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新聞周刊》7月13日(提前出版)文章,原題:中國的獨立幻想 《中國不高興》這本書稱,現在到了“與西方決裂”的時候了,尤其是與美國及其國庫券決裂。要求與美國保持更大距離的愿望正在增強:《環球時報》在5月份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有87%的人反對購買更多美國債券。就在美財長蓋特納6月初抵達北京前不久,對中國最主要經濟學家的調查顯示,23名經濟學家中有17人認為美國的債券存在“風險”,美國股票對中國經濟構成潛在威脅,中國政府應該離開美國市場尋求資產多樣化投資,轉向能源和礦產資源。
這種獨立精神的增長正在使全球市場感到緊張。很多有影響的中國人對尋求與美國更密切關系的觀點表示懷疑。近期擔心中國可能收回資金的憂慮情緒導致利率急劇上升,使最近召開的八國集團財長峰會討論的議題由經濟復蘇轉向尋找償還巨額債務的方法上。隨美國代表團訪華的共和黨議員科克認為“中國開始取消國會的信用卡,不想再借更多錢給美國”。
幸運的是,奉行穩定壓倒一切的中國領導層并不贊同獨立于美國經濟的這一流行觀點。他們清楚表明,與美國突然“離婚”將是自我拆臺之舉。但受人歡迎的中國經濟獨立的幻想卻有實實在在的影響。就在危機發生前,中國一直指望美企提供指導。而現在中國的國有銀行看起來是比較安全的,中國沒人再談論美國模式。
中國高層領導也了解,除了美國,沒有其他國家比中國從全球化中受益更大。政府近來的一些舉動可以部分解讀為試圖緩和這種經濟獨立運動。然而,中國向內轉會走多遠也存在諸多限制。外國知名大公司在中國的工廠一直是就業來源之一,并且在中國繁榮的出口產業中占據一個很大份額。北京將不會斷絕最大的外國投資者,也不會中斷在美投資,沒有其他市場能夠吸收中國外匯儲備。▲ (作者卡拉貝爾,陳一譯)
環球時報2009-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