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認為是復蘇信號 有人警告已出現泡沫
●本報駐加拿大、日本、德國特約記者 陶短房 喬生 林中洋 ●本報記者 王躍西
上證指數7月1日在時隔一年后重返3000點,不僅令中國股民興奮,也令世界為之一振。此前,中國A股市場以62%的漲幅被評為今年上半年全球“最牛股市”。這樣的表現在金融危機陰影下是很難被外界忽略的。連日來外電紛紛爭論中國股市究竟是“沙漠中的綠苗”,還是“越積越多的泡沫”。“輕松站上3000點并不表示中國經濟中的泡沫消失了。”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證券專家梅君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但可以說這給了世界一個積極信號,表明中國比歐美國家率先進入經濟復蘇期”。
“中國經濟正站立起來”
美國彭博新聞社在收盤后迅速發出報道稱,“中國制造業連續第四個月的增長使得滬指站上3000點,預示著世界第三大經濟體正在復蘇”。報道說,中國采購經理人指數已連續兩個月超過50點,這被認為標志著制造業的全面復蘇。報道引用里昂證券分析師羅斯曼的分析稱,現在已可放心地宣布,中國的經濟已步入“可持續復蘇階段”,并正進入“V型反轉”。報道認為,正是這種樂觀預期使得中國股指持續上漲,走出與外圍股指不同的格局,表現明顯強于亞太其他股指。報道援引日本大和資產管理資深專家的分析稱,中國經濟和股市的繁榮,得益于政府的刺激措施,“中國經濟正站立起來”。
路透社的文章也認為,宏觀數據向好,加上年初以來因信貸寬松政策而顯得十分充盈的資金量,令中國股指一路高歌猛進,并終于突破3000點大關,但必須看到,“許多機構資金正利用市場的熱烈氣氛趁機拉高離場”,“3000點后究竟能走多遠實在很難說”,而實體經濟究竟能否在政府刺激措施下有效復蘇,將成為對股市進一步上行的重大考驗。文章認為,股指能否“繼續在公眾懷疑的目光中上行”,最終能走多遠,需要看房地產、金融等熱門板塊能否一直火暴下去。
美國《華爾街日報》的文章稱,盡管經濟數據對股指突破3000點有一定支撐作用,但A股上行的最根本動力仍然是充沛的資金。文章援引專家的話稱,這種充沛資金動力,使得一些投資者不斷買進賣出,而“基本不顧及基本面信號”。
日本媒體在評論滬指站上3000點的消息時稱,中國整體經濟景氣狀況在出口訂單、原料庫存、銷售價格等出現好轉的情況下,“已出現扎實的恢復”。當天日本銀行公布的數據顯示,時隔兩年半后,日本大企業景氣首次出現了改善。路透社在報道這則消息時說,目前日本許多分析家稱“是對中國經濟的期待感支撐著日本股市行情”。
“A股是否開始出現泡沫”
外電對于中國股市和中國經濟的關注絕不只在7月1日一天,而爭論幾乎是針鋒相對的。英國《金融時報》日前刊文質疑,中國股市是否真能成為投資避風港?文章援引匯豐銀行分析家的分析稱,中國股市不足以擔負這樣的功能,“因為從經濟狀況看,中國并不比其他新興國家更突出”。德國《現金報》6月29日則發表題為《在中國樹長得更快》的文章稱,大多數工業國的財經指數尚處在蕭條的水平,但是中國的滬指在近3個月內又有了增長。就連經濟專家們都沒有想到,這個回彈的過程竟是如此短暫。《德國之聲》6月30日報道說:“中國在這場世界性經濟危機中無法獨善其身……盡管如此,中國市場在歐洲公司眼中仍然是昏暗世界中的一絲光亮。現在中國可以被比喻成一堆盲人中的獨眼人。”
美國《時代》雜志6月30日質疑“中國股市是否開始出現泡沫”。文章稱,在香港國企板塊上市的一家資質平平的洗發水企業的股票,1.29億美元募股在短短10分鐘內就完成,散戶認購競價資金高達90億美元。文章稱,大量投機資金守株待兔般盯著中國股票猛打,“這種瘋狂是非理性的”。中國經濟雖然勢頭不錯,但出口下降的趨勢短期內無法改善,中國4萬億元人民幣的刺激計劃,可能最終沒有投入實體經濟,內需并沒有得到有效增長。
文章稱,被充沛資金不斷涌入而越推越高的股指,使許多散戶變得焦躁不安,唯恐錯過火暴的賺錢機會,這很可能令股市中堆積越來越多的泡沫。文章認為,所有的泡沫最終都會被擠破,目前被某些投行煞費苦心渲染成“沙漠中難得綠苗”的中國股票產品,也許會在過度炒作中淪為“枯黃的雜草”。
中國股市能否一枝獨秀?
梅君對《環球時報》記者說:“股市站上3000點,我認為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是中國經濟去年第四季度已經見底,一段時間以來,通過環比指標顯示經濟出現了向好的趨勢,這使人們有了信心。其次,我們實行寬松的貨幣政策,資金量充裕,就是錢多,這是刺激股市復蘇的直接動力。當然,我們的經濟基礎還不穩固,面前還有不少困難,比如民營企業、中小型企業和涉及出口貿易的企業目前還處在困境之中。”
清華大學教授何茂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中國股市今天的表現并非出乎意料,應該說是股市從去年不正常下跌的一個正常恢復。但由于人們對世界范圍內的經濟復蘇仍然不樂觀,股市震蕩還將持續,中國能否如此一枝獨秀還是個未知數,但股市大幅下跌的可能性較小。我認為,中國經濟的發展對世界經濟來說具有有效的刺激作用,但對海外并購、鐵礦石、油價等方面不完全有利。另外,世界經濟近期不可能走出低谷,中國在經貿方面沒有獲得平等待遇,我們應該做好準備,迎接接下來出現的油價、原材料、鐵礦石等價格高漲的局面。”
日本JCC新日本研究所副所長庚欣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今天,中國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力及率先走出危機的牽引力已不容忽視。近來世界經濟中出現的恢復性變化似乎是從中國對日本及東南亞各國的帶動,進而波及全球。▲
環球時報2009-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