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煥
摘要:美國首創的缺陷產品召回制度,得到了諸多發達國家的紛紛效仿或借鑒,而中國在這一領域剛剛起步,全面的缺陷產品召回制度仍未建立起來。我國在建立缺陷產品召回制度的過程中,應結合具體國情并借鑒國外發達國家的經驗,系統構建缺陷產品召回制度的法律體系,以保障缺陷產品召回制度的法律權威性,更好地保護廣大消費者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
關鍵詞:缺陷產品;召回制度;法律體系
中圖分類號:DF41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14-0132-02
20世紀60年代,美國首創的缺陷產品召回制度,得到了諸多發達國家的紛紛效仿或借鑒,如英國、日本、德國等國家都建立了相應制度。而中國在這一領域剛剛起步,尚沒有構建起系統的缺陷產品召回法律制度體系。如何保證消費者的人身及財產安全,建立我國的缺陷產品召回制度已是當務之急。
我國在建立缺陷產品召回制度的過程中,應結合我國的具體國情并借鑒國外發達國家的經驗、教訓和特色做法,制定一部普遍適用的缺陷產品召回法,對產品召回制度的原則、召回標準、召回程序和法律責任做出法律上的具體規定,以保證產品召回制度的法律權威性。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缺陷產品召回法律體系,來保障缺陷產品召回制度的貫徹實施,以更好的保護廣大的消費者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
一、我國缺陷產品召回法律制度的立法原則
缺陷產品召回立法的原則是制定整個產品召回法律制度的基礎,是貫穿于整個產品召回法律制度當中的,直接決定產品召回法律制度的基本性質、內容和價值取向的指導性綱領,也是指導產品召回執法的重要依據。
1.公共安全原則
現代社會發展速度越來越快,地區之間的距離也越來越短,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相互影響力變得越來越大,人們對于公共安全的需求比以前任何時期都要強烈。缺陷產品召回是出于公共安全的考慮,不但召回的對象涉及廣大公眾,而且召回的內容、方式、程序等等都要最大程度地保護公共安全,維護整個缺陷產品市場的安全與穩定。不論是主管召回的行政部門,還是負有召回責任的制造商和進口商,也不論是國內企業還是國外企業,需要召回的缺陷產品是在國內市場還是國外市場,只要是按照缺陷產品召回立法召回缺陷產品的,就必須符合公共安全原則。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我們將公共安全原則放在極其重要的位置,既是自身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需要,也是進一步融入世界、與國際發展規則接軌的需要。
2.誠實信用原則
缺陷產品召回制度中的誠實信用原則,要求企業應當符合誠實商人的道德標準,在發現自己的產品存在缺陷的情況下,主動進行召回,將已進入流通和消費領域的缺陷產品的潛在危險及時消除,或將其危害盡可能縮小。
3.強制召回原則
我們知道,對企業來說,一般為自身的長遠發展會主動召回產品。但是產品召回又是一項需要投入巨大人力和財力的事情,這并不是每一家企業都能夠承受得起的。有的企業由于實力不足,可能一次產品召回就會使自己永無翻身之日,甚至可能導致破產。因此,有的企業在對是否召回進行權衡后,必定會在二者之間作出選擇。當企業在選擇不召回時,法律強制則為必需。缺陷產品召回立法必須設定強制召回原則,一旦發現缺陷產品進入流通領域,而企業又不主動召回時,政府主管部門就要及時啟動指定召回程序,阻止缺陷產品的損害的發生或進一步擴大。
4.保護弱者原則
保護弱者原則又稱為“向弱者傾斜原則”。這一原則是把消費者當成經濟上的弱者,把經營者當成經濟上的強者,從保護弱者的利益出發來保護消費者的利益。資產階級經濟學新制度學派的代表人物加爾布雷思認為:“制造者凌駕于消費者至上,使消費者接受生產‘指示的現象是不正常的,應堅決予以糾正”。
二、我國缺陷產品召回法律制度的概念設計
構建召回制度,首先應對一些重要的概念進行界定,其中最主要的是對“產品缺陷”的定義。界定產品缺陷不僅要符合我國經濟的發展水平,又要關注消費品的外在特性;既要考慮產品質量的共性要求,又要符合不同產品的差異性特征。具體來說,筆者認為至少有以下四個方面:
1.生產商提供的產品應符合健康、安全、環保的要求
不論是生活消費品還是生產消費品,都應當對其最終使用者是健康的,并且不能存在威脅其健康的潛在隱患,特別對生活消費品更是如此。安全要求是指消費者不因使用商品而對其本身或周圍環境存在現實的或潛在的危險。此外,產品雖不會對消費者的健康和安全造成威脅,然而,由于使用這種產品給環境帶來破壞,當然破壞的效果可能是立即顯現,或是在將來某一時候顯現,這也應當認定產品存在缺陷。
2.產品存在缺陷的發源地是在生產環節,而不是在流通環節
