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鳳芝
【關鍵詞】漢代;銅鏡;尚方;侯氏神獸鏡
【摘要】河北大學博物館收藏有兩件漢代銅鏡,一件是官方機構“尚方”制作的四神規矩鏡,一件是當時的私家作坊侯氏制作的神獸鏡,兩鏡制作規整,圖案清晰,反映出漢代官方和私家的制鏡水平。
河北大學博物館收藏有兩件漢代銅鏡,一件是四神規矩鏡,一件是侯氏神獸鏡,均為國家二級文物。
四神規矩鏡,直徑16厘米,厚0.51厘米,重0.56千克。圓形,鏡中心為半球形鈕,柿蒂紋鈕座,鈕座外是一個小方框,方框外飾一周12個乳釘間十二地支銘,外面是雙線方欄,方欄外為8個乳釘及規律分布的“T”、“L”、“V”規矩紋符號,間飾四神、禽獸、花葉等圖案。其外是一周銘文帶,銘文內容為:“尚方作竟(鏡)大毋傷,左龍右虎辟不羊(祥),朱雀玄武順陰陽,子孫備具居中央,長保二親樂富昌,壽似金石如侯王,宜酒食樂毋事。”外圍斜線紋一周。銅鏡邊緣裝飾有兩周鋸齒紋夾一周雙線波折紋。鏡體較厚重,鏡鈕較大,紋飾清晰,保存完好(圖一)。

四神也叫四靈,即東方青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這種紋飾的出現與道教有密切關系,道教把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作為護衛神,以壯威儀。《抱樸子》中描述太上老君形象時稱:“左有十二青龍,右有二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后有七十二玄武。”以后四靈逐漸被人格化,成為四位護法神將。尚方是漢代設在都城的官方作坊,專門制造各種御用和官用的器物,包括銅鏡。當時的私營作坊也多濫用尚方鏡的銘文來招攬生意,但制作粗糙。本館收藏的這方四神規矩鏡紋飾精美,做工精湛,應該是真正的尚方產品。
侯氏神獸鏡,東漢時期,直徑13.1厘米,厚0.71厘米。圓形,半球形鈕,圓鈕座,鈕座外裝飾神獸一周。鏡中心是一條張牙舞爪的神龍,龍屈身盤曲,身上的龍鱗片片凸起,長長的龍尾卷曲成“S”形,身軀的一部分疊壓在鏡鈕下,龍身被分成了兩部分,但是依然威風凜凜,氣勢非凡。和龍頭相對的是一只似龍非龍、似虎非虎的神獸,張牙舞爪,氣勢洶洶,與龍頭左右對峙。龍腹下方是一只帶角的怪獸,身軀隆起,長尾舒展。怪獸的身后緊跟著一只小雛雞,正在張口鳴叫,體態嬌小可愛。其外是銘文帶,內容是:“侯氏作竟(鏡)世未有,令人吉利宜古市,當得好妻如且已兮。” 在“兮”字與“侯”字之間有一個水波狀的裝飾圖案,外圍斜線紋一周。銅鏡邊緣分別裝飾鋸齒紋、云氣紋各一周,最外圍是一周窄的素邊緣(圖二)。
神獸鏡東漢中期以后出現在長江以南地區并很快流行,無論從裝飾技法還是從題材上看,它都無疑受到當時畫像石和畫像磚的影響。神獸鏡以人物車騎、神人神獸作為主要題材,以高浮雕的技法表現神人神獸的形態,線條流暢,神態生動。此件神獸鏡鏡體厚重,鏡緣寬平,制作精良,紋飾清晰,光澤漆黑閃亮,體現出漢代精湛的銅鏡制作工藝,也反映了當時私家制鏡的技術水平。
西漢中期以前經濟生活尚不繁榮,銅鏡還不能作為商品普及到千家萬戶,加之當時制造權基本控制在官府的“尚方”機構中,需求量小和官方專賣使得競爭并不激烈,所以雖然也經常見到贊美銅鏡質量的銘文, 如“見日之光,天下大明”等,但是還沒有出現制作者的款識。后來情況發生了變化,官方為了保證其產品銷量,便加鑄了“尚方”標記,但此時私家鑄鏡業也逐漸發達,有些還創出聲譽,紀氏銘文開始大量出現,到東漢中晚期,自夸質地優良的銘文和紀氏、紀地銘文更為流行,如 “張氏作鏡”、“青蓋作鏡”等等。館藏的這件神獸鏡上的“侯氏”應該也是當時的鑄鏡名家。另外,這一時期的銅鏡銘文存在著根據銘文帶區域的大小任意截取和省略銘文的現象,有時則是由于刻工的疏忽或受銘文位置的限制,減筆、反書、掉字、漏句的現象非常嚴重,很多這類銘文都無法完整和準確地釋讀。此鏡銘文的最后一句“當得好妻如且已兮”應當就屬于這種情況,筆者百思不得其解,在此求教于方家。
————————
主要參考文獻:
倪洪林:《古銅鏡鑒賞及收藏》,北京文藝出版社,2005年。
〔責任編輯:許潞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