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麗娟
[摘要]現代教育信息技術的運用,不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理解和記憶效果,而且很好地促進教學內容呈現方式、學生學習方式、教師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為學生的多樣化學習創造環境,使信息技術真正成為學生認知、探究和解決問題的工具,確實為語文課堂注入新的活力,使教師樂教,學生愛學,增強教學的有效性,提高教學效率。
[關鍵詞]信息技術語文教學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4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97(2009)1210172-01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提出:“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顯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最基本的教學形式,將現代信息技術引入語文教學后,它具有特殊的魅力,可以解決傳統教學中無法解決的問題。
一、應用現代教育媒體,必須有利于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利用計算機的交互科學性、反饋性等特點,在教學過程中融圖、文、聲、像于一體,是具有智能化的雙向教學活動過程。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同時也大大地簡化了教師的操作,使得教師能集中精力于教學本身,從而也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如:
(一)利用多媒體計算機形象、直觀的效果,解決難點。傳統的教學方法要突破教學中的難點,往往需要教師花費很多時間去講解,而這種講解常常會使學生乏味。信息技術具有畫面清晰、色彩亮麗、動態感強的特點,能化靜為動,化抽象為直觀,化難為易,能為學生展示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的觀察空間,創設逼真的情景,讓學生憑借具體形象去感受、體驗抽象的事物,進而突破難點,收到極好的效果。
如在小學語文第四冊《黃山奇石》一文中,課文介紹“仙桃石”的樣子時說,“就像一個巨大的仙桃從天上飛下來,落在山頂的石盤上。”是教學的一個難點。我抓住一個“飛”字向學生提問:把“飛”字換成“掉”字可以嗎?為什么?學生紛紛說出自己的看法,其中有學生說:如果換成“掉”字,那這塊奇石就會連滾帶摔地摔到山下,摔得粉碎;所以還是用“飛”字好,可以落到想要落的地方。我采用動態效果,出示奇石飛落山頂的一段動畫:一塊巨大的石頭從天上飛落下來,落在石盤上,石頭漸漸羽化成一個大桃子,再漸漸變成一塊石頭。形象有力地說明了“飛”比“掉”好。學生眼前豁然開朗,難點解決,比喻句的教學也水到渠成。
(二)利用多媒體幫助學生理解古代詩歌。現行的小學語文教材中,古代詩歌占有一定的比重。這些詩歌語言精煉,意境優美,寓意深邃。但由于小學生知識面狹窄,生活閱歷淺,表象儲備貧乏,對詩歌中所描繪的社會時代、人物思想、風土人情感到疏遠,因而古詩教學一直是小語教學中的一大難題。古詩教學中采用電化教學媒體并合理地運用,不僅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發展學生想象能力,促進學生對古詩的學習理解,還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操。
如教學《鵝》這首詩包含了豐富的信息,有鵝的色彩、形象、動作等等。由于課堂條件有限,如此豐富的信息僅憑口頭講解是不易表達完整透徹的,故此根據詩意我制作了多媒體課件。畫面上:亭臺樓激,楊柳依依,岸邊一位老翁翁嘻嘻地持著胡須,一個兒童正在不斷地向湖里那群“嘎嘎”歡叫的大白鵝拋散谷粒。圖中白鵝的頸部、紅掌部均可活動。教學時詩畫對照,相映成趣,為學生想象活動提供了豐富、鮮明的表象信息,學生很輕松地踏入了詩的意境之中。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結合畫面說說、生動活潑、天真可愛的白鵝形象,學生就不難表達了:那長著一身潔白的羽毛,有看兩只紅紅的腳掌的鵝,在清澈淺綠的湖水中悠閑自在地拔掌前行,歡快的引頸高歌。此時水波蕩漾,荷葉輕搖,荷花飄香……這意境是多美啊!
(三)利用多媒體計算機,激發學生樂于寫作。在作文教學中,教者不難發現有許多學生怕寫作文,寫作文時常是敲額頭、皺眉頭、咬筆頭,好半天也開不了頭,即使寫了也是三言兩語,且病句錯字連篇。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選用視聽媒體創設情景,強化學生情感體驗,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有了興趣,產生了寫作欲望,才能用心作文,從而提高作文教學效果。
如在教學《母親的恩情》時,結合圖片介紹感動著中國的好媽媽,觀看影片中的部分片斷,那樸實而真摯感人的畫面及凄婉動人的音樂強烈地沖擊著學生的感情,寫作欲望被激發,紛紛拿起筆,寫《夸夸我的好媽媽》、《媽媽,我想對您說……》等,將心中對媽媽的愛盡情地寫出來。這樣按學生習作的心理特點,適時選用多媒體的形、聲、色并茂的特殊功能,調動了學生的各種感官,將間接經驗內化為直接經驗和表象,豐富了寫作素材。
二、應用現代教育媒體,必須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
多媒體課件能為學生提供生動逼真的教學情境,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源,為學生營造一個色彩繽紛、聲像同步、能動能靜的教學情景能使學生眼、耳、口、手、腦等多種感官同時接受刺激,促使學生手腦并用,思維集中,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有力把促進學生聽、說、讀寫等綜合能力的運用和提高,從而全面提高學生各方面的素質。
(一)圖文并茂,培養學生觀察力、記憶力和想象力。為了培養學生的觀察力、記憶力和想象力,在語文課中結合課文,恰當地采用電教媒體,啟發學生由眼前的景象,聯系生活想象可能發生的變化,從而加深對眼前事物的認識,豐富觀察的感受。
(二)以說促寫,提高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現代認知心理表明:一幅形象的畫面,一組動聽的聲音,一段動態的場景,往往可以誘發認知內趨力,使人對自己的認知對象產生強烈的熱情,從而產生說話的欲望。口語訓練時,教師要抓住這一特點,課堂上播放一段少兒文藝節目或影片,引導學生口述觀看的節目精彩片段或觀看后的感想,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如教學第七冊課文《黃繼光》時,結合課文內容,我適時播放了影視片段:黃繼光為了讓戰斗取得勝利,不顧個人安危,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敵人的槍口,光榮地倒在了血泊之中。學生看了,感動不已,同時也感慨萬千,爭先恐后地說出了自己的感想,不僅使閱讀教學達到高潮,口語訓練也水到渠成。
(三)運用多媒體,培養學生思維的獨創性。在教學《詹天佑》這篇課文,演示“人字形”線路時,我及時利用多媒體手段,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除了“人字形”線路還有其他方法嗎?學生可能講“之字形”及“螺旋形”線路。用這些辦法會怎么樣呢?于是我把事先設計好的課件放給學生看,其運行結果因車身過長而在岔口處失敗。這樣在對比中,一方面使學生體會到詹天佑的杰出才能,另一方面激活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思維更深入,理解更貼切,運用更靈活。
教育實踐證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充分運用多媒體,靈活創設各種教學情景,既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又有利于開拓學生的思維空間和培養各種能力。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我們應該積極探索,努力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以促進課堂教學過程的最優化和最大化,從而更有效地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整體效益。
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解讀(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5月版.
[2]沅忠訓主編,《教學媒體和教學設計》,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3]小學教學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