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文霞
有人說,我們的語文教育是失敗的。其實,我們的英語教育又何嘗不是問題多多。長期以來,我們的“聾子英語”與“啞巴英語”盛行,我們的英語證書考試盛行,我們成了名符其實的英語學習與考試大國。但遺憾的是,我國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并沒相應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投入與回報嚴重不對等,學與用脫節得厲害。
而同為亞洲人口大國的印度,英語教學就較為成功。微軟的一些軟件直接來自印度的軟件開發人員。為何?因為印度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遠比中國學生強。
多年來中國的經濟一直是出口導向型,對外貿易占GDP的比重一直較高。隨著經濟的全球化,我們與國際的聯系日益緊密,學習英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問題是,我們的英語學習努力方向何在?究竟應該如何學?
我教的學生是職中學生,他們的英語基礎知識不牢,閱讀和聽說能力差。他們沒可能成為英語學術研究人才。但是,只要激發他們的興趣,學以致用,他們也是可以學好英語用好英語這一文化交流工具的。我的目標是將他們培養成為能應用英語的實用型人才。
學以致用,讓學生學會英語日常會話
我們中國人編的英語教材更多呈現的是英美文學的內容,有小說、寓言、笑話、故事等,是以語法學習為重點線索的。而我們的學生首先需要的是日常會話英語。其實,中小學課本上的會話都是相當基礎甚至是“無用”的,如“How old are you”之類,在實際對話中根本用不上,也是一種不禮貌的問話。我們的教材對話內容往往太簡單,跟實際生活會話脫節。導致學生在與對方打完招呼后就無話可說,不知如何繼續交談下去。因此,我們必須在教材學習之外,增加實用英語會話的內容。
實用英語會話常以情景為單元,如“在醫院”“在餐廳”“在車站”“購物”等多個實際生活場景,如何對話與交流。學會這些內容,遠比背一篇英語故事或讀懂一篇英語小說實用得多。
重視英語會話教育,才能使我們的學生學到英語的真正功用——交際與文化交流。
學以致用,讓學生學習身邊的英語
中國學生之所以學英語事倍功半,原因何在?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少一個應用英語的環境。僅靠課堂45分鐘,要讓學生聽說讀寫樣樣行,把英語學得跟母語一樣好,是不現實的。
那么,我們做教師的就要讓學生找到一個學英語、用英語的環境。
潮州是一個歷史文化名城。許多景點介紹上都是中英文并存的。我讓學生收集這些景點說明材料,從中學習英語知識,又了解家鄉的風土人情,收效良好。
針對許多學生喜歡去麥當勞、肯德基的特點,我讓他們查字典收集有關單詞“如漢堡包、薯條、奶茶”等與點餐的句型,讓他們可以用英語點餐,與店員對話,激發了他們的興趣。
現在家用電器日多,電器說明書往往是中英文對照的。我讓學生對照中文說明書弄懂英文說明書,學生從中學會常用的說明文。
收聽英語廣播與收看英語電視節目。我把幾個好的英語廣播頻道與英語電視節目時間表告訴全班學生,讓他們自由選擇,堅持定時收聽、收看,一學期下來,學生的聽說能力有所提高,收效明顯。
組織學生參觀當地的出口型企業,讓他們感受到學英語的重要性,增強學好英語的動力。
學以致用,讓學生習慣用英文寫作
學生會說、會聽,接觸英語多了,積累的材料多了,可以要求他們用英語寫作了。
仿寫。剛開始用英文寫作學生是不習慣的,有一定難度的。我的做法是給學生推薦范文,讓學生仿寫。如要求學生寫“我的學校”,就給他們推薦三篇相關的英文范文,讓他們摩仿著寫。再如要求學生寫“我的家鄉”,我也指點他們寫出家鄉的特色,家鄉的風情。
天天寫日記。讓學生天天寫點小日記,無話可抄錄英語名言警句,有話則寫上自己的體驗與心得。天長日久,日積月累,學生的語感與寫作能力得到提高。
每月一份英文報。我把班上的學生分成四人一小組,每小組每月辦一份英文報。如震災、奧運等重大事件,學生可以收集相關英文資料與圖片(可參考《Chinadaily》),辦出一份英文小報,養成學生學英文、關心國家時政的好習慣。
我相信,隨著更多的教師改變對英語學習的認識,我們的英語教育效果有望大大改觀。
(作者單位:廣東潮州市百花臺職業中學)
責任編輯蕭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