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英菊
在汽車新政和經濟危機的共同刺激下,散、亂、差的輕卡行業該梳理一下了。
多年來散、亂、差一直是輕卡行業發展的普遍現像,雖然目前大有改觀,但跟其他汽車細分行業相比還是遠遠沒有解決實質性問題。尤其是2008年各種汽車新政的實施和經濟危機的爆發,使得輕卡行業的這種現象更是暴露無疑,更加速了行業洗牌的步伐。
首先,市場競爭加劇促使行業洗牌提前顯現。由于輕卡行業的門檻較底,基本無行業壁壘,致使許多企業可以隨便進入和退出。到2008年國內輕卡企業達到40多家,但市場主要由福田、江淮、東風、凱馬、江鈴、長城等廠家所分割。第一位福田市場占有率31.43%,第二位江淮市場占有率10.46%,第三位東風市場占有率7.52%,三者加起來低于73.88%。故為分散型。三大車企與2007年相比除了東風稍微有所上升之外,其余前兩家均有下降,分散化的趨勢不斷加大,輕卡市場處于“群雄爭霸”時期。隨著2009年經濟危機的加劇,輕卡市場競爭將更加激烈,兼并重組也將加劇。
其次,國家政策將改變輕卡行業格局,助推輕卡行業洗牌。政策主要有兩項:一是排放標準的升級、二是燃油稅的出臺。
第一,輕卡企業“打政策的擦邊球”,使得行業的競爭態勢變得十分不明朗。
擦邊球第一招:“大噸改小標”。盡管國Ⅲ實施已經半年有余,但是國內的輕卡企業并不著急國Ⅱ的出售,他們心中都有一個算盤:國家政策不是說大于3.5噸的輕卡車實施國Ⅲ嗎?那把所有車輛都標到3.5噸以下就可以殘喘一年了。擦邊球第二招:“新車變二手”。為了規避政策風險,許多經銷商將國Ⅱ標準的新車,紛紛搶在“7·1大限”前先上牌照,然后再以二手車的身份銷售,使得中低端二手車市場迅速涌入了很多新車。這樣做的結果是大量的國Ⅲ輕卡紛紛降價促銷,甚至出現“國Ⅲ輕卡賣到國Ⅱ價”的情況。進一步加劇輕卡市場的競爭態勢。

第二,燃油稅的出臺使鉆國Ⅲ空子的企業變得毫無意義。對于“大噸小標”、“二手車”這種非規范操作的廠商來說,好夢才剛剛開始就被燃油稅政策和政府加強治超監管打了個措手不及。國家頒布的“國Ⅲ排放”標準公告明文批示:市場上最主流銷售的3.3米及以上軸距的輕卡產品,如果總質量標到3.5噸以下,則是100%的大噸小標,全部屬于本次公告取締的范圍,昔日打國Ⅲ政策“擦邊球”的手段變得毫無意義。且不管當初這些公告當初是怎么通過并堂而皇之獲得發改委認可的,它們在燃油稅的實施下便沒有了市場需求基礎。此外,政府監管的加強和企業造假成本的巨幅上升,尋求再度“擦邊”甚至造假的機會已經幾乎不可能。
更為嚴重的是燃油稅的實施使企業產品青黃不接。在被取締公告數量偏大的廠商中,多數生產技術含量低的中低端產品,如果小于3.5噸的大部分國Ⅱ車型被取締,而大于3.5噸的國Ⅲ產品又未能續上趟的話,將面臨無車可賣的結局,這可是比時下的經濟危機還要危機百倍,而事實上公告取締數量達到100個以上的廠家都將深陷此危機!
最后,金融危機助推輕卡行業格局變化。由華爾街金融危機引發的這場全球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金融海嘯正進一步擴大,汽車行業也受到牽連。2008年下半年汽車行業的銷量紛紛下滑,輕卡行業也難逃此劫,各家企業從08年上半年高速增長的勢頭一下子降了下來,全年銷售成績與預期相比也有所下降。對于2009年的銷售目標各企業都還在觀望中。
種種跡象表明,輕卡行業洗牌是勢在必行,不過這種洗牌對輕卡行業長遠的發展來說是有利的,將使行業向更加合理化、規范化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