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凱鋒
[摘 要] 在公司僵局的情形中,公司的中小股東的利益會受到重大的損害,因此如何保護公司僵局中中小股東的利益就顯得越來越重要,我們主張建立完善股東訴訟制度,賦予中小股東向法院請求解散公司的權利,保障投資者的信心。但為了利益平衡,這種訴權又要受到一定的制約。
[關鍵詞] 公司僵局 中小股東利益 股東訴訟
一、公司僵局的含義
公司僵局主要是指在公司存續過程中,由于股東或董事之間發生分歧或糾紛,且彼此不愿妥協而處于僵持狀態,導致公司有關機構不能按照法定程序做出決策,公司的一切決策和管理機制都陷入癱瘓。在出現公司僵局時,股東(大)會或者董事會因對方的拒絕參會而無法有效召集或任何一方的提議都不被對方接受和認可,即使勉強能夠舉行會議也無法通過任何議案。在這種情況下,公司的大股東為了爭取最后的“勝利”而會選擇繼續僵持下去,很顯然哪一方先妥協就是毋庸置疑的失敗者。但是相對于具有控制力和支配力而言的公司的其他股東,也就是中小股東,在此利益爭奪戰中卻無疑成了最大的受害者和犧牲品。某種程度上講,當下公司治理結構和運行模式決定了公司僵局出現的不可避免性。從世界各國的公司立法和相關治理經驗來看,多集中關注于如何對出現公司僵局后進行及時有效救濟的法律問題,本文亦在重點討論出現公司僵局時中小股東利益保護的救濟問題。
二、公司僵局的出現對中小股東利益的損害
1.中小股東很可能受到大股東的直接侵害
公司僵局多出現于有限責任公司和不公開招股的股份有限公司中,當出現公司僵局的時候,大股東和中小股東間已經是積怨重重、矛盾不可調和了,公司原有的“人合”要素已經蕩然無存。此時公司的大股東很可能會赤裸裸的公開直接侵害中小股東的利益,如同美國公司法學者羅伯特·W.漢密爾頓所指出的那樣,在公司僵局出現時,“多數派很可能利用各種手段來‘折磨少數派,比如罷免他們所擔任的帶薪的職務,停止支付股利,讓他們坐等一年,等等”。“與合伙企業相比,不公開公司中糾紛所產生的問題更為嚴重。如果一派對公司擁有有限的控制權,那么少數派就處于一種弱勢的甚至是無助的地位。”
2.中小股東的股份無法自由移轉而受到侵害
有限責任公司和不公開招股的股份有限公司都有一定的封閉性,股東人數相對來說不多,在相互信任的基礎上合作,因而許多公司在成立之初出于種種考慮會在公司章程中約定禁止向公司股東以外的第三人轉讓其出資,即使沒有此種限制,在公司矛盾重重岌岌可危的情況下,一個理智而明智的投資者也是不會貿然斥資進入的。此外,作為公司資本三原則之一的資本不變原則要求公司成立后公司的資本總額非經嚴格的法定程序不得改變,其目的在于防止公司資本總額的減少,保持資本的真實性。但此一原則也在很大的程度上限制了中小股東在公司僵局的情形中退出其股權的可能性,如前所述,如果中小股東在轉讓股份不可行的情況下求諸于退資,減少公司注冊資本,但是很顯然要想在公司僵局的情況下通過需要由過半數股東同意的減資決議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此一來,中小股東的出資就被長期鎖定,轉不得而又退不得。
三、公司僵局中中小股東利益的保護措施
在公司僵局的情況下,公司本應解散,然而根據公司法的相關規定,公司的重大事項都由股東(大)會來決定,公司的解散同樣需要股東(大)會的決議,而已經陷入僵局的公司是任何決議也無法做出的,在此種情況下要想保護處于弱勢地位的中小股東,賦予其尋求司法救濟的權利,允許中小股東向人民法院提起解散公司的訴訟請求,這無疑是一條有效的途徑。但在公司僵局中中小股東訴訟制度的設計理念上應該注意:雖然我們要保護中小股東的利益,但又要十分注意利益平衡,過分的保護中小股東的利益既可能不利于公司的發展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中小股東濫訴的后果。因此我們既要實現對公司大股東、管理層有效的制約以防止侵害中小股東的利益又要保護大股東與管理人員的應得利益。具體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予以注意:
1.須認定公司僵局的存在會使中小股東的利益受到重大損失。在完全符合前文所說的公司僵局的定義情況下,股東各方已然喪失了最起碼的信任,相互合作的基礎已經完全破裂,公司各個機構幾近癱瘓,公司的財產和股東的投資在持續不斷的耗損和流失,中小股東大量的時間被無謂耗費,公司的繼續存在會使中小股東利益受到重大損失。因此我們認為必須是公司僵局使公司陷入嚴重困難的情況下,中小股東的利益受到重大損失才有必要啟動司法解散程序。
2.須用盡公司內部救濟且通過其他合法途徑不能解決。由于公司解散是要完全消滅公司的法人人格,它既可能使正陷入公司僵局中進退兩難的中小股東取回自己的股份,從而“脫離苦海”,保護他們的合法利益。但如果運用的不當或運用的過于隨意則可能會扼殺一個只是暫時處于困難時期的有著大好前途的企業。無論如何解散公司僅是一種無可奈何的最后選擇。因此,公司解散制度要求中小股東必須嘗試通過其他途徑解決公司僵局,在窮盡所有途徑之后仍然不能解決問題的情況下才能訴請法院解散公司,而不能隨意的當公司一遭遇僵局就去訴請強制解散公司。
3.要嚴格控制中小股東的訴訟資格。應將適合起訴人限定在侵害行為發生時并直到起訴這個期間都擁有公司股票的股東,我國《公司法》第183條規定由持有公司全部股東表決權10%以上的股東有權向法院提起訴訟。之所以規定為持有10%以上的股東才有權申請,一方面是借鑒其他發達國家的經驗,比如德國和日本都是規定為10%,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防止個別股東在某些情形下濫用訴訟權利。但法律卻沒有對起訴的主體的持股時間加以限制,我們認為對原告持股時間加以限制十分必要,可以避免少數股東以搞垮公司為目的人為制造公司僵局,具體應以一年為限,太短達不到限制作用,太長又容易剝奪股東正當的訴權。
參考文獻:
[1]趙旭東:公司法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施天濤:公司法論[M].法律出版社,2005
[3]周友蘇:新公司法論[M].法律出版社,2006
[4]曹富國:少數股東保護與公司治理[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