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涵平
在世界華文文學研究領域,澳門文學的研究專著不多。饒芃子先生是最早關注澳門文學的研究者之一。早在1984年,她就與澳門文壇有了直接的接觸,此后又多次應邀到澳門講學,參加各種學術會議和文學、文化活動,在此基礎上,她撰寫了系列學術論文,對澳門的文學和文化進行解讀,其中《文學的澳門和澳門的文學》獲“首屆澳門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一等獎”(論文類)。饒先生在不斷地“閱讀澳門”中,發現澳門具有“小地區、大文化”的特點,澳門文學有屬于自己的“澳門性”,從而產生了一種“澳門情結”。這種“情結”不僅使饒先生二十余年來持續關注澳門文化和文學的發展,而且還促發她鼓勵自己的學生也把澳門文學作為研究對象。《邊緣的解讀———澳門文學論稿》(饒芃子、莫嘉麗等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12月)一書,就是饒先生領銜的師生團隊研究澳門文學的一個成果。該書不僅展示了饒先生本人“解讀澳門”的理論精要,同時也體現出饒門弟子“薪火相傳”的不俗實力。在筆者看來,該書的亮點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鮮明的問題意識。《邊緣的解讀》不是“概論”式的教材,而是一本專題論著,讀者可以從書中發現一個連接全書的核心思想,就是寫作者是從問題出發,去確認、闡明澳門文學的某些特性。這是饒先生一貫倡導的學術思想,她不僅在此方面身體力行,還不斷帶動自己的學生朝此方向努力。《邊緣的解讀》全書共四章,第一章“澳門文學導論”,是從整體角度探索澳門文學具有何種特殊品格;第二章“澳門當代漢語詩歌研究”,則是圍繞“20世紀80年代以來澳門漢語詩歌創作中表現出來的本土性與當代性”這一命題展開研究;第三章“澳門漢語小說敘事研究”,主要探討澳門小說為何具有邊緣性和跨文化性;第四章“澳門土生文學研究”,著重論述澳門“土生”文學的文化混雜性等問題。各個章節都以問題引路,然后結合澳門的社會歷史文化背景,綜合分析各種相關的文化、文學現象,再輔以文本細讀,最終提出自己的看法。在上述各環節中,作者不僅開拓性地提出了若干問題,而且對所提問題都進行了精當分析,這種圍繞問題而展開的研究,既有學術探索的創新性,又能成就有啟發性的學術成果。
二、豐富的人文內涵。《邊緣的解讀》一書雖然著重探討澳門文學的總體特色及其文類特征,但作者并沒有把研究視野局限于文學領域,而是將澳門文學放在大的歷史、文化背景下加以解讀。在作者的視域中,澳門是一個形態獨特的文化空間。基于此,該書從澳門開埠的四百多年歷史入手,追源溯流,梳理出澳門作為一個“跨文化場”的諸多特性。從書中的分析我們可以了解到,在葡萄牙踞居澳門的四個多世紀以來,澳門一直處于邊緣的地位,既保留中華文化的主體精神,又包容西方文化的某些特質。在這里,中葡文化、雅俗文化、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均能和平共處,做到“和而不同”,中西文化在這里共存、交融、整合、創新,呈現出鮮明的開放性、多元性。作者由此指出,當今有許多人都在力求突破西方中心論和殖民主義意識形態,希望不同民族即使政見相異,也能文化相容。在這方面,澳門文化的多元共生、“和而不同”的現象,就是一個具有豐富人文內涵的典型例證,對它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解剖,既能對世界多民族相處的現狀提供借鑒,又能對人類文化的未來發展有所啟迪。作者從整體審視澳門的跨文化特性,挖掘澳門的人文優勢,突出澳門作為中外文化交流的結合點、輻射點的功能,凸顯澳門文學獨特的人文價值。
三、科學的研究方法。《邊緣的解讀》一書在研究方法的運用上也頗具特色。全書善于將理論探究與個案分析有機地結合,做到將宏觀的理論把握與微觀的文本細讀互動。宏觀把握即從大處著眼,將澳門文學放在中外關系史的變化過程加以考察,在此基礎上梳理出澳門文學發展的歷史脈絡和整體特征,從中挖掘出若干富有價值的理論問題,逐一展開研討;微觀分析則是從個案入手,在澳門文學的整體框架中抓住不同文類,在不同文類中抓住代表性作家,在代表作家中抓住代表性作品,進行細致解剖,從中提出既有文化內涵又有詩學意蘊的新穎見解。這種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的方法,可以消除研究中的盲目性、空泛性,使研究者對理論問題的探索始終立足于具體文學現象的解讀以及典型個案的分析,從而使結論的獲得既符合歷史的邏輯又具有事實的依據,令人信服。《邊緣的解讀》一書還將文化研究與文學分析有效對接。新世紀以來,文化研究“熱”導致文學研究中的“泛文化”化現象時有出現,一些研究者在探討文學問題時往往淡化文學自身的特性。《邊緣的解讀》一書在解讀澳門這一獨特的“跨文化場”特色時,又緊緊抓住澳門文壇的重要現象、代表作家作品進行藝術分析,追求歷史沉思與美學探尋、文化闡釋與詩學建構的統一。
四、系統的理論表述。《邊緣的解讀》全書采用總———分式結構:第一章“導論”,是對澳門文化和文學的總體分析,條分縷析,疏密有致;后三章,主要從詩歌、小說、土生文學等方面,分類闡述澳門文學的具體表現。由于出自師門一脈,各章雖分別由不同作者執筆,但該書的整體架構具有學術內部肌理的統一性、研究方法運用的一致性。值得一提的是,在參與撰稿的饒門弟子中,多為澳門的文化人,他們都是20世紀八九十年代在饒先生指導下寫出了這個領域有創意的碩士、博士論文,現在已經是島上知名的編輯、批評家和大學教師,有的本身就是作家。他們多年浸淫在澳門文學與文化中,對資料的掌握、對信息的理解較到位,對澳門文學和文化的論述有很強的現場感。由于他們的加盟,《邊緣的解讀》一書對“澳門性”的發掘也就具備了更多的可信度。
《我看澳門文學》,《澳門日報·鏡海》1992年10月14、21、28日連載;
《文學的澳門與澳門的文學》,《文學評論》1999年第6期;
《“根”的追尋———澳門土生文學中的一個難解的情結》,《學術研究》1999年第12期;
《澳門文化的歷史坐標和未來意義》,《暨南學報》1999年第3期;
《澳門文化兩題》,《中國比較文學》1999年第4期;
《從澳門文化看澳門文學》,《學術研究》2001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