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喜政
[摘 要] 我們認為,優化經濟結構、加快農村市場化、抓好小城鎮建設、增加縣級財政收入等措施是發展縣域經濟、加快新農村建設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 縣域經濟 農村 發展
黨的十七大之后,全國各地的縣域經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高速發展的縣域經濟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了經濟基礎、資金來源和財政支持,其發展壯大對于新農村建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從全國的總體情況來看,許多地方的縣域經濟發展存在著諸如增長速度不均衡、發展總體水平偏低、制約因素較多、缺乏特色等問題,對此,我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決:
一、不斷優化縣域經濟結構
一般來說,經濟結構是指各個產業部門在國民經濟中相互之間質的聯系和比例關系,它既是國民經濟和社會資源配置利用的基本條件,也是國民經濟整體素質的重要標志。在目前,我國一些地方的縣域經濟不同程度存在著結構不合理的狀況,有的各種行業發展不平衡,有的各行業聯系不緊密,有的重復投資,造成經濟資源的浪費,那么,要解決諸如此類問題,必須靠優化經濟結構。優化縣域經濟結構的關鍵是根據實際,立足于自身的比較優勢,以市場為導向,促進生產要素向優勢產業集聚,擴大其規模效益,以此帶動整個縣域經濟的整體發展。
1.擴大資源產業
在我國許多地方的縣域經濟中,有相當一部分是資源型經濟,這些經濟部門大多依賴于當地豐富的資源優勢不斷發展壯大,并為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從目前情況看,依托經濟資源,發展壯大資源產業是發展縣域經濟的一條捷徑,這一方面可以就近取材,節省人力、物力和財力,降低經濟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地利用本地的資源,充分發揮一些地方的資源優勢,把資源優勢變成經濟優勢,促進經濟發展,可謂利多弊少。
2.壯大支柱產業
支柱產業是指對縣域經濟發展起到帶動和主導作用的產業。在我國,縣域經濟的發展歷史十分悠久,由于長期的歷史原因,很多地方結合本地特色,形成具相對集中的支柱產業,這些支柱產業,在縣域經濟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地方發展的龍頭產業,發展縣域經濟不可能避開這些已經形成并發揮著優勢作用的龍頭產業。最明智的作法是不斷壯大支柱產業,進一步發揮其龍頭作用,帶動地方經濟不斷發展。具體操作時,支柱產業的選擇不僅要立足于縣域自身的資源優勢和基礎,而且還要從全國乃至國際產業分工體系中尋找產業的定位,同時,要避免一哄而上的同構現象,要實施錯位競爭發展戰略,構筑起分工明確和聯系密切而又具有地方特色的產業群,促進縣域經濟不斷發展。
3.開發新興產業
由于資金少、規模小等原因,許多地方的縣域經濟往往技術含量較低,競爭力不強。為了進一步提高縣域經濟的競爭能力,必須大力發展新興產業,為縣域經濟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在這方面,要根據實際情況,考慮以下幾因素:一是著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要有條件地開發高新技術農業,采取多種有效措施發展一批高新技術產業,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二是加快傳統產業的升級換代??筛鶕嶋H情況,對傳統產業加大技術改造力度,通過新技術加以改造,促其升級換代。三要開發新興行業。有條件的地方,可根據實際開發特色農業、旅游業、花卉業、觀賞農業等新興行業,不斷拓寬縣域農業的發展路子,為農村現代化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
二、加快農村市場化進程
農業是縣域經濟的基礎。在當前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已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供求關系發生重大變化的情況下,壯大縣域經濟,必須按照市場化的發展思路,對加快農業產業化步伐,以市場化帶動縣域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1.擴展農業的發展空間
實踐證明,擴展農業的發展空間是加快農業產業化步伐的有效途徑,也是壯大縣域經濟的重要舉措。當前,擴展農業的發展空間就是要把農業由傳統層面向立體多維層面擴展,盡可能地利用自然稟賦擴大農業領域的包容量。具體來說,在操作時,要重點考慮延長產業鏈和開發項目,提高農業資源利用率和農業產出率,要大力推廣先進適用、輻射面廣、效益顯著的農牧漁林優良新品種及種植、養殖、加工技術,重點抓好農業生物技術、農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集約化高效養殖技術、農產品保鮮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等農業新技術,提高農業生產技術水平,同時,還要積極推進農業科技產業化示范基地建設,打造農業明星企業和明牌企業。在有條件的地方,要進一步拓寬農業發展的外部空間,為我國農業“走出去”創造條件。
2.發展特色農業
