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紅
[摘 要] 針對跨國公司全球化經營過程中,管理協調難度加大的問題,文中從知識的角度給出跨國公司的協調策略。本文分析了跨國公司知識協調優勢,進而從本土公司知識水平差異以及母子公司之間的關系復雜程度差異兩個維度給出了四種知識角度跨國公司協調策略。
[關鍵詞] 跨國公司 協調 知識角度
一、跨國公司協調的知識優勢
跨國公司對外投資的資源協調(如配置和調整資金、人力和設施等)和行為協調(如確定海外公司的研發、供應、運作和營銷模式等)的績效,首先取決于跨國公司是否掌握當地情況的相關知識。布蘭能等人指出,比起中國本土企業,跨國公司對當地知識較為缺乏,要想獲得本土公司所具有的知識必然要花費成本;而本土公司得到這些,成本更低或者不需成本。那么,在國外經營遠比在國內經營困難,成本也更高。湯普森等指出,試圖將組織程序和管理實踐從一個文化背景轉移至另一個文化背景有可能產生并不理想的結果。
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使德國大眾、美國摩托羅拉、韓國三星等優秀企業在跨國投資(如對華直接投資)中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業績呢?顯然是因為這些外國投資者擁有比本土公司更大的優勢,而這些優勢能夠彌補在國外從事經營活動所增加的成本。貝因、海默、卡森等人的有關研究表明,這些優勢來源于兩個方面。
其一,從優勢的直接來源來看,這些優勢來自跨國公司所具有的產品生產的經驗知識、管理技能知識、技術知識、渠道知識和規模經濟優勢,這些因素可統稱為“對本土市場產品差異的領先知識”。
其二,從交易成本理論和知識的協調特點來看,盡管跨越國界和文化的經營大大增加了跨國公司對子公司資源與行為的協調難度和復雜程度,但跨國公司如果能以知識的內在化協調避開許多通過市場交易來利用它的障礙因素,就能取得知識優勢融入市場的巨大好處,提高協調的效率。比如,跨國公司除了資本的轉移外,只要轉移熟練的有經驗的管理人員和工程師,就能相對容易地使用其在母國公司或其他海外投資中創造的自有技術或者經驗知識。另外,盡管由于文化和社會上的差異,影響了各分支機構間的協調,但是跨國公司也因此可能具有更多利用和整合不同國家的市場知識、技術知識的競爭力。
概言之,協調資源和行為的能力,決定了跨國公司的跨國經營業績;這些能力的大小則取決于其是否具有優勢知識,以及能否有效協調以充分利用這些知識。Nicolai J. Fossa的研究表明,協調的最終效果應該是,跨國公司各分支機構能夠從其他分支機構得到所需要的知識。
二、跨國公司協調的知識內容
跨國公司的全球化運營,增加了其管理協調的兩方面難度。其一是跨國界的經營增大了空間和文化的跨度,使協調難度大大增加;其二是全球化的運作中,由于跨國公司的復雜任務所面臨的環境不同,跨國公司的分支機構也是在不同的國別環境中成長,跨國公司各分支機構存在系統性的差異:不同區域、不同使命的海外公司與母公司之間的關系更加復雜化。這兩方面問題,決定了跨國公司針對其知識資源,在不同情境下進行協調的內容是有較大區別的。
對第一方面問題的研究較為成熟。野中郁次郎、竹內弘高和石倉洋子等人,從知識角度對跨國公司全球化所面臨的遠距離協調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們指出,跨國經營的遠距離特點使跨國公司活動的協調工作變得格外復雜,卻又更為重要。研究的結果,從知識角度提出了針對跨國公司地理分散化協調問題所應采取的協調內容:以知識表出化(將隱性知識轉換為顯性知識)、知識聯結化(將顯性知識與復雜知識)轉換和新的知識“場”的構建來解決這些地理分散化的協調問題。布蘭能、吉登斯和阿吉里斯則針對跨國公司跨文化協調問題,提出知識角度的協調內容:對知識重新進行改裝,以適應正在接受的組織的解釋能力,使知識實現有效的轉移。他們的研究較為詳細地描述了跨文化協調的知識改裝過程和策略。對此,布蘭能、肯尼、弗羅里、湯普森和雷德爾等人提供了大量的案例支持。
針對跨國公司上述第二方面問題, Sumantra Ghoshal關注到跨國公司母子公司間存在的系統性的異質性,指出,這些異質性導致跨國公司母子公司間的關系存在多樣性的混合關系,這些混合關系的類型取決于公司所處的環境以及公司的資源(特別是知識資源)水平。處于復雜環境的公司,由于存在不確定的變化,信息不對稱以及知識的不完整,公司間需要建立緊密的協調關系來適應外界的變化;而對于資源水平比較高的分支公司,分支公司能有實力憑借比較高水平的資源實現本地的利益,分支公司與母公司間容易存在目標不一致的現象,協調的難度較大。Ghoshal也關注到跨國公司存在的異質性,認為不同環境下以及不同的本地資源水平情況下,依據權變理論,公司應從集中決策程度、正式管理水平以及規范化管理程度三項關鍵因素入手采取適應性的協調策略。
Grant從知識角度對企業面臨上述復雜關系時的協調內容進行的較為寬泛的分類研究(沒有限定在跨國公司),則對解決第二方面的問題具有整體的指導意義。他指出,從知識角度來看,針對不同的復雜情境,協調的內容從簡單到復雜包括四方面的相應知識。其一是“規則與指導”;其二是“時間順序”;其三是“慣例”;最后是“群體決策”。但是,研究中未涉及跨國公司在不同的復雜環境特征下如何選擇這些知識。
下文將在上述前期研究基礎上,給出知識角度的跨國公司協調策略。
三、知識角度的跨國公司協調策略
盡管跨國公司各分支機構所存在的系統性差異非常復雜,但借助Sumantra Ghoshal的研究成果,我們可以從兩個重要維度來考察這種差異性。
