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勝銀 彭愛華 陸衛榮
摘要:江澤民同志在主持中央軍委工作期間,著眼建設有強大戰斗力的人民軍隊,創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治軍強軍戰略。這些興軍強軍戰略,是新中國國防和軍隊建設歷史經驗的科學總結,回答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建設什么樣的軍隊、怎樣建設軍隊,未來打什么樣的仗、怎樣打仗”等一系列重大問題,為推進中國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的跨越式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導。
關鍵詞:江澤民;國防;軍隊建設
中圖分類號:E2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08-0220-06
江澤民同志在擔任中央軍委主席期間,立足國情軍情,適應世界新軍事變革的發展趨勢,提出了一整套治軍強軍的戰略。這些戰略,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軍事領域的延伸與展開,是新中國國防和軍隊建設歷史經驗的科學總結,也是對高技術局部戰爭指導規律的深刻揭示,充滿了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和馬克思主義軍事辯證法,回答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建設什么樣的軍隊、怎樣建設軍隊,未來打什么樣的仗、怎樣打仗”的一系列重大問題,為推進中國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的跨越式發展、打贏未來高技術戰爭,提供了科學指導。
一、高度重視國防和軍隊建設的戰略地位,堅持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的協調發展
國防和軍隊建設在國家建設全局中如何擺位,是江澤民治軍強軍戰略中的一個帶全局性的根本問題。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國防和軍隊建設。建國初期,在國家極端困難、百廢待興的情況下,毛澤東同志就提出了建設強大的革命化現代化國防軍的總方針。鄧小平同志也說過:“四個現代化,其中就有一個國防現代化。如果不搞國防現代化,那豈不是只有三個現代化了?”江澤民同志同樣是站在國家政權鞏固和事業發展全局的高度來看待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問題,多次指出:“國防現代化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國防建設是國家安全與經濟發展的基本保證。”“把經濟建設搞上去和建立強大的國防,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兩大戰略任務。”并把國防實力作為綜合國力的三大基本要素之一和重要標志,給予了充分強調。中共十六大報告重申:“建立鞏固的國防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戰略任務,是維護國家安全統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保障。”江澤民同志把國防和軍隊現代化作為“兩大戰略任務”之一,擺在國家建設全局的戰略地位,充分體現了中共對國防和軍隊建設的高度重視,反映了在復雜多變、競爭激烈的國際環境中全面開創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客觀要求。
國防和軍隊建設的戰略地位,客觀上要求堅持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的協調發展,“形成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機制。”這是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全面性、系統性決定的,也是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的對立統一關系所使然。實踐證明,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關系處理得好,就會出現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協調發展的局面,相反,或“窮兵黷武”,或是武備荒廢,最終導致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兩敗俱傷。為此,江澤民指出:“正確處理國家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的關系,是我們必須經常加以注意的一個重要問題。……我們要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經濟建設與國防現代化建設兩頭兼顧、協調發展的方針。”1998年12月,江澤民把改革開放20年來軍隊建設的基本經驗,總結概括為七個方面的重大關系,精辟闡述了事關軍隊建設全局的一系列重要問題。其中,第二個方面就是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的關系。2003年3月,在十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期間,他又一次強調:“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一條重要經驗,就是堅持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的方針,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這條寶貴的經驗要長期堅持下去。國防現代化作為我國現代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在國家發展的總目標下進行規劃和實施,必須緊密配合國家經濟建設的大局,堅持在大局下行動,使國防建設在國家財力增加的基礎上不斷有所發展。”黨的十六大報告進一步提出:“堅持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的方針,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這就在中國共產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上,第一次把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的協調發展,作為中共領導國防和軍隊建設、推進富國強軍的基本方針確定了下來,標志著中共對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內在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的水平。
二、面向未來的信息化戰爭,提出推進中國特色的軍事變革是治軍強軍的必由之路
眾所周知,歷史上爆發的、規模空前的兩次世界大戰,正是機械化戰爭走向人類歷史前臺并快速發展和普遍運用的時期。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大量具有高度機動力、突擊力的機械化作戰平臺運用于戰爭,把戰爭形態推向了真正的機械化時代。
但是,到了20世紀90年代初,海灣戰爭的爆發震驚了世界軍事領域。在這場戰爭中,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動用了由精確制導武器、情報支援系統和電子戰系統三者結合為主構成的信息作戰系統,以及其他高科技作戰平臺,大大改變了機械化戰爭的面貌,充分展示了以陸、海、空、天、電多維空間為戰場的全新作戰樣式,標志著現代戰爭開始從機械化戰爭向信息化戰爭轉變。這就是江澤民講的“現代戰爭形態正由機械化戰爭向信息化戰爭轉變”。
毫無疑問,機械化戰爭向信息化戰爭轉變是20世紀70年代興起的世界新軍事變革的結果。與以往歷次軍事變革不同,這次的新軍事變革是以高新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的創新為直接動力,以機械化軍隊向信息化軍隊轉變為主要內容,以爭奪21世紀國際戰略格局中的有利地位為根本目的,以軍隊的武器裝備、組織體制、軍事理論、軍事訓練以及后勤保障方式等信息化為最終結局,以包括建軍理念、作戰方式和發展模式在內的軍事系統變革為基本特征的革命。它使軍事領域呈現出人員知識化、武器裝備信息化和智能化、軍事對抗體系化、作戰編成一體化、戰場要素數字化、作戰方式非接觸化、作戰空間多維化、后勤和技術保障集約化的發展趨勢,太空成為國際軍事競爭新的戰略制高點。
面對世界軍事變革的新發展,江澤民1989年主持軍委工作以后,就始終給予密切的關注。1991年海灣戰爭還在進行時,他就敏銳地預見到,人類戰爭形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信息化可能逐步成為未來戰爭的基本特征。海灣戰爭結束后,他親自參加總參謀部和軍事科學院分別召開的“海灣戰爭座談會”與“海灣戰爭研討會”,要求“從海灣戰爭中很好地研究一些東西”。同時強調指出,世界軍事領域正在發生深刻的變革,“這種形勢一方面給我們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如果我們目光短淺,行動遲緩,就會被世界軍事發展的潮流遠遠拋在后面;另一方面也給我們提供了歷史性機遇,如果我們的方針正確,措施得力,就可以實現軍隊現代化建設的跨越式發展。”而能否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根本的是要推進中國特色的軍事變革。“我們要積極推進中國特色的軍事變革,使我軍適應當代科學技術和新軍事變革加速發展的形勢,加快推進軍隊的各項改革和建設,實現我軍由機械化半機械化向信息化的轉變,全面提高我軍的實戰能力。”出于這樣的認識,一場以觀念更新為先導、以改革創新為動力的旨在打贏未來高技術戰爭的軍事大變革,在中國正式拉開了帷幕,匯成了當代中國以信息化建設為導向、以爭取質量優勢為核心的軍事變革的滾滾洪流。這場具有中國特色的軍事變革,涉及國家武裝力量體系、國防動員體制、國防科技工業體制、軍隊建設和發展模式、作戰指揮體制、軍隊編制、軍事訓練、政治工作、后勤和技術保障以及政策制度等國防和軍隊建設的各個領域和方方面面,其范圍之廣、程度之深,在中國軍事史上都是空前的。在這個過程中,江澤民以尊重實踐的科學態度和開辟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新境界的巨大勇氣,提出了一系列反映信息化戰爭趨勢和新形勢下治軍興軍特點規律的新思想、新觀點和新論斷,并號召全軍“著眼于現代技術特別是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的特點,深入研究和積極探索現代條件下人民戰爭的指導規律……豐富和發展有中國特色的軍事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