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4月,江蘇省江都市小紀鎮馬凌村來了一群外地人,他們先是運來了一些奇怪的儀器設備,然后就在一塊兩百畝大的農田里忙碌起來。他們在田里豎起了一個像火箭一樣的東西,在旁邊蓋了一些房子,又在農田里用管子圍了一個又一個的圓圈兒,接著就和周圍的農民一樣,開始耕田播種。
一年又一年過去了,村民們發現這些人種的莊稼跟自己種的也沒什么不同,只是每到收獲季節時,這些人收獲的糧食大有蹊蹺:有時他們的產量很高,而且糧食粒粒飽滿,比普通農田里收獲的糧食顆粒要大一圈,而有時候他們收獲的糧食突然又很少,而且都是干癟癟的。為什么他們種的糧食時好時壞?難道跟田里那些奇奇怪怪的儀器有關嗎?甚至有人懷疑,他們是不是在搞秘密的核試驗?
一批跨越時空的莊稼漢
這群奇怪的種田人,是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的工作人員。他們是在馬凌村的農田里做一項科學實驗,但不是什么核試驗,的的確確就是在種莊稼。
要種莊稼就好好種嘛,為什么田里還有那么多奇怪的東西?其實這套奇怪儀器的來歷可不同尋常,別說周圍的農民沒見過,就是在當時中國,都是獨一無二的,因為這套儀器,可是種出了20年后的莊稼。
這個實驗的正式名稱叫“中國水稻/小麥FACE研究”,其目的是研究未來氣候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也是世界上第一個稻/麥輪作條件下的FACE系統研究平臺。所謂的FACE系統,就是一種在自由空氣的條件下來升高二氧化碳濃度的控制技術,這種技術主要是用來模擬未來大氣環境的。
首選二氧化碳來做實驗,是因為在溫室氣體中二氧化碳的影響是最明顯的,它不但在空氣中的含量較高,約占0.03%,而且生物生命活動、人類生活和工業生產都會造成該氣體的量值增加。尤其是近百年來工業和交通的發展,被認為是打破地球生態環境中二氧化碳濃度平衡、讓它持續升高的主要關鍵原因。
為什么要選擇20年后
馬凌村的實驗基地里,共有三個讓二氧化碳濃度升高的FACE圈和三個作為對照的控制圈,每個FACE圈的直徑都在14米。而農田旁邊那個像火箭一樣的東西,里面裝的是液態的二氧化碳。
液態的二氧化碳通過一系列處理,就從管道輸送到田里的FACE圈,這一切都有專門的計算機系統在控制。
目前,中科院模擬的濃度是比現在的二氧化碳濃度多200ppm(注:表示每百萬個空氣分子中二氧化碳分子的數量,如今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大概在380ppm左右),這個濃度大概是未來20年后地球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
為什么選擇的是20年后,而不是未來更遙遠的時間?
中科院研究人員解釋道,這是根據預測,本世紀30年代前后,我國將出現人口高峰期,預計將達到16億。面對這樣一個龐大的數字,我國的糧食安全保障將面臨嚴重的挑戰。
農田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在這樣一個模擬大氣環境中,這片農田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呢?
好奇的人可能要失望了,農田里并沒有出現一些奇特的地方,FACE圈上方的空氣也是清晰透明的,看不到什么霧氣,而田里的莊稼,似乎也生長正常。
二氧化碳無色無味,肉眼看當然看不到什么變化,而且他們提高的二氧化碳濃度只是20年后的濃度,也就是580ppm左右。對于這個濃度來說,植物的外形是不會這么快就發生變異的,一個物種產生變異的速度還沒有這么快。但是,這些農作物的果實還是發生了一些變化。
到了收獲季節,在這個濃度下生長的水稻和小麥,它們的產量提高了,大約增加了12%~15%。而且它們的口感也變好了,因為果實里的水分增加了,顆粒也比正常情況下的大,就如村民所看到的那樣。但遺憾的是,這種糧食的蛋白質含量卻有所降低,一些微量元素也相應變少,營養價值就沒有正常情況下的高。
這一切的原因,就是因為增加了二氧化碳濃度,也就是加速了農作物的光合作用。在光合作用過程中,植物會吸收大量的水分,所以就會造成果實中的水分增加,而其他營養成分植物還沒來得及吸收,就會導致這樣的結果。
模擬臭氧變化環境下的糧食
據介紹,中科院對大氣變化引起的生態變化研究才剛剛開始,而且引起氣候變暖的氣體還有很多,比如臭氧。
臭氧也是天然大氣的重要微量組分,大部分集中在10公里~30公里的平流層中,在最靠近地面的對流層中僅占10%左右。臭氧在平流層中能吸收大部分太陽輻射中對生物有害的紫外線,但是,在對流層大氣中,如果臭氧濃度升高,就會造成一系列不利于人體健康的影響,如刺激眼睛和呼吸道,影響肺功能等。所以對它的研究也很有必要。
目前,中科院也開始對低空臭氧進行模擬。而臭氧又會對農作物產生什么影響呢?
對臭氧的研究比二氧化碳稍微復雜一點。因為二氧化碳的濃度隨著時間變化所產生的差異小,而臭氧的濃度每天都會變化,并且在一天內也有變化,早晚的濃度低,中午的濃度高。另外,隨著季節的變化,臭氧在近地層的濃度也是不同的。所以對臭氧濃度要隨時調節。
通過幾年研究,他們發現在這種情況下生產出來的水稻與小麥,跟在二氧化碳實驗中的結果在很大程度上相反。比如糧食的產量降低了,根據不同品種,小麥降低的幅度在15%~20%,水稻降低了5%~10%,但糧食的蛋白質提高了,營養價值增加了。這就是一些村民見到產量忽高忽低的原因。
“虛擬未來”還有多少路要走
如今,世界上還有不少國家也在做未來大氣模擬實驗,有的甚至還開始把生態對象發展到森林、草地等多種生態系統,并且在一個生態圈同時模擬二氧化碳和臭氧這兩種氣體。在歐美一些發達國家,目前正在開發同時模擬空氣組成和溫度變化的技術,把溫室效應帶來的溫度變化也考慮進去了。
總之,人類針對未來氣候對地球生態影響的實驗還有更遠的路要走。地球的氣候狀況越來越糟糕,如果不提前做好準備,也許真的將會再次面臨生物滅絕的危險。
(陳思之、牟大裕薦自2009年8月7日《現代快報》 原標題為《跨越時空的莊稼是怎樣種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