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珊珊
[摘要]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環境問題及其衍生出的一系列問題已經成為全球范圍內普遍關注的熱點。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采取設置專業科目的方式開展環境學教育,教學模式比較單一。試圖通過對我國高校環境學教育現有教學體制的分析,得出如何將環境學教育融入高校素質教育之I=fl,為培養高素質人才服務。
[關鍵詞]環境學素質教育環境意識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97(2009)1020178—01
近年來,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各國之間的聯系不斷加深,環境問題作為影響經濟發展進程的一項重要因素,正受到各國的廣泛重視。我國對環境問題的認識經歷了一個從以環境換發展到以發展促環保的進程[1]。當前大學生作為社會建設的主力軍,在日常開展素質教育工作中開展環境意識及環境科學知識教育便顯得尤為迫切。
一、我國高校開晨環境學教育的現狀及問題
(一)高校環境學教育現狀。目前,我國高校普遍采取設置專業教育科目及專業的方式開展環境教育。據不完全統計,全國范圍內的綜合類及??拼髮W中,開設環境及相關專業的院校占80%以上,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專業科目設置更為詳細,部分院校在開設選修課時將環境學及相關專業納入選修課目錄之中供學生選擇,科目考核主要以考試形式為主。總體上說,高校開展環境學教育主要依托環境學學科教育,形式較為單一。
(二)當前高校環境學教育面臨的主要問題??傮w來說,目前高校開展環境學教育主要面臨以下問題:
一是教育模式較為單一。正如筆者前文所述,當前國內高校普遍采取開設專業教育及設置選修課等方式開展環境學教育,形式較為單一。按照現代科學理論,環境學是一門綜合性學科,應該包括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等自然科學理論以及哲學、社會學等社會科學理論。單一的授課方式及課程設置,難以使從事環境學專業研究和學習的學生掌握全面的環境學知識,而相對單一的學科知識背景也難以為學生提供更深層次研究的動力。
二是重視學科知識傳授,忽視環境意識的樹立。環境意識是近年來環境科學知識體系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人類環境意識的覺醒也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十八世紀后期工業革命以來,資本主義制度的快速發展導致了社會生產力的極大進步,人類第一次敢于大規模地向自然界宣戰,當時社會上以自我為宇宙中心,環境要為工業服務的個人主義理論大受歡迎,當時扭曲的環境意識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是西方社會至今都無法彌補的創傷。直到工業化后期,環境惡化十分嚴重,大量物種滅絕,甚至已經直接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公眾的集體意識才爆發出來,而科學的環境意識才得以完全樹立起來[2]。
三是學生參與專業實踐活動的目的性不明確,渠道單一。環境學專業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需要學生具備較強的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在我國開設環境學專業的高校中,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相對比較困難。一方面由于我國環境學相關領域尚未完全發展壯大,從事該行業的相關部門較少,一些環??蒲袉挝恍枰獙W生具備很強的理論素質和科研能力,這就給學生實踐活動帶來很多阻礙。另一方面,高校要求學生參與實踐活動,主要是為了完成有關部門制定的高校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目標要求,而并非為了從根本上提高學生掌握運用知識的能力。此外,高校在考核學生實踐水平的過程中缺乏科學合理的手段。實踐活動開始之前,并沒有為學生制定實踐活動提綱及考核標準。實踐活動結束后,高校大都以實習單位開具的實習證明等材料為考核依據。常此以往,學生實踐活動的水平自然難以得到保證。
《全國環境宣傳教育行動綱要》(1996-2010)指出,“環境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環境意識的形成對人的環境素質養成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環境教育是價值教育,是面向未來的一項偉業”。為此,必須要改變現有不合理的教育模式,才能從根本上提高環境學教育的水平。
二、如何在高校素質教育發展過程中提高環境學教育水平
(一)從根本上改變教育觀念。必須從根本上改變教育觀念,將環境學教育作為高校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今后一個階段,高校在開展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必須要將環境學作為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課程設置、師資配各到教材選擇、教學水平評估等方面給予充分重視,要將環境學教育與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自然科學教育緊密結合起來,使環境學教育形成多學科、深層次有機交叉的發展模式。
(二)必須使學生從根本上樹立環境意識。馬克思主義理論認為,正確的意識能夠指導實踐活動。筆者認為,環境學教育發展的根本是指導學生樹立環境意識。這里所說的環境意識并不是單純指保護環境這一概念,而是指由此引發的一系列社會學、哲學、生態學等等問題。環境意識作為一項基本素質,不僅是環境學專業的學生必須具備,其他學科的學生也必須掌握其實質。
之所以說環境意識是環境學發展的根本,主要是它體現了人類價值觀的進步和完善。這是因為環境意識的科學基礎是人類生態學而不是以單純的地理學等為代表的自然科學。它所反應出的不僅是生態環境的自然存在-而是反應出以人為本的社會存在。它不僅強調自然界的變化,而且強調人類活動對自然界存在的影響,以及環境變化對人類社會發展所起到的影響。環境意識是一個整體性的理論體系,將人類、社會和自然界當成一個有機整體加以對待,強調這些因素的差異性,從差異中求得相同的規律。此外,環境意識的核心是人類可以有限度地利用和改變自然,強調人類行為的有限性,從中可以體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永恒主題[3]。
筆者認為,指導學生樹立環境意識,主要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是樹立和諧和可持續發展意識??茖W發展觀認為,發展不意味人類可以無限制地利用自然,也不是單純的數字增長,人類社會的進步必須要在可持續的前提下逐步發展。因此,可持續發展意識應當作為學生樹立環境意識的重要課題。二是樹立全球責任意識。要使學生懂得,環境不僅僅是自己身邊的生存空間,而是一個自然、經濟、社會、文化等因素構成的整體,是全人類賴以生存的根本。要指導學生以全球化的視角對待和認識環境問題,樹立責任意識。三是樹立環境科技與責任意識。教師應該指導學生認識到,環境資源是當今社會最為寶貴的財富,也將產生科技領域中最為尖端理論成果。同時,人類無限制利用和破壞環境的行為也不再是單純的道德問題,這些行為將受到法律的規范和制約。
當前,國家大力推進高校素質教育,環境學教育正面臨著一個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而環境學教育的重要意義要求我們必須盡快建立完善臺理的教學模式,切實提高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能力,使環境學真正成為培養和完善學生綜合素質的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