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忠華
[摘要]主要就建筑施工企業安全生產的保障因素展開討論。
[關鍵詞]建筑施工安全生產保障因素
中圖分類號:TU-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97(2009)1210141-01
眾所周知,建筑施工企業由于其生產的原始性(勞動力密集型)、復雜性(立體交叉作業)、多變性(非固定工作環境和內容)而與礦山等行業被確定為安全生產高危行業。所以會出現“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口號。組織、研究、落實、保障安全生產,成為我們的管理主要要素。相反一個IT企業,安全肯定不會成為主要管理內容。每個建筑企業不論其規模、專業、地域都必須提出一個永恒的管理主題——安全管理。如何實現安全管理呢?我認為至少要四項必要的保障因素:
保障因素一:安全投入(或者說安全成本)
安全投入是整體安全生產的基礎。安全投入又可分成合理的人員配備、必要的物資和資金保障二個要素。下面就二個要素加以說明:
1. 合理人員配備:萬事以人為本,安全生產必須有合理分布的安全生產管理人員。首先要保障合理的管理人員數量。這是國家在《安全法》中已有明確規定的,也是絕大多數企業能夠做到的,如一個10萬平方米的項目部,必須有5-7名專職安全員,這是硬指標;其次要保障合理的人員質量,這點很多企業做不到。換句話說很多安全管理人員的基礎素質偏低,企業由工人特別是老工人轉崗干安全員、由司機轉崗干安全員、甚至由一些老弱病殘人員不適合做別的崗位轉做安全員的現象在企業中普遍存在。以我公司為例,專職安全人員29名,其中有本科學歷2名,高中以上學歷18名,高中以下學歷9名;而同樣公司項目上的質檢員共23名,其中本科學歷10名,高中以上學歷13名,高中以下沒有。這就形成一個很大的反差。在工作上無法分清質量和安全誰更重要,但在人員的投入上我們實際已經分得很清楚,重質量而輕安全,人員素質是項軟指標。但我個人認為配備高素質的安全管理人員是我們下一步應該更重視的指標。
2. 必要的物資和資金保障:安全保障應是與物資和資金投入成正比關系,或者說是決定因素。舉一個例子:一個周長為100m的雙排結構外架子,保證必須有100m2的腳手板才能到作業面滿鋪腳手板的條件,如果在現場只進場90m2的腳手板,那就形成10m2的安全隱患。我們看到太多的安全事故案例,分析原因都是因為安全措施不到位,也就是安全投入不到位,想以節約安全成本來拿到超額效益。安全成本由于其非實體性消耗的特點,很容易成為很多自認為“聰明”的企業賺錢的利潤點,但這是充滿血腥的利潤?,F在集團公司已明確提出安全投入不能低于1.5‰的概念,下一步我們應該更加細化安全預算,使安全成本落實到每個項目,落實到企業的全面預算中,明確提出以合理的投入來保障安全生產的概念。
保障因素二:企業的安全技術含量保障
安全生產必須要會干,而會干是建立在科學知識的基礎上。做為建筑企業自身的技術含量,決定其安全風險的高低。我們還是用事實說話:2002年南京某工地,一個高20多米的演播大廳頂板澆筑砼,并請有關領導出席封頂儀式,可在澆筑過程中,竟然整體支撐體系失穩坍了下來,結果造成數人死傷的重大事故。原因就是因為架子搭設方案沒有經過科學計算。無知者無畏,因為沒有相應的安全技術保障,所以發生事故就變成了一種必然。一個企業在安全方面除了有人、錢、物保障以外,還必須有安全生產技術能力保障,這個能力依托的是企業整體的技術含量,要想提高我們企業的安全度,就必須提升企業的知識技術含量。試想如果我們每個安全方案都是建立在計算和規范的基礎上,而不是建立在經驗和估計的基礎上,我們每個安全系統都是用安全系數不能低于幾的數字來說話,我想我們現在很多看起來偶然實際上是必然發生結果的事故就可以完全杜絕。
在提高企業技術含量上還有一個重點就是每個員工安全技能的提高,而培訓是主動提高安全技能的最有效的辦法。安全技能就跟車輛駕駛是一樣的,為什么不允許無照駕車,為什么看到“新手請多關照”我們會退避三舍,因為他們還無法有效駕馭汽車,當遇到意外時,就無法做出合理的處置。所以說注重員工安全技能的培訓是我們避免安全事故的有效捷徑。
保障因素三:企業安全體系運行制度的建立
如果前面所說的技術保障是自然科學的話,那么現在提出的體系運行是管理科學,在企業內部如何規范人們的安全生產行為,所依靠的正是健全有效科學的安全生產制度。這點說起來似乎容易辦到,不就是制定安全生產制度嗎?把相關的各種崗位、各類安全制度下發、上榜、公布,然后安全事故該怎樣發生還是怎樣發生,并沒有因為你張貼了“制度”而下降。我們把這種行為不應該稱為管理行為而應該稱其為有害的行為,一個完整的運行制度最起碼包括3方面內容:
1.制度的制定:基本要求是制度必須具有科學性、現實性和可操作性,所有“假話、大話、空話”都是我們制度的死敵。
2.制度的運行:這是關鍵所在,必須通過制度來約束和規范我們的行為,嚴格地說企業的安全制度就應該是企業內部的“法律”,它帶有強烈的強制性,約束性的色彩。在我們處理安全事故中,80%以上都含有二項事故原因:一是違章作業,二是違章指揮,而這兩點都是我們在制度執行中的缺陷,可以說一句“抓制度落實”即涵蓋了我們安全管理一半以上的內容。
3.制度的修正:制度在運行中既反映出人的執行弊端,也反映出制度本身的不足。所以任何制度都有一個修正、提高的過程,而不斷修正、完善制度正是我們提升綜合管理水平的過程。為什么建設管理部門在規定總承包一級企業時有一項指標叫成立年限,其實它所限定的就是必要的管理積累,一個企業即使已拿到世界上最完善的管理制度,但自己運行一段時間,那可以肯定地說這項制度保障不了安全。而管理積累和提高正是我們眾多企業的弱項,管理也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保證因素四:全員安全意識的提高
如果說制度約束還是一門管理科學的話,安全意識的提高已經上升到企業文化和意識形態領域,換句話說是從“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轉變。從企業管理者的角度看,提高全員的安全意識應該做為安全管理終極目標。這里所說的“全員意識”是一個重要內容,因為我們很多管理者一提起安全生產,馬上想到的是給工長、給項目經理上上課,敲警鐘,可忽略了最重要的是應該自己先靜下心來,給自己補補課。我們常說問題在下面,根子在上面,企業文化更是這樣,要從主要領導思想上入手,強化領導安全意識和安全責任心,讓領導用思想、言行來引導員工的行為。所以提高全員安全意識,要從每個員工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這是一條漫長而又充滿挑戰的道路。相信付出的總會有回報的,用我們辛勤的汗水來代替事故鮮紅的血水和親人悲痛的淚水,努力使企業的安全生產得到有效可靠的保障。
安全生產有太多的事情要說要分析,因本人認識水平的限制,僅想從安全生產保障因素這一側面提出一點不太成熟的見解,衷心希望能夠通過我們的相互溝通和學習,實現提高安全生產管理水平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顧安邦、張永水編著,橋梁施工監測與控制,機械工業出版社,2007.4.
[2]鄭德明、錢紅萍主編,土木工程材料,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3.
[3]李省江編寫,建筑施工安全中國勞動出版社,19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