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篇:一語驚醒夢中人
■ 子丞伍劍婷
暗示可以是無聲的形體動作,也可以是有聲的信息傳遞,筆者在《遭遇暗示(上)·經驗篇》對課堂暗示的技巧與作用進行了探討。由于教師與學生存在思維差異等諸多原因,暗示并不是“萬能藥”。本文將進一步探討課堂暗示的另一面,以期較好地把握課堂暗示的方法。
學生的話
百般滋味涌心頭:黃志強——一次上語文課時,我的同桌小全在搞小動作。我對他說“不要玩了,等會老師發現了會批評的”。小全聽了后,說“關你什么事”。我氣憤地將他玩的東西“沒收”了。剛好老師注意到了我們的小動作,他并沒有說話,卻用眼神狠狠地注視著我,似乎在說:“黃志強,你是班干部,應該給小全當個榜樣,帶領他進步,怎么竟跟他搞起小動作來了?”我想跟老師解釋,但看到老師憤怒的眼神,只好欲言又止,臉紅紅地低下了頭,心里覺得特別冤枉。小芹——前幾次數學測驗,我分別考了26分、36分、38分。最后一次測驗發回試卷,我上去拿卷子時,老師擺出一副不悅的神情說,“有一位同學這幾次測驗剛好一百分”。全班同學都明白老師話里的意思,紛紛哈哈大笑看著我。我心里很難受,當時真想大哭一場。陳全——也許是因為我的學習和紀律都不好,當我與同學產生矛盾時,很多時候老師會認定我是罪魁禍首,把責任都推到我的身上。一次上課老師布置課堂練習,我問小辛一道問題。他不但沒有回答我,還說我笨蛋,我不甘示弱,“有什么了不起的,不教就不教”!我們正在小聲爭吵,老師走了過來。小辛忙解釋說,“剛才陳全打擾我做練習”。我剛想解釋,老師卻擺出一副憤怒的樣子瞪著我,然后對小辛說,“以后有事跟老師說,別跟無聊的人做些無聊的事。”說完又瞪了瞪我。我當時心里覺得很受傷。丘勝利——一次模擬考試我考得不好。張老師跟我談過一次。但第二次我仍舊考得不好。老師沒有找我了解情況,卻在班上說“有一些同學學習一直沒有抓緊,成績總是上不去”。我知道他是在說我。但是心里覺得特別不舒服。成績的提高是需要時間的,我成績暫時上不去,不代表我學習沒有抓緊嘛。小成——有時,我覺得班主任老師很虛偽,他常常轉彎抹角地批評同學。其實,大家都知道,他這樣說是想提醒犯錯的同學注意,但采取的方式卻讓人難以接受。我想對他說,“既然不想讓犯錯誤的同學在大家面前出丑,為什么又要采用一些全班同學都知道的暗示行為呢?這不是‘此地無銀三百兩嗎?這樣只會使犯錯的同學被取笑啊。與其這樣,還不如在私底下批評,而不是采取‘雖不點名但又人人皆知的批評方式”。
眾說紛紜道心聲。子升——一次,我上課與小強玩,王老師發現了,敲了幾下桌子,還看了看我。雖然我知道王老師已經發現我的異常舉動,但是我并不害怕。因為王老師的“招數”我已經很熟悉了,只要我馬上扮出乖巧的樣子,就不會受到懲罰。小芳——小鋒經常在課堂上搞小動作,這點陳老師是知道的。但陳老師從來沒有批評過他,通常只用嚴厲的目光瞪一下他。我覺得小鋒并不害怕,因為他都已經習慣了。當陳老師瞪著他看時,他會馬上收斂,等老師沒注意再繼續玩。我覺得陳老師太善良了,對付這類同學,應該讓他出出丑!城城——我覺得一些同學臉皮特厚。老師繃著臉看他們時,他們還能裝作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我認為對那些故意打亂上課秩序的同學不用太客氣。雨遙——黃老師很和藹,教我們三年了,我都沒看過她批評過哪位同學。正因為此,很多調皮的同學才敢在她的課上搞小動作、開小差。我想如果總是以為“無聲勝有聲”的話,同學們只會更放肆。永芳——其實,很多同學都能讀懂老師的暗示,摸清老師的脾性。反而是老師沒有讀懂我們的心理。那些頑劣同學知道如何巧妙地避免老師的批評,怎樣得到老師的原諒,甚至還知道通過怎樣的方式確保再犯錯誤時不被懲罰。難道老師真的沒有發現他們是如此的“狡猾”嗎?
