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駐外記者 陳欣 陳遠 孫秀萍 霍斯歐 陸樂 陶短房
上海一棟在建的13層高樓整體倒覆,引起了人們對房屋安全的關注。實際上,全世界民用住宅樓越蓋越高已經成了一個大趨勢。早在19世紀末,美國紐約和芝加哥這兩個大城市就因為地價昂貴開始建高樓,如今紐約四五十層高的居民樓并不少見。最近一些年,不僅寸土寸金的新加坡、東京、首爾等亞洲大都市學著美國人蓋高樓,中國很多二線城市也在建十幾層、二十幾層高的民用住宅樓。通常來說,樓層越高,建筑要求也越高,一些城市人口密集的亞洲國家“不得不”接受超高層住宅。
新加坡居民樓高達50層
在日本千葉縣白井車站附近,一棟14層高的新蓋公寓樓有些搶眼,這是因為它周邊的居民樓最高只有8層。日本居民樓逐漸增高還是最近幾年的新鮮事。按日本《建筑基準法》相關規定,高度在60米以上、層數在20層以上的居民樓被稱為“超高層公寓”。目前,日本在建的超高層公寓有10多棟,最高的位于橫濱,大約220米,52層,預計在2010年完工。
韓國的居民樓要比日本的高出很多。韓國最高的公寓是位于首爾市江南區的“塔宮”公寓,地上66層,地下5層,樓高233.9米,是首爾最貴的公寓。韓國的民用建筑分成兩類,大約各占50%:一類是不超過5層的“單獨住宅”,多為家族傳下來的財產,或是大財閥購置的帶花園綠地的豪宅;另一類是“共同住宅”,多為高層。上世紀80年代初,韓國“共同住宅”多為5層以下,沒有電梯。隨著韓國經濟發展,15層左右、有電梯的高層住宅逐漸增多,特別是1988年舉辦奧運會后,韓國居民樓長高到20層至25層,商住兩用樓甚至到40層左右。目前,韓國10層以上的公寓占到所有居民樓的90%。而按照我國的民用建筑設計標準,十層及十層以上為高層住宅,如超過100米高,即為超高層。因此,在中國各地的樓盤中,幾乎沒有超過30層的。
在東南亞的印尼,普通住宅都是平房,很少有高層居民樓。但新加坡可以說是全球民用住宅樓“平均身高”最高的國家了。因為國土面積小,土地資源有限,新加坡政府提出“與高空爭位,為樓宇增高”。從20世紀60年代起,新加坡開始實行“居者有其屋”計劃,成立建屋發展局,著手興建“政府組屋”。這個政策與中國經濟適用房很相似。目前有超過80%的新加坡人居住在組屋區里。組屋以高層為主,大部分在10層至20層之間。據統計,新加坡組屋40多年來“長高”了30層。1963年最高的組屋是20層,現在不僅已有6座40層的組屋(約120米高),而且將于今年年底竣工的7棟位于丹戎巴葛達士敦坪的“達士嶺”組屋有50層,建成后將成為新加坡最高的民用住宅樓。由于“達士嶺”組屋地點靠近中央商業區,它還將成為新加坡一個新的地標性建筑。
高層民宅在亞洲比較吃香
新加坡的居民樓蓋得這么高,生活在高層的人會覺得安全嗎?據新加坡建屋局工作的朱女士介紹,新加坡的建筑質量是完全可以放心的,但至于樓層的喜好則因人而異。有的人喜歡住得越高越好,有的人特別是有老人或小孩的家庭比較喜歡低一點兒的樓層。一般而言,每一樓層價格相差約0.5%—1%,樓層越高越貴。這是因為高層采光、通風、景觀都相對較好。由于頂層可能會面臨日曬和漏雨的問題,因而首層與最頂層相對較為便宜,但如果首層附帶小花園則又另當別論??偟膩碚f,低層比較靠近地面、噪音較大,空氣不夠清潔,私密性不好。據報道,“達士嶺”組屋區共有1848套房,目前超過95%的房子已被人選購。據韓國三星不動產中介公司社長安槿子女士介紹:“當今韓國年青人最喜歡的是10層至20層之間的樓層,原因是采光好、視野好。上年紀的人喜歡低一點的樓層,是因為太高容易令人感到眩暈,而且樓層太高的話,氣壓比平地有變化,會讓人感到不舒服?!?/p>
但在英國,高層居民樓通常不受多數英國人的喜愛。英國人討論各自的住所,不會比誰住的高,誰離市區近,而是比誰的花園修得更有情趣,誰家離草地公園或河流湖畔更近。據英國政府2008年度住房統計,倫敦共有317萬個住所,一層或兩層的獨立和半獨立格局的房子占了40%。對于摩天大樓式的高層住宅,多數英國人覺得那里應該是辦公的地方,甚至有人覺得只有由政府安置的低收入者或是難民才會住高層。史蒂夫在英國一家建筑監理公司工作,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上世紀80年代英國曾出現過一次建高層住宅樓的熱潮,當時主要是為了緩解英國大批失業者和低收入者的住宿問題。這些20層左右的高層建筑多半在市區尚待開發的地段,像倫敦東區、利物浦老工業區等地。這些高層樓房依舊存在,但很多房子已人去樓空,被英國人稱為“城市中的鋼筋垃圾”。英國政府目前也在不斷拆毀這些建筑,改建成新的商業建筑。因此當一些收入低的首次購房者向銀行借款購買這樣類型的高層住房時,往往會被銀行拒絕,因為銀行非常擔心政府會很快拆除樓房。這讓高層住宅的交易量在英國始終不大。受到地狹人稠的壓力,倫敦、曼徹斯特等商業人口密集的城市在最近幾年還是建造了一些高檔的高層住宅。倫敦泰晤士河畔有在建的60層高的住宅樓,號稱“歐洲最高”。但據英國《金融時報》等媒體透露,有意購買者多半是外國人,而不是英國本地人。
