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特約記者 施 為
本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張 良
暑假將至,不少臺灣家長正忙著給孩子找夏令營,安排豐富多彩的暑假生活。然而,一群被稱為新住民子女的孩子卻沒那么幸運,他們正陷入“外配+單親+無援”的三重困境,急需關懷。不少輿論呼吁,在少子化趨勢日益明顯的今天,“每個孩子都是臺灣的未來”,島內社會必須對新住民子女的生活成長給予更多的關懷。
據臺灣《中國時報》29日報道,在臺灣,大陸新娘以及來自東南亞等地的非臺灣籍配偶被統稱為新住民,他們生育的孩子被稱為新住民子女。根據臺當局的統計數據,從2004年起,臺灣大約每8個新生兒中,就有一個新住民子女,在目前的臺灣中小學中,新住民子女已接近13萬,占學生總數的5%。在少子化問題越來越嚴重的臺灣社會,新住民子女已經成為重要的“新鮮血液”。不過,與臺灣本地的孩子相比,作為“外來戶”的新住民子女,在生活和學習上都存在著“天然劣勢”,生存狀態令人擔憂。
據《中國時報》報道,臺灣目前有將近41萬名外籍和大陸配偶,其中許多都來自經濟欠發達地區,而接納她(他)們的臺灣家庭也大多處于社會底層,再加上臺當局對外籍及大陸配偶工作的限制,因此許多新住民家庭的生活并不寬裕。生活艱辛加上文化背景和風俗習慣的差異,使得新住民家庭成為臺灣離婚率最高的群體。在這些破碎的婚姻中,孩子顯然是最大的受害者,原本就生活困苦,現在又淪為單親家庭,無疑是雪上加霜。臺北有一戶姓王的人家,兒子在越南工作期間娶了一位越南籍的妻子。回臺后,由于沒有工作,生活陷入困境,妻子因為沒錢寄回老家,于是丟下兩個不滿10歲孩子離家出走。現在,兩個孩子全靠70多歲的老兩口賣菜養活,生活十分艱難。
除了生活貧困和父母離異外,新住民子女所要面對的還有文化教育背景的差異和臺灣社會對外來人群固有的偏見。一些來自東南亞地區的新住民,自身漢語水平有限,再加上許多人因為經濟原因無法讓孩子如期接受學齡前教育,使得新住民子女在語言學習上,尤其在閱讀理解、口語理解、基本讀寫等方面與臺灣本地孩子差距明顯。臺北縣教育局曾進行過電話調查,發現新住民子女在進入幼兒園后,常因語言發展較慢、表達能力欠佳而發生學習困難,或因信心不足而缺乏安全感。基隆市有個姓許的新住民小女孩,父母離婚后隨越南籍母親生活,現在上小學二年級。她媽媽不認識漢字,工作時間又在晚上,完全沒辦法輔導她學習,小姑娘遇到不會寫的字,只好亂寫。如果說文化差異還可以靠自己的努力加以克服的話,臺灣社會對新住民等外來人群固有的偏見就有點讓人覺得無奈了。臺北縣有個叫小偉的男孩,母親來自大陸福建,他第一天到幼兒園就被喊“大陸妹”。
對于新住民子女的生活困難,島內一些企業和慈善機構此前也給予了關注,并制訂了一些援助計劃。但隨著金融海嘯的襲擊,許多援助項目和資金眼下都在大大縮水,新住民子女的生存狀況也因此而更加令人擔憂。臺“國泰基金會”今年對新住民子女的資助金額比去年減少了一半以上。對單親新住民子女提供課后輔導的“世界和平會”,今年贊助金額減少了200萬元,原本全臺7個活動點中,有3個已無法正常運作,可援助的孩子一下子少了60個。臺灣一所大學原計劃找心理師對新住民子女進行團體輔導,以幫助其“自我認同、自我探求”,眼下也因為經費被砍而不得不暫停實施。▲
環球時報2009-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