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謠言最近呈現集中爆發趨勢,一些謠言帖文以極其聳人聽聞的標題在網上迅速傳播,造成十分惡劣的社會影響。如“山東東明數萬人患上甲狀腺腫瘤”、“湖北石首市永隆大酒店挖出多具尸體!”、“閩清常現無名女尸,嚴曉玲被8人輪奸”等。網絡謠言還引發了廣東韶關一家玩具廠數百人斗毆,120人受傷,其中兩人傷重不治。
我們生活在一個網絡時代。網絡在發揮獨特輿論監督作用的同時,也給謠言的散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捷條件。一個網帖可以在瞬間到達全球任何角落的網絡用戶,完全突破了時空的限制,輕易掀起網絡輿論風暴。
網絡輿論的新變局對政府公信力構成了嚴峻挑戰。由于社會上一部分人更容易相信網絡傳言,使得政府在遏制謠言傳播時往往處于不利地位。
由于長期以來,缺乏政府和傳統媒體合力打造的權威信息源,政府也沒有向民眾及時地提供公開可信的信息,基層政府喜歡報喜不報憂,有選擇地公布對自己有利的信息,這使得一些民眾更傾向于接受非官方的信息。網絡出現后,大家雖然也知道有不少謠言,但由于其中也有官方避而不談的“真話”,因此雖然謠言很多,但網上的帖子還是有人相信。
在中國這么復雜的社會,如果政府不能及時提供最具公信力的信息,不能占據互聯網這塊輿論主陣地,今后網絡謠言引發的惡性事件或將更加頻繁,甚至威脅到社會穩定。
近年來,各級政府已經意識到了公開、透明和時效的重要性,采取了及時公布信息的措施,有效地遏制了謠言的傳播,增加了政府的公信力。此次應對甲型H1N1流感傳播,就是成功的典型。
政府公信力不足是一個老問題,解決這個老問題需要時間。各級政府必須從一點一滴的小事情做起,高度重視信息公開的時效性和透明度,建立起有效的機制,這樣才能逐步取得老百姓的信任,樹立公信力。
取得老百姓的信任是不容易的,但損害這種信任卻十分容易。政府只要被發現在一件事情上有所隱瞞,老百姓就可能產生巨大的不信任感。
政府還應當清醒地意識到,公開透明不是為了做給外國人看的,而是直接關系到民意的基礎,關系到執政的基礎。
通過提高透明度來建立公信力需要各級政府做出努力。滿足公眾的知情權不僅僅是提供足夠的信息,而在于嚴格遵守信息公開的法規,該公開的就一定要公開,該讓老百姓知道多少,就一定要讓老百姓知道多少,來不得絲毫的馬虎和隱瞞。
政府的公信力提高了,民眾就不會輕信謠言。在突發事件出現時,民眾就會更傾向于相信政府提供的信息,社會輿論就會形成一種良性互動的機制。▲
環球時報2009-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