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 墨
經過近一年時間的醞釀,廣州市有關《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實施意見》(下稱《意見》)于2月20日出臺。《意見》表示要把廣州建成廣東省農村改革發展的先行區及統籌城鄉發展的示范地。
作為統籌城鄉發展的核心內容之一,《意見》提出要統籌廣州城鄉土地的利用,建立嚴格規范的農村土地管理制度。
《意見》中的一個亮點是:將積極探索以宅基地置換城鎮住房的新路子,引導村民住房建設逐步向城區、集鎮和農民居住點集中發展。一份相關解讀報告稱,廣州將在國家政策框架內,堅持承包責任制不變、耕地總量不減少、充分尊重農民意愿,高水平規劃、設計和建設一批有特色、適宜產業集聚和生態宜居的新型小城鎮。“農民將可用宅基地,按照規定的置換標準無償地換取小城鎮中一套住宅,遷入小城鎮居住”。在政策引導下,未來廣州農民將陸續進城或在鎮里的商品房居住點集中居住。
對農民用于置換新居的原有宅基地,該解讀報告稱廣州將統一組織整理復耕,實現耕地占補平衡。“通過土地置換,在同一塊土地空間上既增加了城鎮建設用地供給,又保持耕地的占補平衡,使農村土地在流轉中實現集約利用。在推動農民居住向社區集中的同時,亦滿足城鎮建設用地增長的需要。”
據了解,廣州從去年起已在個別郊區開展了宅基地置換城鎮住房的試點。
此外,《意見》表示,廣州將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以公開規范的方式轉讓土地使用權。相關解讀報告稱,這有利于逐步形成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稀缺程度、環境損害成本的土地價格形成機制,建立與城鎮地價體系相銜接的集體建設用地地價體系。
《意見》要求在征收農村集體土地時,必須按照同地同價原則及時足額給農村集體組織和農民合理補償,防止農民因失去土地或土地減少而導致生活水平下降,妥善解決好被征地農民就業、住房和社會保障問題。新征地項目要同步安排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留用地及農民安置用地,支持農村發展集體經濟。
《意見》表示將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使現有土地承包關系保持穩定并長久不變。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和“三個不得”的原則(不得改變土地集體所有性質、不得改變土地用途、不得損害農民土地承包權益),引導農民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對把土地承包權流轉給農業大戶、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種田能手的農戶,市、區(縣級市)按實際流轉面積給予適當的財政補貼。
這份《意見》還在城市規劃、產業發展、公共服務的建設等多個方面提出“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思路。如在戶籍管理上,將實行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將公民戶口統一登記為“居民戶口”。將身份證轉變為一個身份證信息綜合管理號,把個人和家庭信息、就業收入以及財產情況、信用守法納稅記錄、養老醫療低保等社會保障資料,以及義工、志愿者等事項一并納入全市統一的身份證號數據庫中,原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均可按照身份證號進入社會管理綜合信息網,統一納入可銜接、可轉移、全市統一的社會保障體系。
在教育方面,廣州擬從2009年起,全部免除北部山區鎮學生接受中等職業教育費用,逐步實行農村中等職業教育全免費;2010年前全面實施城鄉貧困家庭子女接受高中階段教育免費制度。
《意見》提出廣州城鄉一體化的總體目標是:力爭用五至八年的時間,基本建立起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都市型現代農業體系建設取得顯著進展;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縮小,力爭到2015年,比全國提前五年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農村消費水平大幅提升;同時對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教育、居民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就業和社會保障體系、人居和生態環境等方面提出均衡發展的目標和要求。到2020年,形成充分體現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協調發展的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