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新云
[摘要]主要介紹我國環境保護目前存在的問題和有效地對策,分別包括財政約束和現實因素制約,以及遙感技術在環境保護中的應用和公眾參與環保等問題。
[關鍵詞]環境保護財政制約顯示因素公眾參與
中圖分類號:X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97(2009)1210214-01
環境同資源和健康一道被認為是現代社會及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過程中最值得重視的問題之一,我國目前的環境問題雖有了一些好轉,但形勢依舊相當的嚴峻。
一、我國環境保護存在的問題
下面根據圖1進行現存問題的分析。
1.缺乏完善的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國家現行資源法主要針對的是自然環境中存在的某一特定要素,缺乏綜合的環境保護管理的制度與措施,缺少完善的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一些生態破壞事件因而鉆了法律的空子,沒有得到及時的、應有的法律制裁。
2.管理體制不對。由于生態保護的涉及面廣,包括農業、水利和礦業及土地等多個職能部門,而又因為環保部門統一監督和各相關部門分工負責的管理機制還不健全,由此導致了生態環境的保護出現了問題。各部門間的職能有交叉,但缺乏統一的調度和規劃,一旦出了問題,各部門為了自身的利益互相推諉,甚至下屬有關部門為了自身的利益,為少數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大開綠燈,環境破壞不能得到有效遏制。
3.管理能力相對較差。從生態環境保護機構的職能的實施方面,沒有獨立的主管機構或專人進行負責,由于環境保護涉及面廣,專業性又強,而且目前還有新問題不斷在出現,以致不能較好的行使其職能。尤其表現為對環境保護概念的模糊,沒有濃烈的環保意識,對自己環保具體職責不清楚,造成了環境保護的被動的尷尬局面。
4.環保的人力和資金的投入不足。缺乏有效的、健全的人力及資金的投入機制,造成投入不足,使得環保的政策難以落到實處,應協調好社會及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搞好環境監測,加強對于環境保護的科學研究,研究當前環境保護中的熱難點,通過認真的調查研究,為我國環境保護問題制定出合適的政策措施。
5.資源的利用率較低。目前我國從根本上講仍處于能耗高、污染重,且效益低的經濟增長方式,從而與之相對應的資源的開發利用模式也仍處于一種很不理性的狀態,以致重開發、輕保護的慣性思想仍然存在,以環境換取金錢利益的現象在一些地方仍很嚴重。
目前我國能源利用率僅為33%,工業用水的利用重復率為55%,礦產資源回收率僅為30%,比國外各項指標的平均水平分別低了10、25、20個百分點。
6.環境保護的意識淡薄。造成我國環境問題嚴重的根本原因是與經濟發展的沖突問題,人們對環境保護的工作認識上上不去,只片面追求經濟的高增長率,覺得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是一場你死我忘得戰爭,沒有妥協,使得環境保護陷入了一種艱難的處境,導致在發展經濟的壓力下,忽視了對資源開發等環境保護的監督很不力的局面。
二、制定有效地環境保護的對策
為有效保護環境,需要深入的、大力的開展對環境保護的宣傳,喚醒和增強全社會對環境保護的意識;加強環境保護的立法和執法措施;加強環境保護的科學技術研究;建立健全的環境保護隊伍組織,開展人員培訓,大力提倡公眾參與其中等。下面從科學技術的應用即遙感技術和人力的作用即公眾參與兩個方面進行詳細的介紹。
(一)遙感技術的應用
1.廢水污染及監測。由于廢水的水色與懸浮物的特征曲線上的反射峰和強度都不同,從而造成溫度的差異,可以利用熱紅外方法測定這種溫度差異。
工廠中普遍存在的熱污染情況也可以用熱紅外傳感器探測,所成的圖像能夠顯示熱污染的排放和流向,以及溫度分布的情形等。
2.廢氣污染及監測。人為產生的二氧化硫和氟化物等氣體可對生物有機體產生嚴重毒害,一般采用間接解譯標志監測。如,當植被受到污染后,其對紅外線的反射能力會下降,顏色和紋理等標志都有異于正常沒受污染的植被,基于此可間接分析植被的污染情況。
3.地表污染及監測。應用遙感技術除了能圈定地表污染分布的范圍外,還能對地表污染進行先期預防,如,遙感技術可以應用在煤炭的自燃隱火監測中,煤炭的自燃隱火災害不但每年要燒掉上億噸的煤炭,也造成了大面積的污染,此技術按地表溫度的差異探定隱火區,找出燃燒區,再分析其蔓延方向和蔓延發展的規律。
(二)公眾參與環保
1.作為前提的法制基礎。應在相關法律法規中規定公民的環境保護權;擴展公眾參與環境保護決策的途徑,規范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法定程序;完善有關公民環境權的相關制度,包括環境保護的公益訴訟制度,使公民在環境權利受到損害時能向法律求得幫助;設立相應的公眾參與法律責任條款,對有責任實施但不實施的進行懲戒,用以保障公眾參與環境保護活動落到實處。
2.環保參與路徑。這里講環保組織是一個非政府組織,是為公民表達意愿的一個公益性的社團,是一種有效的公眾參與的集體形式。國家立法對環保組織的提供了較為寬松的環境,如,經費的供給額度,參加組織的人員數量等都予以了放寬,環保組織成立的審查也可改為備案的形式,鼓勵和支持他們進行環境保護,在社會監督和公益活動等處發揮更積極的作用。
環保組織應對國家立法提出積極的、合理的建議;加強自身組織、溝通能力的建設,加強和大眾的合作和交流,幫助進行公益訴訟,倡導公眾進行綠色消費,依靠市場和消費者的力量推動環保工作的進行。
3.公眾環保素質的培養。增強民眾素質的關鍵在于對其進行環保教育,大力推進學校內的環境教育、在職人員的環境教育和社會環境教育等,增加環保知識、增強環保意識和環保技能、重塑環保價值觀和環保行為等,這些公眾環境素質的培養是十分重要的。提倡和切實貫徹與環境友好的綠色的生產生活方式,以及綠色的消費理念,改革傳統的落后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消費理念,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利用媒體普及法律知識,培養公眾的環保法制觀念,提高相應的法治素質,樹立起公眾依法維護環境的觀念,公眾有這個義務和權利,并切實實施環保行為。
參考文獻:
[1]曹世雄,論我國環境保護問題的若干思考[J].科技信息,2008(4).
[2]謝振華,構建新時期環保戰略[J].環境經濟,2005(6).
[3]陳潤羊、衛忠元,環境影響評價中的公眾參與[J].新疆環境保護,2005,27(3):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