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陽
摘要:在公安機關移送審查起訴的證據中,鑒定結論對于揭露犯罪,證實犯罪,認定案情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鑒于此,應該邀請鑒定專家參加在審查起訴環節的案件討論,以解決案件定性中所涉及的鑒定專業性問題。
關鍵詞:鑒定專家;審查起訴;案件定性
中圖分類號:DF8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26-0257-02
審查起訴,是指檢察機關在公訴階段,為了正確確定經偵查終結的刑事案件是否應當提起公訴,而對偵查機關確認的犯罪事實和證據進行全面審查核實,并作出處理決定的一項訴訟活動。根據《刑事訴訟法》第136條規定:“凡需要提起公訴的案件,一律由人民檢察院審查決定。”可見,審查起訴在我國刑事訴訟中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環節,對刑事偵查和審判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根據《刑事訴訟法》、《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的規定,人民檢察院審查移送起訴的案件,必須查明十項內容。筆者認為,其中查明犯罪事實、情節是否清楚,證據是否確實、充分,犯罪性質和罪名認定是否正確,即案件的定性問題是整體審查起訴工作的核心,是決定能否起訴的基礎,是正確處理案件的前提。審查起訴首先必須查明犯罪事實、情節是否清楚,只有這樣才能防止提起公訴或不起訴的決定從根本上出現錯誤;審查起訴的目的是確定應否對被告人提起公訴或不起訴,這就要求人民檢察院在審查起訴時,必須注意審查對被告人的犯罪性質和罪名的認定是否正確。那么我們在司法實踐中如何全面正確的把握案件的定性呢?主要依靠對偵察中收集的全案證據進行分析鑒別,看其是否客觀真實,是否與案件事實相關,是否全面充分,收集證據的程序是否合法,是否形成證據鎖鏈。
在公安機關移送審查起訴的證據中,鑒定結論是由鑒定人從科學的角度提供的分析研究意見,而且鑒定人必須與案件和案件當事人沒有利害關系,所以客觀性較強,是上升到理性認識的結論性意見,是建立在科學技術基礎之上的證據形式。因此鑒定結論對于揭露犯罪,證實犯罪,認定案情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特別是對于認定案件中的專門問題,是必需的證明手段;對于鑒別其他證據的真偽,揭示物證、書證的證明作用,都是其他證據所無法取代的。在英美法系國家,稱其為“專家證人”。其客觀性強、準確率高、證明力大,對于案件定性起著關鍵性作用。但由于其專業性,鑒定結論中專業術語較多,而在我國檢察系統中辦案人員基本是法學專業畢業,而鑒定結論中涉及的專門性問題卻十分廣泛,如法醫學鑒定、司法精神病學鑒定、痕跡鑒定、微量元素鑒定、化學毒物鑒定等,不可能辦案人員對其中專業知識都有所涉獵。
針對以上情況,筆者認為,應該大膽借鑒民事訴訟中的作法,即邀請鑒定專家參加在審查起訴環節的案件討論,以解決案件定性中所涉及的鑒定專業性問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六十一條規定:“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由一至二名具有專門知識的人員出庭就案件的專門性問題進行說明。人民法院準許其申請的,有關費用由提出申請的當事人負擔。審判人員和當事人可以對出庭的具有專門知識的人員進行詢問。經人民法院準許,可以由當事人各自申請的具有專門知識的人員就有案件中的問題進行對質。具有專門知識的人員可以對鑒定人進行詢問。”既然在民事訴訟中當事人可以申請鑒定人員參加庭審,就專業問題加以說明,那么我們在審查起訴環節能不能邀請鑒定部門參加案件討論,就專業性問題進行說明呢?答案是肯定的。最初,我們的做法只是邀請鑒定人參加案件討論,就有關問題進行說明,提出專業意見。后發現此作法存在弊端,鑒定人就是鑒定結論的作出者在其參加案件討論時,所提出的專業意見容易先入為主,不宜于客觀公正的案件定性。后對此作法作了改進,即邀請鑒定部門非本案鑒定人的鑒定專家參加討論,這就在很大方面增加了客觀性,避免了先入為主。有利于犯罪事實真相的發掘,有利于案件的準確定性。