其一是本土公司的知識資源水平的差異,比如某跨國公司在歐美建立的分公司,要比在中國等低收入國家建立的分公司具有更高的資源水平,如擁有或更容易獲取更多和更先進的本土知識資源(技術、有效的運營模式等),對這樣不同的分公司的協調內容顯然有很大的區別,即,前者的協調內容包括更多的隱性知識、協調內容包括更多的知識相互融合和適應,后者則更多的是單向的顯性知識的轉移。
其二是母子公司之間的關系復雜程度的差異,比如僅僅作為制造“車間”的分公司和作為相對獨立的重要研發或制造中心的分公司,前者與母公司關系較為簡單,變化也較小,知識協調的內容較為簡單、方向較為單一,難度也較低,后者則相反。
這樣,可以根據上述兩個緯度的聯系情況,在Grant的研究成果基礎上,從知識角度確定跨國公司的協調策略。
一般來說,規則指導協調機制和時間協調機制與本土公司知識資源水平和母子關系復雜程度負相關,慣例協調機制和群體決策則與本土公司知識資源水平和母子關系復雜程度正相關。但,各分支機構的背景不同以及環境不同,所采用的知識協調機制不同,需要考慮具體情況進行分析,來選擇不同的策略組合。
對于處于相互關聯關系復雜,任務類型復雜以及知識資源較為豐富的子公司,群體決策機制最為適合。因為在這種情況下,外界環境不確定性大,所建立的機制要有較強的適應性,能夠根據環境、任務的變化進行調整。而另一方面由于知識資源的特性為隱性知識特點,這時進行知識整合時需要借助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模仿、“干中學”等方式,才能有效地促進協調工作的展開,促進關聯子公司之間的合作與交流。這時,慣例機制可以降低面臨復雜任務過程中的協調成本,但會阻礙創新的組合,因此慣例機制在此種情況下應該有所限制。指導與規則機制和時間順序機制最不適合該種情況,因為知識特性無法顯性表出,規則與指導以及時間順序機制無法建立,另一方面這兩種機制無法提供該種情況下所需要的適應性支持。
又如,關聯關系復雜性低,知識資源較為豐富的子公司。此種情況下,指導與規則機制和時間順序機制最不適合該種情況,因為知識特性無法顯性表出,規則與指導以及時間順序機制無法建立。慣例型的機制比較適合,既可以降低協調成本,又因為此時任務、分支公司間的關聯關系的復雜性較低,既有的慣例機制能夠以復雜的形式促進不同專家知識的整合,提高協調效率。由于群體決策成本較高,而此時的各分支公司間的關聯關系復雜程度較低,因此僅應適當采用群體決策機制。
關聯關系復雜性高,知識資源較為缺乏的子公司。此種情況下,指導與規則機制最適合該種情況,因為知識特性能夠顯性表出,規則與指導也能夠有效建立,此項規則的建立能夠減少溝通成本,增強協調效率。另一方面,在這種情況下,由于面臨的相互關聯關系比較復雜,需要對不同分支機構間的顯性知識建立多樣化的整合方式,因此建立框架式的規則與指導機制,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增強適應性。時間順序機制能夠提供一定程度上的以時間軸為中心的各分支機構的協調方式,但是由于該種情況下相互間的關聯關系比較復雜,因此,基于時間順序的協調機制地建立需要受限制。此時知識特性為顯性特征,建立慣例機制需要成本較高,因此慣例機制不適合在此種情況下運用。群體決策機制能有效地解決關聯關系復雜的協調問題,其內部的一些協商策略對于顯性知識特征也比較適合,但由于群體決策機制成本高,因此此種情況下可以適度地采用群體決策機制。
關聯關系復雜性低,知識資源較為缺乏的子公司。在這種狀態下,子公司間相互關聯的關系比較明確,知識能夠顯性化表示,因此,可以以規則與指導機制和時間順序進行協調,此種協調機制建立成本較低,效果明顯。群體決策機制在這種情況下不適合,因為此種情況,相互間的關聯關系比較明確,應用這項策略成本高。此種情況下顯性特征明確,可以選擇明確的整合方式,而無需借助成本較高的慣例機制。
四、結論
跨國公司經營存在空間和文化的跨度并且不同區域、不同使命的海外公司與母公司之間的關系更加復雜化使得跨國公司協調難度增大。文中根據從本土公司知識水平差異以及母子公司之間的關系復雜程度差異給出了相匹配的知識協調策略。這些策略有助于企業進行跨國經營時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有效協調策略,整合企業內存在于個人以及企業內的知識,促進企業經營業績的提高。
參考文獻:
[1]迪爾克斯等主編:組織學習與知識創新.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Nicolai J.Fossa,Torben Pedersenb.Transferring Knowledge in MNCs:The Role of Sources of Subsidiary Knowledge and Organizational Context[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2002,(8):49~67
[3]Ghoshal Sumantra, Nitin Nohria. Internal Differentiation within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9,10(4):323~337
[4]Grant R.Toward a knowledge-based theory of the firm[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6,17 (Suppl.Winter):109~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