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李名山
臺當局6月30日正式宣布開放陸資赴臺投資,這作為兩岸經貿關系“雙向互動”的重要標志引發島內熱議。有島內分析人士認為,這是“實踐馬英九競選期間曾公開承諾政見”的重要政策,也有部分島內產業界和學者認為臺當局開放的同時對于陸資赴臺設置了種種限制,有“松綁無力、成效難彰”的感嘆。綠營則指責臺當局此舉是“聯共賣臺”、“經濟一中”。
開放領域和項目192項
據臺灣《聯合報》7月1日報道,臺灣“經濟部”6月30日傍晚召開記者會,宣布在歷經十年的討論后正式開放陸資入臺投資。此次向陸資開放的領域和項目共192項,其中制造業64項,服務業117項,公共建設11項。
臺“陸委會”副主委傅棟成表示,開放陸資來臺項目在“先緊后寬”與“循序漸進”的政策原則下進行,接下來半年是政策宣導及實驗期,不可能馬上會有太大成效,外界不要預期太高。
陸資赴臺仍有禁忌
據《聯合報》報道,根據臺當局公布的許可辦法,臺方對于陸資赴臺在審批權限、投資范圍、參股比例等方面都有相當嚴格的限制。
在審批管理手續上,未來陸資入臺將采取事先許可制,須事先取得臺“經濟部”許可后,才能在臺設立子公司、分公司、獨資或合伙事業,且設定嚴謹的管理門檻及后續查核機制,規定必要時主管機關可以要求投資人申報資金來源或其他相關事項。
在投資范圍上,僅開放紡織、汽車、摩托車、橡塑料等傳統產業及家電、計算機周邊產品制造等不涉及核心技術的產業,至于敏感的面板、芯片產業,中藥業等則未開放,就連在公共建設方面,陸資也僅能投資公共建設,不能承包工程。
在投資主體上,臺當局特別設置“防御條款”,規定如果投資人為大陸地區軍方投資或具有軍事目的之企業者,主管機關應限制其來臺投資。而陸資如具有獨占或壟斷性地位,在政治、社會、文化上具有敏感性或影響“國家安全”,或對臺灣經濟發展及金融穩定有不利影響,臺當局也會禁止其投資。
此外,為防止陸資炒作臺灣房市,臺當局還規定,陸資只有在取得住宅所有權后登記滿3年才能移轉。而由于媒體并沒有被列入大陸企業來臺購置房地產的名單,使得大陸駐臺媒體仍不能在臺購置不動產。
綠營抨擊“經濟殖民”
民進黨主席蔡英文稱,將全力阻止陸資赴臺。民進黨籍前?;鶗麻L洪奇昌稱,陸資開始赴臺,香港模式極可能被復制運用,讓臺灣逐漸香港化。民進黨“立委”葉宜津、賴清德等宣稱,陸資來臺后,“臺灣的國家安全在哪”?臺灣“吃不到甜頭,反而會被害死”。前“國策顧問”黃天麟稱,陸資入臺“臺灣被經濟殖民的時刻已經正式開始”,“經濟一中”遲早將來臨。
輿論呼吁客觀看待陸資
有島內分析人士認為,在兩岸剛開始擴大交流之際,要讓雙方人民互相有好感、不排斥,兩岸都應謹慎引導陸資的流向,客觀看待陸資,而不要視其為來臺炒作資產的洪水猛獸。香港中國企業協會總裁王遼平稱,臺灣對陸資來臺有政治上的顧慮,陸資對赴臺投資也有類似的疑慮。大陸企業也會擔心,萬一又出現政黨輪替,如何保障大陸在臺的投資,臺灣應有更明確的說法?!?/p>
環球時報2009-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