如東寧縣檢察院于2008年3月辦理的路某故意傷害致人死亡案中,路某用鐵鍬打擊被害人頭部,造成被害人死亡。受案之后,辦案人通過審查卷宗發現被告人路某在公安偵察環節六次供訴只用鐵鍬打擊了被告人后腦一下,在審查起訴環節檢察人員提審其所供述的內容同偵察環節相同。可是鑒定結論中卻表述:被害人前頂部有一挫裂創口長4厘米,創口創緣不整,深達皮下:頭皮下無出血,顱骨光滑,無骨折,兩側大腦額頂部珠網膜下腔廣泛出血,顱底無骨折。尸檢照片中也明顯可以看出在被害人頭頂有一處明顯傷,這和鑒定結論相吻合。那本案就存在三個問題:(1)路某所打擊被害人的部位是頭頂還是后腦,還是打擊了不只一次,如果打擊了不只一次那本案就有可能定性為故意殺人;(2)哪處傷為被害人死亡的致命傷;(3)為什么顱骨光滑,無骨折,顱底無骨折還會造成被害人的死亡。在本案案件討論時邀請了鑒定專家參加案件討論,專家發表了專業意見:被害人的死亡就是由于被告人鐵鍬打擊被害人后腦導致珠網膜下腔廣泛出血造成的,鑒定專家形象地把人的大腦顱骨比喻為一個盒子,大腦就好比是裝在盒子里的豆腐,當盒子受到打擊時可能安然無恙而裝在里面的豆腐卻可能毀壞,本案中被害人顱骨光滑,無骨折,顱底無骨折而死亡也就不足為奇,被害人前頂部的明顯傷不是致命傷而是在打擊后腦時劃傷的。那么看來被告人路某在偵查、審查起訴階段的的供述是真實的。公安機關在起訴意見書中的意見是正確的,本案應以故意傷害罪提起公訴。由于此案涉及《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第二百四十八條所規定的管轄問題,將此案報送牡丹江市檢察院,該院對于此案的定性得到了市院的認可。
在司法實踐中故意傷害致人死亡和故意殺人比較容易混淆,因為在此類侵犯人身權利犯罪中被害人已經死亡,犯罪現場中人員往往具有單一性,從證據而言比較單一,缺少相關的佐證,那么鑒定結論就顯的尤為重要。鑒定專家參加此類案件的討論,對于鑒定的專業術語進行解釋,發表專業意見有利于查清案件事實,恢復案件原貌,對案件準確定性。
在侵財類犯罪中,鑒定專家的專業意見也有助于案件定性。如東寧縣檢察院2008年3月審查起訴的付某故意毀壞財物案,此案中付某盜割光纜被當場抓獲。就此案科室在進行案件討論時罪名意見統一,應以故意毀壞財物罪提起公訴,但就涉案金額中應不應包括人工費問題存在不同意見。后邀請鑒定部門專家研究案件時,了解到電纜、光纜被割斷后不能在原處熔接,必須更換新的光纜、電纜,即本案中的涉案金額就不應將人工費計算在內。此案后經該院提起公訴至人民法院,法院在判決中認定的犯罪數額同該院起訴書中確認的犯罪數額相一致。
檢察院在審查起訴階段邀請鑒定專家參加案件討論,并不是以其專業意見來對案件定性,如果單純的依靠鑒定結論來對案件定性,必將導致客觀歸罪。檢察院在聽取其意見之后,還要綜合考慮全案的犯罪事實,被告人的犯罪主觀方面,以及其他證據之間是否形成鏈條,真正做到主客觀相統一,以定性準確的罪名提起公訴。
審查起訴階段邀請鑒定專家參加案件討論,對案件準確的定性也是我們在審查起訴環節貫徹寬嚴相濟的刑事司法政策的一種體現。寬嚴相濟刑事司法政策的核心是區別對待,應當綜合考慮犯罪的社會危害性、犯罪人的主觀惡性以及案件的社會影響,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必須堅持罪刑法定、罪刑相適以作出定性準確的判斷。以定性準確的罪名提起公訴,體現了懲治犯罪與保障人權的有機統一,保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權利與保護被害人的合法權益的有機統一。真正做到了罪刑相適應、罰當其罪,把寬嚴相濟刑事司法政策在審查起訴環節落到了實處。當然在檢察實踐中鑒定專家參加案件討論也對偵察監督、避免不必要的補充鑒定,重新鑒定、提高辦案效率、減少訴訟成本有著積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