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益帥
【關鍵詞】敵后抗日根據地;晉察冀畫報;創刊號
【摘要】1942年7月,晉察冀軍區政治部在河北省平山縣碾盤溝出版了《晉察冀畫報》創刊號,這是敵后抗日根據地出版的第一本以照片為主的新聞攝影畫報。河北省文物保護中心收藏的這件珍貴革命文物,為我們研究抗日戰爭的歷史,特別是敵后抗日根據地的抗戰文化史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河北省文物保護中心珍藏著一本《晉察冀畫報》創刊號,該畫報為16開,94頁,用重磅木造紙印刷,封面、封底彩版套印,文字說明中英文對照,由晉察冀軍區政治部于1942年7月7日出版(圖一)。

1941年3月,晉察冀軍區司令員聶榮臻和軍區政治部主任朱良才召開晉察冀軍區干部大會,專門討論創辦敵后抗日根據地的第一本畫報《晉察冀畫報》的具體事宜。會上,聶榮臻司令員做了重要講話,他說:“文化生活是一個革命軍隊所不可缺少的,軍隊要有戰斗力就一定要有文化。”會議研究決定,盡快創辦《晉察冀畫報》,由朱良才和宣傳部部長潘子力主抓。5月,朱良才召集軍區攝影科科長、抗敵報社副主任沙飛,攝影記者羅光達、裴植、趙烈等同志開會,傳達了聶榮臻司令員的指示和軍區的決定,宣布正式成立《晉察冀畫報》籌備組,并把軍區印刷所交給由沙飛領導的籌備組直接管轄和使用。
1942年1月,聶榮臻司令員和朱良才主任、潘子力部長在陳家院軍區司令部召集沙飛、章文龍、趙啟賢、唐炎等同志開會,具體研究了畫報的編輯方針、任務、編輯計劃及創刊號等問題。5月1日,晉察冀畫報社正式成立。軍區政治部任命沙飛為主任,羅光達為副主任,趙烈為政治指導員。下設編校、出版、印刷、總務四股,沙飛兼任編校股長,文學編輯是章文龍、趙啟賢,美術編輯是唐炎,攝影記者有楊國治、白連生、張進學等[1]。經過畫報社100多人的共同努力,1942年7月1日,在黨的生日這一天,第一本《晉察冀畫報》創刊號在河北省平山縣碾盤溝裝訂出來,7月7日抗戰紀念日,又完成了1000本畫報的裝訂工作,為抗戰五周年獻上了厚禮。
這期畫報全面反映了晉察冀邊區五年來的戰斗和建設成就,欄目設置有“新聞攝影”、“美術”、“文藝”三大類。 “新聞攝影”欄目又細分為“堅持華北敵后抗戰,保衛晉察冀邊區的八路軍”、“一千五百萬人民在戰斗中生活,在戰斗中鍛煉”、“團結、抗戰、民主”、“生產進行曲”、“新民主主義的文化活動”等。刊登的照片內容,包括八路軍初創晉察冀抗日根據地時的各種戰況,如收復淶源、蔚縣、喜峰口、平型關、紫荊關、插箭嶺、妙峰山、西齋堂等城鎮要隘;有幾次著名的大戰——黃土嶺戰斗、大龍華戰斗、百團大戰、陳莊戰斗等;有邊區子弟兵戰斗生活,狼牙山五壯士、群眾支前、青年參軍、軍民魚水關系;有邊區生產運動的進行曲和民主政權建設;有對敵寇暴行的控訴、日人反戰同盟支部活動、八路軍寬待俘虜及敵偽投誠;還有邊區新民主主義藝術、教育、出版事業的發展,外賓對邊區的訪問,對偉大國際主義戰士白求恩在邊區生活的懷念及聶榮臻將軍營救日本小姑娘美穗子的珍貴鏡頭。封面照片《塞上風云》和封底照片《沙源鐵騎》均采用五色套版精印。全本畫報共發表新聞照片162幅,照片作者分別是沙飛、吳印咸、石少華、呂正操、李鴻年、胡秉堂等。
除照片外,還發表了一些文學美術作品。其中有鄧拓的紀實性長文《晉察冀的舵師聶榮臻——敵后模范抗日根據地及其創造者的生平》(筆名蕭斯),劉道生的戰斗通訊《漠河灘的英雄》,周游、藺柳杞的報告文學《冀中宋莊之戰》、《客人》,田間、魯藜、任清的詩《出擊正太線戰役紀事詩抄》、《同志的槍》、《我們是夜班》,丁克辛的墻頭小說《出奔》,徐靈的木刻《日兵之家》,沃渣的木刻《八路軍鐵騎兵》,李劫夫的漫畫《如此掃蕩》等。
