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中央日報》6月23日文章,原題:兩岸將先于朝鮮半島實現統一 有一個領域可以觀察到朝鮮民族和漢族的差異——兩個民族互不相同的推進統一方式。朝鮮半島和兩岸是地球上最后的兩處分裂地區,統一是朝鮮半島和兩岸人民的民族夙愿。但兩個民族的統一努力在方法論上卻迥異。韓國統一部事務官李道奇最近獲得了中國人民大學博士學位,博士論文題目是《朝鮮半島南北統一和中國兩岸統一比較研究》。東西德統一方案比較研究很多,但有關朝鮮半島和中國兩岸統一的比較研究卻寥寥無幾。
朝鮮半島和兩岸,哪一方將率先實現統一?對于這個問題,李道奇毫不猶豫地回答:“就現在情況來看,兩岸將先實現統一。”李道奇從推進統一的方法論差異中發現了兩者實現統一的概率上的差異。
李道奇表示,朝鮮民族的統一努力始于《7·4宣言》,從《南北協議書》到后來的《6·15宣言》和《10·4宣言》,令世人驚訝的政治事件不斷發生。僅從這些宣言內容來看,朝鮮半島實現統一已綽綽有余,但實際進展卻并不多。
與此相反,兩岸的統一努力卻并沒有那般“大張旗鼓”。1992年,兩岸半官半民渠道就一個中國原則達成一致,并發表了“九二共識”,僅此而已。從“小三通”到“大三通”,兩岸交流經過了長期努力,分階段進行。現在兩岸的民間交流的廣度和深度都遠遠超過朝鮮半島。臺灣資本在上海開設民營華一銀行,現在已經開始營業。臺灣教授和學生們甚至可以在大陸的大學里和大陸人自由探討統一方案。但我們從未見過首爾大學的教授和韓國學生在金日成綜合大學里談論朝鮮民族聯合論或是高麗聯邦制等問題。朝鮮民族的統一在當權者和政治圈的主導下自上而下進行,國民認同基礎非常薄弱。一旦政權交替,包含有轉折性意義內容的宣言就失去了動力。但兩岸的統一方式卻是自下而上的。從民間開始推進具備可行性的事情,穩步向前推進,抗干擾能力較強。
輕率的兔子和沉著的烏龜的賽跑比賽在寓言故事中已經結束,但朝鮮民族和兩岸統一的競賽卻仍在進行之中,后知后覺的兔子反敗為勝的機會依舊存在。▲(作者張世政,張尹珠譯)
環球時報2009-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