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伊拉克特約記者 程 毅
由于遭遇強沙塵暴天氣,原定于本月29日公開競標的伊拉克油氣田被迫推遲至30日舉行,這一天同時也是美軍從伊拉克撤兵的最后期限,這一巧合標志著伊拉克進入了“后占領時代”。這次公開競標,是自1972年前薩達姆政權將伊拉克石油公司國有化以來,近40年來伊拉克首次將石油資源向國外投資者開放。不過,這次競標在伊國內也引發了爭議,遭到了包括議會在內的反對聲音的質疑。
來自全球的數十家國際石油巨頭29日云集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等待首批公布的6塊油田和2塊氣田的服務合同花落誰家。包括英國石油公司、殼牌、埃克森·美孚等在內的全球石油巨頭紛紛云集于此,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和中化集團等4家中國企業也將參與競標。最終,中標的公司將獲得高達160億美元的技術服務合同的訂單。
伊拉克是全球第三大石油儲藏國,已探明石油儲量為1150億桶,約占全球總儲量的10%,僅次于沙特阿拉伯(2640億桶)和伊朗(1380億桶)。目前,全球原油儲量第一的沙特阿拉伯油氣產量已經開始出現下降,而全球原油儲量第二的伊朗由于地緣政治的因素,依然對外國石油公司采取限制政策。與此同時,作為全球第三大儲油國的伊拉克,在經歷了兩伊戰爭、海灣戰爭、國際制裁以及美伊戰爭之后,其石油工業長期衰弱,并處于近乎停滯的狀態。隨著美軍撤出、伊拉克安全局勢的日漸好轉,作為歐佩克唯一一個沒有出口限額的成員國,伊拉克毫無意外地成為了國際石油巨頭們競逐的焦點。
伊拉克戰后經濟百廢待興,國家重建繼續資金。中央政府似乎難以顧及諸多未決的因素,并迫不及待地向外國石油巨頭們打開大門。此輪油田競標前夕,石油部長沙赫里斯塔尼再次向外國投資者強調,他們的利益會得到保障,首輪競標將按照原計劃進行。
伊中央政府與北方半自治的庫爾德自治區政府圍繞伊北方石油重鎮基爾庫克的歸屬問題依然沒有解決。因此,庫爾德自治區政府認為巴格達把位于爭議地區基爾庫克的兩塊油田公開招標是“非法行為”,并且有悖“石油經濟收益全國共享”的原則。
此外,伊拉克議會以及一些石油部的官員也質疑此輪油田對外招標的合法性。他們不滿總理馬利基領導的中央政府未能迅速提高石油產量,并擔憂與外國公司簽訂的開發協議會損害伊拉克的國家利益。然而,目前在各政治派別利益的博弈下,伊拉克的“石油法”還在醞釀之中,并將有望在明年1月份的全國大選之后出爐。因此,直至明年的大選塵埃落定后,伊拉克的政局、以及石油法成型前,外國公司投資伊拉克石油業還是充滿了風險和變數。▲
環球時報2009-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