組。只有一些運營比較好的被政府指定的企業才有機會。短期對財務危機的影響是相當小的,隨著股票市場將來的發展,這將是重組國有企業的重要的方式。上市短期的資金成本可能是非常高的,但是長期看來是非常有吸引力的。為了提高上市公司的吸引力,通常情況下國有企業將成立子公司上市,將最好的資產轉讓給子公司,使得它有漂亮的資產負債表,由子公司上市融來的資金由整個公司使用。(3)修改其他債務條件。修改其它債務條件,包括債務展期與和解,調整債務利息等。債務展期與和解是指債權人展延逾期債務償還期限,并減免部分債務金額。它比較適合被“三角債”所困擾的企業,對于這些由于資金的短缺造成逾期債務而尚有歸還潛力的企業來講,可以通過延長債務清償期,或者采用以新的債務代替舊有債務的重組方式。因為如果債權人要求這樣的債務企業破產,債務企業資產應按清算價格計價,這可能會使債權人蒙受一定程度的損失,不如減少債務人的債務,延長債務期限,甚至給予停、免息等照顧,使債務企業暫時渡過難關,力爭早日擺脫財務危機,以后用經營收入償還債務。
三、 國有企業債務重組建議
1.力爭政府支持,用足用活政策。對國有企業而言,國家作為其所有權的擁有者,因而擁有對國有企業的領導和監督的權利。主要體現在:企業的經營方針由政府確定;企業要嚴格執行政府計劃和相關法規政策;政府對企業中的財務、最高管理層的人事、基本定價等行使法律規定的決策權和監督權;政府對企業的資產重組擁有審批權,必要時政府可以決定拍賣出售國有企業。
鑒于政府的上述權力,作為債權債務的雙方要積極與政府部門協商溝通,爭取獲得政府政策支持,使債務重組獲得一個相對寬松的外部環境,能夠得到政府的支持。尤其在政策優惠、房地產、股權轉讓、兼并重組、稅收、債務豁免等方面更需要政府的鼎力支持。
2.正當運用法律武器,維護債權人合法權益。有的企業已經負債累累,沒有資金償還能力,有的企業根本就沒有償債的意向,只借不還,有的企業只顧自身利益,對債權方的償債要求無法達成一致意見。對這種靠談判解決問題的可能性極小的企業,作為債權方,可以借助法律手段,采取訴前保全措施,查封債務方或擔保方的有效實物資產,改變談判地位,讓債務方主動走向談判桌,最終迫使債務人或擔保人簽訂償債協議。當然訴訟必須切中要害,觸到痛處,查封的實物資產必須對債務方或擔保方造成很大的影響,另外還要注重與法院的聯系和交流,發揮執法機構的權威性和強制力。
3.抓住契機,尋找突破口。機會對任何事情的成功都很重要,在債務重組中也不例外。當債權債務雙方的其中一方有債務重組的意向而另一方沒有時,那么有意向的這一方就得主動出擊。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對對方進行深入的調研,千方百計找出對方的薄弱環節,抓住其有利于債務重組的契機,尋找債務重組突破口。比如,如果有意向重組的一方是債權方,那么就可以利用債務方的集團對下屬企業進行改組、改制、兼并重組的有利時機,主動與集團各級領導磋商,以發揮其主管部門的行政優勢,爭取解決;也可抓住擔保人申請配股時害怕出意外的心理,依法訴訟凍結法人股;當債務方的上級單位或擔保單位是上市公司,就利用上市公司最擔心其財務問題被曝光這個弱點作為突破口;還可在債務人還款能力弱的情況下,選擇有還款能力的擔保單位為突破口等。總之,只要有意向的一方能找到對方的突破口,發現時機,就要乘機而入,爭取達成重組的意向。
4.設計合理方案,找準雙方利益平衡點。在債務重組問題的處理上面,可以做出許多精彩的方案,但是要圍繞債務重組的根本目的來進行。債務重組的目的是要盤活債務企業資產,使債務企業脫離惡性循環而步入良性循環,使債權企業的債權得到最大程度的回收,受到最小的損害。在設計債務重組的方案時,應至少考慮以下內容,債務結構的調整,經營結構的調整等。還要綜合考慮各個方面的利益,處理好地方政府、債務人和債權人的關系,爭取實現“多贏”的局面。
四、 結論
研究國有企業債務重組問題,對國有企業建立現代企業的治理機構,從而根本解決國有企業過度負債的問題,徹底根除銀企之間的債務糾紛,意義十分重大。目前我國國有企業債務增長限量難以自動形成,也難以自動地還債。所以要根治企業的高負債、重建企業信用關系,要通過企業債務重組、產權改革、破產法制的完善來優化我國的資本結構。
參考文獻:
[1]張永桂 成洪才:國有企業債轉股有關問題的考察[J].現代經濟探討,2005.(8):42~44
[2]訾 軍:國有企業債務重組問題分析[J].會計之友.2005.(7):50~51
[3]降 麗:論國有企業債務重組[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5.(5):19~20
[4]李國峰 馬 東:關于國有企業債務重組的思考[J].理財廣場.2005.(7):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