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宇 軒
在臺灣有一群人被稱為“扁迷”(陳水扁的鐵桿支持者,編者注),只要是跟陳水扁有關的場合,必定會出現他們的身影,高呼挺扁口號、高舉挺扁旗幟……懷揣著對他們的好奇,《環球時報》記者多次親赴他們經常出現的臺北看守所(關押陳水扁的地方,編者注),對他們進行了近距離觀察。
“扁迷”全是熟面孔
《環球時報》記者最近在現場發現,“扁迷”的人數寥寥,經了解才得知,隨著陳水扁被押的時間越來越長,在臺北看守所大門口挺扁的“扁迷”也越來越少,已經從一開始經常有二三十人聚集,后來只剩下個位數,如今已經屈指可數,尤其是盛夏到來,再熱情的“扁迷”也頂不住酷熱的艷陽,紛紛打起退堂鼓。
每天聚集在看守所門口替陳水扁加油打氣的“扁迷”,到底是自發而來?還是拿了陳水扁辦公室的好處被動員而來?面對這些敏感的問題,他們諱莫如深,也沒有人能給出肯定的答案。不過,《環球時報》記者發現,每天出現的“扁迷”全部都是熟面孔,有些人愿意以真面目示人,也有人堅持臉上罩著花巾,不愿意讓外界認出他們的真實身份。
“扁迷”作息有規律
《環球時報》記者向專門負責跑陳水扁案件新聞的同行了解,“扁迷”的作息似乎與“朝九晚五”的白領一樣,有一定的規律,在早上9時左右不約而同地出現,一整天就耗在看守所門口,下午5時一到,他們很有默契地準時“收工”,幾乎每天都是如此。“扁迷”的行動也仿佛是事先受過訓練一般。每天早上9時50分左右,扁辦秘書江志銘就會領著當天要和陳水扁會面的家人或朋友進入看守所,只要看到和扁見面的人結束會面后走出看守所大門,媒體蜂擁而上準備采訪時,這些“扁迷”就像彈簧般一躍而起,趁著記者采訪前的空當迅速占位,在受訪人的耳朵附近,舉起“政治迫害”、“司法不公”和“陳水扁加油”的小牌子,希望在鏡頭前塑造挺扁的聲音依然不歇,同時更要借電視畫面的轉播,讓人在牢房的陳水扁“感受到一絲的溫暖”。
“扁迷”的行動暴力+怪異
《環球時報》記者觀察發現,這些聚集在看守所外的“扁迷”,行為舉止也充滿矛盾,明明是要借助媒體公開挺扁,但其中有部分人一開始就對記者不甚友善,只要看到照相機的鏡頭,常常就是一頓白眼,甚至還會以“三字經”問候,或是作勢又追又打。不過,隨著時間一久,大家逐漸熟悉,少了劍拔弩張的氣氛,彼此認知到“你有你的工作,我有我的任務”,如今已經相安無事。少數經常在臺北地方法院挺扁的“扁迷”,對媒體充滿了憎恨,在法院維持秩序的警察就曾經當場目擊,有一家報社的攝影記者,只因為把相機舉起來,朝著“扁迷”拍照,結果被一擁而上包圍起來,直至把照片刪除才準離開,盡管旁邊就有警察出面維持秩序,“扁迷”依然強硬地要求檢查記者的證件,囂張行徑讓周圍的民眾看了直搖頭。
還有些“扁迷”為吸引媒體記者的注意常常搞怪,有人把陳水扁的玩偶綁在胸口,有人把喪服穿在身上,手里拿著寫滿挺扁口號的白色遮陽傘和鈴鐺,口中念念有詞地走來走去。還有人把挺扁標語和咒罵馬英九的標語貼在身上,身前再插一根長長的旗桿,一看到記者來了,馬上開始手舞足蹈地擺出各種姿勢,其他“扁迷”也在一旁鼓噪,場面看起來像極了“神明附體”的神漢在做法。
與扁辦關系曖昧
通過幾次探訪,《環球時報》記者發現,這些“扁迷”有一個“天大的本領”,就是每天要探望扁的家人或政治人物名單,媒體經常是當天才知道,但在看守所門口的“扁迷”好像事先就知道,他們甚至還有時間把替當事人加油的牌子準備好。例如陳幸妤要探望父親陳水扁,她人才剛出現在看守所,“陳幸妤加油”的牌子立刻拿出來。看到這些“扁迷”每天仿佛公務員般,準時到臺北看守所“上下班”的挺扁行徑,再加上他們經過分工,擺出專業的卡位姿勢,以及事先都可以得知哪些人要來探扁,這些人和扁辦的關系,早就受到外界的諸多猜測,記者的同行也都發現了這個問題,他們都表示“要說這些人和扁辦沒有關聯,恐怕沒有人會相信”。有趣的是,前一陣子還傳出,經常在陳幸妤上下班時拿著雨傘保護她、不讓媒體接近采訪的“護衛隊”,向扁辦和吳淑珍要錢,要求補助二三十萬元新臺幣的“吃飯錢”,卻遭到吳淑珍的拒絕。有島內媒體也諷刺,扁家貪污的錢動輒數億元新臺幣,卻連區區幾十萬都不愿意給,也難怪挺扁的活動,早先敲鑼打鼓,如今越辦越少。▲
環球時報2009-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