產品出現的問題是由于在研發設計或制造工藝上產生,說明產品的缺陷是根本性的。在流通階段出現的問題,比如,因運輸中的偶然因素造成商品毀損,不能認定其為缺陷;再比如,由于產品銷售地或消費群或使用地的某些技術參數等因素并不是生產商所注明的而出現的問題,也不能認定存在產品缺陷,簡單的例子是不同國家的基本民用電壓值不同給電器的使用造成的不便。
3.產品缺陷應具有統一性
在消費市場,消費者也有可能買到有缺點的商品,或者在使用一段時間后發現產品的問題,但是,這些個別的、偶發的、出現此件而并不必然出現在彼件商品的情況不能認定產品存在缺陷。只有商品的缺點是共性的、必然的,出現在此件且必然出現在彼件上,才能認定為產品缺陷。
4.確定產品缺陷還應考慮不同產品的行業標準
產品缺陷的認定應建立在產品的行業標準上,脫離事先存在的為行業共同認可的行業標準,來界定產品缺陷是不科學的,也是難以讓市場和生產企業接受的。確定產品是否存在缺陷對于召回制度來說是最基礎和最重要的,沒有正確的定義和界定,召回制度就難以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三、我國缺陷產品召回法律制度的召回程序設計
召回程序參照美國產品召回程序,結合我國的實際,又根據生產企業對待缺陷產品的不同態度,筆者認為,產品召回程序可以采用下列兩種召回程序:
1.特殊程序,主要針對誠實自律的企業
當企業發現其在市場上出售的產品存在缺陷時,主動向監管機構報告,自愿并有能力采取措施迅速召回缺陷產品,將缺陷產品對消費者的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企業坦誠地邀請監管機構監督其召回過程,召回結果使監管機構滿意。這種情況下,召回制度令其進入特殊程序,監管機構主要是與企業密切配合,保證召回的迅速有效完成,而避免對公眾報告產品缺陷的信息和企業的召回行動。
2.一般程序,主要針對召回缺陷產品的一般情況,包括以下步驟:
(1)缺陷產品報告。制造商自身發現或者根據銷售商、進口商、租賃商、修理商,買主的信息反饋認為產品可能存在缺陷,應當及時向主管部門報告,并以有效方式通知銷售商暫停銷售該產品。另外,報告人也可以是進口商、批發商、零售商、修理商、買主、其他單位和個人。報告的內容和形式應符合召回制度的要求或監管機構的有關規定。在這里要注意,提出報告并不能認定該產品存在缺陷,也不等于說明生產商承認產品的缺陷,因而,監管機構不得披露報告的內容。
(2)監管機構評估報告并最終確認產品缺陷。監管部門在收到報告后,應組織專家對該產品進行調查、檢驗和鑒定,來確定是否存在缺陷,產品的缺陷程度如何,生產商應負什么樣的責任。認定產品缺陷包括缺陷的形式、進入市場的缺陷產品數量、傷害發生的可能性等,確定產品缺陷程度需要依據產品缺陷危害評級標準,在認定的產品缺陷的級別上確定召回等級。在監管機構對一系列問題做出結論時,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是要對生產商留有申辯的機會。
(3)制定召回計劃。評估報告和確定召回級別的是監管機構,而制定召回計劃的是生產商。生產商在收到監管部門的召回結論時,應立即著手制定召回計劃,在召回計劃中,企業要收集關于產品缺陷的所有信息,進一步確定缺陷產品何時、何地以何種方式進入市場,累計進入市場的缺陷產品的數量、累計使用人數、產品召回方式與安排,或者缺陷產品維修方式等等。
四、我國缺陷產品召回法律制度的配套機制設計
1.制定產品質量檢測認定標準
目前,國外許多的問題產品之所以能夠暢通無阻地進入我國市場,國外大量的產品召回之所以不包括中國國內大量的問題產品之所以造成事故之后而沒有麻煩,就是因為我國現在還沒有制定出一套統一而嚴格的產品質量檢測認定標準。只有制定出了我國自己的產品質量檢測認定標準,才談得上對問題產品進行判定和處罰,使廠商強制召回。
2.建立權威的檢測機構
我國的缺陷產品召回制度適用于“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從事汽車產品生產、進口、銷售、租賃、修理活動的人員”,因此,需要有一個公正、權威和獨立的常設機構來對產品的質量缺陷進行檢測和認定,以此明確區分產品的“系統性缺陷”與“偶然性缺陷”。
3.召回保險的設立
從保障范圍來看,專門針對召回風險設計的產品召回保險綜合考慮了企業在產品召回過程中可能承擔的各種損失費用,因此,可以為保單持有人提供更為周全的保險保障。通過這種保險,使得商品的提供者,尤其是生產商,在面對產品安全突發事件時不僅能得到資金支持,還能得到專業的應急策略指導。以正確、高效的方式面對來自公眾,政府、乃至銷售鏈中各個環節的問題,以較低的、可預見的成本避免危機,確保企業的穩健經營。
法律作為上層建筑的組成部分總是根源于社會生活的發展,尤其是經濟生活的發展,缺陷產品召回制度的產生也不例外。缺陷產品召回制度作為一項新生的法律制度,要得到全面建立又是一個系統工程,它與許多既存的法律制度及政府管理體制方面密切相關。我國在這方面的立法上應發揮自己的后發優勢,結合我國本土國情和現實需要,大膽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缺陷產品召回立法的成功經驗,構建我國缺陷產品召回制度的完整體系,使我國在這方面的立法從一開始就站在世界的前列,進而實現對消費者權益和社會公共安全的完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