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外記者聯合報道 ●本報記者 邱永崢 張培
“中情局突然發覺,通過互聯網輸送美國的價值觀,遠比派特工到目標國家或培養認同美國價值觀的當地代理人更容易。”對于互聯網在近日伊朗動蕩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一位美軍前情報官員向《環球時報》記者表達了如此直白的觀點,令人頗有些意外。互聯網上的沖突似乎在加劇,而美國的意識形態優勢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幾乎每一次沖突,發展中國家都陷于被動。“這一次,美國的確找到了它最擅長的戰場,利用互聯網監管問題與一些國家較真,不會像它以往直接干涉別國那么令人反感。而發展中國家常被逼得支支吾吾,有理也顯得沒理。”一位中國網絡問題專家說,這一點值得警惕。
美國要搞“全民網絡外交”
網絡是很多發展中國家的新事物,它的西方標準的言論自由與這些國家的轉型社會特征均形成一定反差,并對這些國家的政治產生一定壓力。一旦西方國家試圖利用這種壓力,情況就會變得更加復雜和敏感。
克勞福德是曾就職于美軍太平洋司令部的情報部官員。6月30日,他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坦言:“德黑蘭大選后的局勢突變,讓中情局駐中東地區的特工猝不及防,事發后再試圖向當地派人幾乎不可能,所以Twitter等網絡新工具一時間成了無可取代的影響手段,這讓中情局和其他美國機構嘗到了甜頭。”
但這并不是中情局首次嘗到這樣的甜頭。克勞福德講述了中情局兩年前悄悄拿古巴做試驗,以研究互聯網對一個國家民眾影響力的事情。“盡管古巴尚未向全民開放互聯網,但當互聯網上有人在卡斯特羅病情和‘兄弟接班問題上大做文章之后,古巴政府很快發現民眾人心浮動。”克勞福德說,古巴安全機構事后對互聯網信息進行分析得出結論,在那段時間里,經常在網上發表“敏感文章”的人背景“不簡單”,他們受雇于美國情報或者其他聯邦機構,專門在網上張貼攻擊古巴體制、領導人情況的文章和假消息。此事讓古巴政府意識到,互聯網在開拓古巴國民眼界、獲得發展信息的同時,也飽含“深意”。
美國全球安全組織資深研究員喬治·史密斯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早在2000年包括中情局在內的美國政府機構就十分重視互聯網的作用。不過,最初階段中情局對互聯網的認識更多集中在“實用工具”上,比如說當年中情局有一份網絡間諜計劃,希望能借互聯網進入全世界各大公司、銀行以及政府機構電腦系統搜集情報。然而,隨著互聯網在世界范圍內的廣泛運用,美國政府意識到,互聯網的真正效力是在其影響力上。史密斯說:“在去年美國總統大選中,有55%的美國成年選民及74%的網民稱,他們上網獲取選舉新聞和信息,或與其他人就總統選舉進行交流。‘臉譜(Facebook)、‘我的空間(MySpace)等社交網站以及YouTube等視頻分享網站的火爆,對美國觸動頗大,因為他們聯想到,互聯網同樣也可以對他國的政治形態產生影響。”
專事美國聯邦機構網絡技術與影響力研究的nextgov網站近日披露,國務卿克林頓·希拉里全力推行“互聯網外交”戰略,主張美國的全球外交推動不只靠外交人員,還要靠“全民網絡外交”,要鼓勵美國公民與外國人通過互聯網進行互動,實現美國的部分外交戰略。希拉里的外交創意顧問亞力克·羅斯盛贊這是“21世紀的外交創新”,將傳統的“政府對政府的外交”變成了“人對人的外交”。美國《新聞周刊》則評論說,希拉里對網絡新工具的熱情并不為過,“它們有望在那些目前令美國頭痛的國家推動民主”。
互聯網在奧巴馬手下“復興”
在美國,經歷了嚴重泡沫的互聯網,在奧巴馬手下幾乎實現了“復興”。5月1日,白宮同時在社交網站“我的空間”和“臉譜”上開設網頁,并通過Twitter發出了第一批訊息,由此全面進軍美國主流社交網站。國務院網站則被希拉里升級改版,網站鏈接的谷歌地圖可以顯示國務卿每次出訪的行程,在“給國務卿發短消息”欄目里,網友可以通過網絡或手機向希拉里提問。聯邦調查局每天會在Twitter上公布新的起訴案件、通緝犯信息等。美國宇航局(NASA)從年初開始每天都在Twitter上發布消息,NASA公共事務辦公室代理助理主任說,這占用了他每天30%的時間。就連駐阿富汗美軍6月初也推出了“臉譜”和YouTube網頁,并注冊了Twitter賬戶,其在Twitter上發布的一次美軍在阿喪生的消息,甚至比正式新聞稿早了數小時。
有分析認為,美國在互聯網上的這套做法對世界所有網民都有吸引力,而網民接觸美國文化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容易。西方也很愿意把自己的政治標準推廣成互聯網上的全球標準。