老師的話
生搬硬套遇尷尬。張老師——暗示是一門藝術,不同的人使用的方式與效果不盡相同。我曾經“復制”某些教師的暗示方法,卻遭遇了尷尬。某同事說了一些他在課堂上巧用暗示來提醒、教育學生的經歷。我聽了認為很有道理,打算嘗試一下。上課時,我發現一位同學的手放在桌子下面,認為他在搞小動作,便走到他的旁邊輕輕敲了一下他的桌子。本以為該學生會明白我的意圖,誰知道他非常疑惑地看著我。后來才知道這位學生上課時并沒有玩東西。因為暫時沒有動手記筆記的需要,所以將手放在桌子下面,那樣會感覺比較放松和舒適。看來,暗示不可生搬硬套,它不但需要技巧和方式,更需要在日常中了解學生的習慣。
過度暗示惹反感。胡老師——暗示的作用很大,但如果使用過度,可能會有反作用。一些教師暗示的對象主要是課堂表現不好的學生。通過語言、行為的暗示讓學生領會、轉變。但是,如果一個教師對一個學生頻頻使用相同的方式,暗示的效果會大打折扣。學生可能對教師的常規暗示有了“免疫能力”,對教師的警告或提醒不一定遵從。曾經有一個這樣的學生,課堂上喜歡搞小動作,玩東西。開始,我采用眼神暗示的方式還能取得效果,他總會順從地停止一切違紀動作。后來,多次采用相同的暗示后,他開始對我的暗示熟視無睹,有時甚至還擺出不耐煩的神情來應對。
慈目善心變縱容。利老師——教育不能一味寬容。有時,老師的過度寬容可能會變成縱容。如在課堂上,一些“老問題”學生經常出現違紀現象,一些年輕的教師一味采用簡單的暗示來提醒他們。但是這類學生不但是違紀“資歷”老,而且對教師意圖的洞察力也很強,被老師暗示后,總會擺出頓悟、害羞或內疚的神態向教師傳遞“我知錯了”“我一時把持不住”“我一定改正”等信息,使教師不至于懲罰他。教師僅用簡單的暗示難以對“老問題”學生產生長遠的警醒效果,甚至可能會變成縱容。
恩威并施是關鍵。陳老師——暗示不但要掌握技巧,更要會打心理戰。學生的思維不同,生長環境各異,接受教育的方式也不一樣,要懂得他們不同的心理。如果暗示僅僅只有技巧,暗示的效果便會大打折扣,有時,暗示需要教師用“威”來輔助產生效果,以“情”來感染、打動學生。教師實施暗示需要站在學生的層面上思考問題,“施恩”以動情,“立威”促轉變。能捕捉學生的心理,才能找到了轉變的切入口,暗示才能對癥下藥,藥到病除。
直言暗示
暗示,不僅是師生情感的融合劑,還是課堂和諧的催化劑,能幫助教師巧妙地“修補”教育“漏洞”,引領課堂走向。暗示,并不僅僅是三言兩語,一個動作、一個眼神、一個微笑那么簡單,它是透過言行舉止彰顯師者教育思想的方式,體現教師對教育教學的掌控能力、教育智慧與技巧。
暗示,既是一劑舒心良藥,也是一把雙刃劍。用得巧妙,效果明顯。反之,亦可能會出現副作用,致使教師陷入尷尬,與學生出現交流短路,甚至無功而返。因此,教師運用暗示并不能隨意為之,也不能生搬硬套。面對暗示,教師應做好對象調查與技巧探究,尋找切入口,對癥下藥,方能妙手回春;暗示應因材施教,不同的對象、不同的情境要采取不同的暗示手法,方能立竿見影顯奇效。暗示,還是一場心理戰,教師要善于捕捉學生瞬間的心理變化,形成有效交流。
將暗示融入課堂,服務教學,固然不能放諸四海而皆準,但也不失為一門值得探究與運用的藝術手法。只要用得適時、巧妙,它將給教學帶來一定的推動作用。
(作者單位:廣東清遠市陽山縣教育局、陽山縣陽城鎮湟婆小學)
責任編輯李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