加拿大的高層住宅多分布在大城市的市中心,交通、購物方便,一些分布在海濱、湖畔的高層由于觀景方便,價格被炒得很高。但大多數加拿大人實際上對高層公寓并不“感冒”。由于地廣人稀,加拿大人更青睞獨立、半獨立建筑,一方面獨門獨戶不受干擾,另一方面,他們普遍認為木結構的房屋住起來更舒適,不氣悶。此外,獨立房屋“地皮”也歸業主所有,而高層公寓業主只有房權,一些加拿大人認為“不劃算”。加拿大公寓普遍采用敞開式陽臺,而許多省市都規定,家有嬰幼兒者不得居住在敞開式陽臺的高層,但根據規定,公寓陽臺封閉必須業主全體投票通過,統一施工,這在加拿大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加上高級公寓單元售價一點也不便宜,因此大多數加拿大家庭不愿選擇高層住宅。
目前,美國紐約最高的公寓是在聯合國對面的川普國際大廈,有90層高,它同時也是世界上最高的住宅樓。但這個紀錄不久將被打破。在有著“美國摩天大樓的博物館”之稱的芝加哥,有建筑商正在市區密歇根湖畔建造世界上最高的公寓樓——螺旋塔。這座2007年動工、預計2012年完成的150層建筑,將以610米的新高度成為全球最高的住宅樓。這座高層居民樓的建造引起了很大關注。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還傳出過融資出現困難、設計師因拿不到酬金把建筑商告上法庭的消息。在《芝加哥論壇報》的網站上,許多網民對它的設計贊譽有加。但也有覺得這棟住宅樓的房子太貴,最便宜的一套也要80萬美元。開發商一開始就把目標客戶鎖定在富裕的投資人身上,而且以“全球最高住宅樓”為口號,在中國、日本、印度等亞洲國家尋找全球買家。
建高層居民樓各國限制多
實際上,除了紐約、洛杉磯、芝加哥等大城市,美國大部分地區的民用住宅樓往往只有3層或者更低。美國大城市的高層住宅租的人多,買的人少,租的人主要是市區上班的年輕人。美國多數城市高層住宅樓不多,最直接的原因是房地產開發商更愿意建造價格低廉的低層住宅,而不是技術要求更高的高層住宅。如果是建一層或兩層的民宅,開發商的圖紙很容易獲得當地政府的批準。如果層數越高,當地政府的各項考核標準也就越嚴格、造價也越高。除此之外,美國房屋結構對防震的要求很高。以美國加州為例,最近50年6級以上的地震有10次,因此,當地政府規定普通民宅應是符合抗震標準的木結構房屋,一般不超過6層。
在加拿大,居民樓要么為4層以下的全木建筑,要么為16層以上的輕鋼-混凝土建筑,很少有5層到7層的單元樓。這是因為加拿大《聯邦國家建筑標準》和某些省的建筑標準規定,低于一定層級(聯邦標準3層,有的省為4層)的住宅,無須進行全部結構設計,可節約不少成本和審批手續,而高于這個標準的住宅,不論是5層還是25層,都須采取全部結構設計,運用符合標準的防火、抗震、隔音材料,在住宅中留有足夠的間隔和空間。
讓英國人少蓋和少買高層住宅的另一個原因是對安全性的擔憂。英國赫爾大學的城市建筑學研究學者弗雷澤告訴記者,兩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尤其是倫敦的高層建筑幾乎全部成為最先攻擊的目標。據說,德軍二戰時不炸掉倫敦的圣保羅大教堂,只是為留下一個標志建筑,方便鎖定目標而已。“9·11”恐襲事件發生后,英國人建造高層住宅的計劃就更少了。
日本出現高層居民樓不僅與日本的地價昂貴有關,也和建筑技術的進步有關。日本一家房地產公司的社長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過去日本人怕地震,所以日本幾乎沒有高樓,但隨著防震技術提高,建筑材料更新,日本的高樓也多了起來。但他強調,日本并不是所有地區都可以建高樓,如必須考慮不能影響周邊建筑的采光。
在新加坡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可以蓋高層建筑。新加坡面積雖小,但卻擁有5個機場和空軍基地,是世界上機場密度最高的國家之一。由于飛機航道和其他種種因素的限制,新加坡不同地區都有嚴格的樓高限制,如靠近樟宜機場一帶的建筑物最高只能到14層。
韓國不位于地震帶上,歷史上幾乎未發生過地震,因此人們挑選住宅很少考慮地震及安全問題。在韓國,為了防止火災蔓延,樓道禁止堆放任何雜物,緊急通道用的樓梯也在十分顯眼的地方?!?/p>
環球時報2009-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