有人說,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對農業發展來說,道理也是一樣的,大力發展農業,必須立足于特色,做特色文章。就拿小麥來說,我國是小麥生產大國,但真正具有中國特色而又能走向世界的優質小麥在我國又十分缺乏,相當一段時間內我國國內能夠達到標準的優質專用面粉數量很少,我國國內市場對強筋力小麥、中筋小麥和弱筋小麥的需求量分別為20%、60%、20%,做面包的強筋粉要長期依靠進口,這就不可避免造成農產品成本的上升,所以依托優勢,發展特色農業,勢在必行。各地要根據區位優勢和自身特色,或發展高效農業,或發展畜牧業,或發展林果業,但不管是發展什么部門,都必須有自己的特色和獨特個性,要以鮮明的地方特色贏得市場,促進發展。
3.培植一批農產品深加工龍頭企業
在農業經濟的眾多部門中,加工企業下連種養業,上連市場,是農業生產的中間和中介,因此,大力培植農村產品加工企業是壯大農村經濟的重要途徑。國際上農產品加工產值一般占到農業產值的3倍以上,我國大多在1倍左右,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的潛力很大,市場也很大。當前,各地要根據實際,走出傳統加工的老路,向高、新、特方向發展,培植一批內聯農戶、外通市場的加工龍頭企業,通過發展加工企業,真正解決農產品的賣難低效問題,并為實現農產品的加工增值開辟出路。
三、抓好小城鎮建設
小城鎮處在城鄉交匯點,具有功能城市化、規模小型化和與農村經濟發展聯系緊密等特點,在推進經濟市場化、城鄉一體化、農村城市化進程中有著十分特殊的作用。因此,必須把發展小城鎮,加快農村城市化進程放在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位置,切實強化措施,抓緊抓好。在具體指導上要考慮以下幾點:
1.建立多元化投資機制
小城鎮建設需要大量資金,這些資金需要通過多元化的投資來籌措。要建立以個人投資為主,政府、企業共同參與建設的投資機制,大膽將一些基礎建設、公用事業推向市場。要樹立大開放思想,以開放促進大開發,確立縣外、鎮外就是“外”的觀念,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做到政府出政策,市場出資金。建立以地建市(鎮),綜合開發,滾動發展之路。對城鎮土地可通過集體土地的轉讓、作價入股等方式,積累建設資金。
2.加快建制鎮建設
目前,我國的鄉鎮一級建制數量多,又比較分散,造成了公務人員多,行政成本不斷增加,這不僅影響了經濟的發展,甚至在一些地方已經影響到了農村社會的穩定。對此,要著手進行改革,其中一個有效的方法就是加快建制鎮建設。建制鎮要研究自己的興鎮支柱是什么,產業重點在哪里。根據自己的產業特點和區位優勢培育發展一批商貿型、旅游型、工業型小城鎮,推進農村城市化及城鄉一體化進程,不斷壯大縣域經濟。
3.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基礎設施包括供水、供電、通訊、污水和垃圾處理以及教育、衛生、文化設施等方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是發展小城鎮不可缺少的環節。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時,要更多地引進市場機制,調動各方面投資和建設縣域基礎設施的積極性,對于國家、集體投資建設的項目,有條件的要采取承包、租賃、拍賣等形式,實現企業管理和商業化運作,實現有效維護和運營。加快城區道路、供氣、供熱、通訊、電力和垃圾處理、污水治理及綠化、美化等基礎設施建設,擴大城市規模,提高輻射帶動功能,爭取以較為完備的基礎設施早日實現農村城市化。
四、千方百計增加縣級財政收入
當前,我國許多地方的縣級財政十分困難,發展縣域經濟的投入嚴重不足。據資料統計:我國2200多個縣中,地方財政收入超過1億元的縣共有631個,占總縣數的28.6%,而貧困縣占27.3%,地方財政收入在1億元以下的縣969個,占44%,兩者合計占到71.3%。因此,我國大部分縣市財政還是吃飯財政,沒有更多的條件發展經濟。要解決這一問題,唯有走發展、提高的路子,舍此別無他路可循。
1.要在培植新的骨干財源上下功夫
解決縣級財政收入偏低問題的一個關鍵是要培植新的骨干財源。要按照“依靠科技,面向市場,突出重點,培植支柱,注重規模,系列開發,提高素質”的總體思路,改善財源結構,逐步建立起具有強勁實力的效益型財源建設體系。要大力扶持支持新的財源建設項目,把“蛋糕”做大。要注意從長計意,避免急功近利、竭澤而漁。
2.要加強對縣級財政的科學管理
一要加大稅收征管力度。要解決稅賦不公的問題,特別是解決好偷稅漏稅和變相偷漏稅問題,強化征管,堵塞漏洞,真正把該收的收上來。二要抓好收支兩條線管理。要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轉變財政管理方式,建立嚴格的預算約束機制,落實預算外資金、罰沒收入收支兩條線管理制度,提高縣級財政調控能力。
3.要減少冗員
古人云,“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蹦壳?我國許多地方縣級政府冗員過多已經嚴重地影響了地方經濟的發展,發展縣域經濟,必須加快政府改革,減少冗員。要下決心減少財政供養人數,切實加強機構人員編制管理,“堵住入口,敞開出口”,嚴禁機關事業單位超編進人。同時,對財政供養單位現有的富余人員和超編使用的臨時人員要予以清退,從根本上減輕過重的財政負擔,為縣域經濟的發展提供資金支持。
總之,縣域經濟的發展關系著農業發展、農民富裕和農村進步,自古以來,我國就有農業興,國家穩的說法,尤其是在當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關鍵時期,能不能發展壯大縣域經濟直接影響著新農村建設,因此,縣域經濟發展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