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 平
根據我國在加入WTO組織時的承諾,從今年開始將全部取消紡織品配額限制。然而,隨著關稅壁壘逐漸降低,一些發達國家正在設置越來越多的非關稅壁壘,限制我國紡織服裝出口。因此,作為創匯大戶的紡織品行業已經到了沒有退路的時刻,必須做出積極選擇。
目前在紡織品、服裝貿易中的技術壁壘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從產品設計、生產到報廢、回收的全過程中,對環境影響設置的壁壘,另一類是對產品本身的安全要求,即產品不能對消費者的安全和健康有不良影響。
目前,我國的紡織共有紡織品和服裝標準885個(不包括纖維原料標準),其中國家標準383個,紡織行業標準502個,形成了以產品標準為主,配之以基礎標準的紡織標準體系,涉及纖維、紗線、長絲、織物、紡織制品和服裝等多個類別,基本滿足了紡織品和服裝的生產和貿易需要。
然而,我國的紡織標準發展依然滯后于經濟發展,難以滿足市場經濟特別是進出口貿易的要求。因此,專家建議要盡快打破這種局面。
首先,加入國際標準化機構,爭取參與標準的制定。我國是ISO的成員國和紡織技術分委員會成員,因此,可在紡織服裝標準的制訂、修訂過程中,體現我國的技術水平,打破由發達國家制定標準而形成的技術壁壘。
其次,在基礎性標準和方法標準中,盡可能地采用國際標準或國外先進標準。采用統一的術語,統一的試驗方法,統一的檢測手段,有利于使各方提供的數據具有可比性和通用性,可達到國際互認的目的。
再次,改革我國現行標準體制。我國應根據WTO/TBT協議中關于標準制定的原則,從產品的最終用途出發,整合現有的各技術分委員會和標準化技術歸口單位的功能,形成一個紡織服裝標準化網絡,加強各個行業間的標準銜接,使中國的紡織服裝標準盡快接近國際先進標準。
同時,要利用TBT協議對發展中國家的有關規定,制定保護我國傳統工藝和特有資源產品的技術法規及強制性標準。
專家的建議固然很好,但過程漫長,對企業而言有點“遠水解不了近渴”。企業自身的選擇可能見效更快。
據了解,有很多中國紡織企業,尤其是那些大型企業的應對措施是,選擇在海外建廠,以保證他們的產品能夠順利地交到客戶手中。有統計顯示,僅今年1月份,大約有1,000家中國企業已經在柬埔寨、越南和老撾建廠。浙江紹興的16家紡織公司已經在非洲國家建廠,如尼日利亞。最大的投資達到600萬元人民幣。近期,寧波一家大織布廠寧波申洲針織公司宣布,計劃籌資3380萬美元在柬埔寨建廠,生產美國市場限制中國出口的產品。
其實,無論是專家的建議是否被采納、企業外遷是否能實現當初的目的,有一點是值得肯定的:主動應對技術性貿易壁壘已經成為我們的共識、已經成為企業的自覺行為,我們相信,有了這一點,再大的障礙我們也能越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