這期畫報還用英文發表了林邁可的《回憶白求恩》和班維廉的《在戰后不要忘記農民!》兩篇專為畫報寫的文章及他們對畫報出版的祝詞。

值得一提的是,畫報還刊登了聶榮臻司令員和軍區政治部主任朱良才的題詞。聶榮臻的題詞是:“五年的抗戰,晉察冀的人們究竟做了些什么?一切活生生的事實都顯露在這小小的畫刊里:它告訴了全國同胞,他們在敵后是如何的堅決英勇保衛著自己的祖國;同時也告訴了全世界的正義人士,他們在東方在如何的艱難困苦中抵抗著日本強盜!”(圖二)朱良才的題詞是:“雖然我們物質條件受到極端的限制,但不愿中華民族優秀兒女這些輝耀人類歷史的斗爭偉績湮沒下去,所以我們期望能藉此刊物記載真實于十一;但終究遺憾,由于物質條件之極其困難,而使這些輝耀人類歷史的斗爭,不能以十一呈獻于全國全世界。”(圖三)軍區領導人的題詞,實際上指明了創辦《晉察冀畫報》的目的、方針和偉大意義,體現了黨對畫報工作的指導思想。
《晉察冀畫報》創刊號用中英兩種文字對攝影圖片做了說明,最后的版權頁和“征稿簡約”也同樣以中英兩種文字出現,征稿啟事內還特別點明“海外通訊”之新聞照片。這些跡象都表明,《晉察冀畫報》從一開始就立足根據地,面向全世界。畫報由新華書店晉察冀分店發行,延安新華書店各地分店及全國各大書局經銷。創刊號“發行范圍廣泛,不僅送至中央、八路軍總部和大后方重慶,而且還委托國際友人及其它關系轉發國外,晉察冀軍政方面是部隊發至連級,地方發至縣級。”[2]畫報傳送的國家和地區有蘇聯、美國、英國、菲律賓、印度、越南、新加坡、暹羅等地。
由《晉察冀畫報》創刊號的“編輯室”報告可知,這是一本半年刊,我們可以想象在殘酷的戰爭環境中出版這樣的一本畫報是多么的困難。正如《發刊獻詞》中所說:“我們需要把這些現實的運動,現實的生活,記錄出來,反映出來,用以激發戰斗意志,堅固勝利信心,尤其當此日寇對我中國正面發動新的軍事攻勢,與對我華北抗日根據地加緊空前殘酷的掃蕩之際,出版這一刊物,是怎樣迫切需要,怎樣適當其時之作啊!”“是抗戰的第五周年了,這是接近勝利的最后兩年,也是斗爭最激烈最艱苦的兩年。這是要咬緊牙關堅持斗爭的時期,也是要動員一切力量,積蓄一切力量,發揮一切力量的時期,所有抗日崗位上的戰士們,拿出一切武器一切力量,準備作最后的決斗吧!”
《晉察冀畫報》是敵后抗日根據地創辦的第一本以照片為主的新聞攝影畫報,它的創辦不僅在中國抗戰文化戰線是一件大事,而且對解放區新聞攝影和畫報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一是最早把攝影、美術、詩歌結合起來;二是畫報社的編輯、記者最早由鄉村到城市,用攝影、美術、詩歌向全國和全世界報道了八路軍的抗戰實況;三是以晉察冀畫報社為中心,為我國培養、建立起一支革命的攝影美術隊伍和照相制版技術力量;四是最早為黨和國家拍攝、積累和保存了一整套反映以晉察冀為首的華北人民抗日戰爭歷史進程的珍貴資料底片,為新中國的革命文化樹立了新的風尚,留下了寶貴財富。
————————
[1]蔣齊生等編:《中國攝影史(1937—1949)》,中國攝影出版社,1998年,第36頁。
[2]顧棣、方偉:《中國解放區攝影史略》,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27頁。
〔責任編輯:成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