在發展中國家,網絡新工具也很流行。“活著的日志”(Livejournal.com)是俄羅斯最流行的博客網站,俄總統梅德韋杰夫的博客也建在這里。該網站上各種言論都有,有批評政府的,也有反普京的。這些年來,Livejournal已成為俄發布消息最快最全的渠道。在越南,雅虎、谷歌紛紛開辟了越南文網頁,年輕人對Youtube、Twitter毫不陌生,Twitter還專門增設了越南文頁面,互聯網的迅猛發展為越南網民提供了強大的信息資源。在敘利亞,互聯網還處在比較初級的階段,速度慢,費用高。ADSL的費用每月約合人民幣1400元,光纜專線的月租費甚至高達約1萬元人民幣,而大多數敘利亞人的月薪僅為2000元人民幣。這使得大多數敘利亞人在家中使用相對便宜的撥號上網。但年輕人對網絡的需求是不可抑制的。借助阿拉伯人的咖啡館文化傳統,提供無線上網的咖啡廳成了敘利亞年輕人解決上網問題的主要場所,首都大馬士革各主要咖啡廳內從早到晚都坐滿了懷抱筆記本電腦的年輕人。在近日伊朗危機時,敘利亞青年照樣在Twitter上交流。
多國都對網絡實行過濾
不過,對很多發展中國家而言,網絡之上并非“一片歌舞升平”。近兩年來,俄流亡大亨古辛斯基曾多次舉行反普京示威活動,其博客就建在Livejournal上,所有有關集會的指示,比如行動路線、聯系方式、如何應付警方圍堵、備用方案等都在那里發布。俄極端排外組織光頭黨也利用Livejournal招募追隨者,并刊登大量教授如何襲擊“敵人”、如何事后逃逸和隱匿的文章。俄內務部稱,俄目前有40余家網站登載涉嫌煽動極端主義和恐怖主義性質的內容,已引起俄政府不安。在越南,博客中出現的攻擊越共以及煽動民眾反對政府的文章有所增加,也令越南政府很頭疼。
YouTube視頻網站則多次因播出侮辱民族感情、褻瀆宗教的視頻,遭數國封殺。YouTube網站自稱,其網站至少在十幾個國家遭到臨時審查。2007年,土耳其勒令屏蔽YouTube,以平息其針對現代土耳其創始人凱末爾的攻擊性言論。同年,因播放侮辱國王的視頻,Youtube遭泰國政府封殺。中東國家則對涉及宗教、色情、賭博的網站進行過濾。
德國也擔心Twitter一類的網站可能會影響本國大選。鑒于伊朗選舉危機中Twitter的表現,德國反對黨甚至將其稱為“可能會破壞選舉的黑暗勢力”。德國聯邦選舉委員會委員埃格勒說,通過Twitter匿名發布選票數據,可能引發人們做出與預期選舉結果相反的行動。6月19日,德國聯邦議院還通過了屏蔽兒童色情網站的互聯網審查法律,使德國成為西方國家中第一個有互聯網審查法律的國家。事實上,發達國家也或多或少地對網絡上于國家有害的內容加以過濾。美國的《愛國法》及《國土安全法》中都包含有監控互聯網的相關條款,并授權政府或執法機構監控和屏蔽任何“危及國家安全”的互聯網內容。在美國很多地區,經常播放拉登講話的“半島”電視臺及其網站是被過濾的,理由是“傷害美國人民感情”。澳大利亞近年來依據其網絡安全計劃打造了一個網絡過濾器,黑名單中包含“不適合兒童”和“違法內容”兩種信息,以屏蔽一切澳政府認為有爭議或有損國家安全的網頁。法國2000年曾關閉拍賣納粹物品、宣揚種族主義的雅虎分支網站。
美國找到了對它最有利的戰場
“美國顯然是找到了一個對它最有利的戰場”,中國信息安全專家李飛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在互聯網王國里,美國是絕對的霸主。”資料顯示,支撐互聯網運轉的根服務器共有13個,其中一個是設在美國的主根服務器,另有12臺副根服務器(9個設在美國,英國、瑞典和日本各有一臺)。此外,各國都要由美國政府授權的互聯網域名與號碼分配機構來統一管理全球互聯網根域名服務器、域名體系和IP地址。而且,包括電子器件、高端用芯片、基礎軟件產品的核心技術也多掌握在美國手中。
面對美國將網絡優勢轉化為巨大的戰略優勢,發展中國家該怎么辦?李飛表示,互聯網的斗爭本質上是國家與民族利益的斗爭。重要的是,發展中國家應該意識到美國運用互聯網也有弱點,一旦其他國家推出自主產權的互聯網產品,那么現在以美國為主導的互聯網將遭遇勁敵,而只要掌握好還擊工具,對美國的反作用也一樣;與此同時,美國想在全世界得到文化認同也是很難實現的,一個國家的傳統文化是互聯網內容認同的關鍵所在。
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沈丁立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互聯網是一種力量,可以是正義的,也可以是破壞性的,而且在這種力量面前各國是平等的。由于發達國家政治文明比較先進,它被人攻擊的可能性少,而發展中國家問題比較多,容易受攻擊。所以事實上受這種力量影響的后果是不平等的。所以發展中國家要盡量做到信息公開、透明、民主,把信息公布在前,盡量避免錯誤信息占領市場。此外還可以采取技術措施,杜絕那些錯誤信息。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郵電大學校長方濱興也認為,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讓政府從物理隔絕直接走向當前如此開放而又缺乏足夠安全可信保障手段的公共互聯網,顯然難度極大,但電子政務又呼喚著政府采取相應的形式與公眾在互聯網上交流與溝通,因此高科技網絡技術便成為支撐電子政務發展的迫切而又必要的基礎設施與技術手段。
軍事專家宋曉軍則對記者表示,近期美國政府發動“網絡外交戰”和美軍創建“網絡戰司令部”都有炒作之嫌,因為自互聯網泡沫后,美國試圖靠網絡技術突破拉動經濟發展的意圖已經破產,互聯網的技術發展已處于下降階段。“此時翻炒上述概念有向政府討錢以彌補金融危機后各部門資金不足之嫌。”▲
環球時報2009-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