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娟
摘要: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的加快,寧夏的養老問題也面臨著挑戰,尤其是農村老年人,如何使他們過上老有所養、老有所靠的生活,已成為寧夏當前亟需探討的問題。只有從經濟上解決農村老年人養老資金的來源、從精神和生活上滿足他們的需要、從醫療保障上減輕他們的負擔,才能從根本上提高他們的養老水平。
關鍵詞:寧夏;農村老年人;養老
中圖分類號:F12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14-0195-02
寧夏是中國經濟發展水平較低、農村人口比重較大的地區之一。隨著全國老齡化趨勢的加快,寧夏農村養老也面臨著巨大的壓力。據有關研究顯示,寧夏老年人口正以每年3.2%的速度遞增,截至2007年6月底,寧夏全區60歲以上老年人已達56.4萬人,占人口總數的9.4%。從年齡構成來看,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達到3.9萬人,其中百歲老人81人,且大多生活在農村,空巢老人達到18.29萬①。專家預測,在不考慮人口遷移的情況下,2015年寧夏人口的年齡結構類型將進入老年型。因此,如何針對寧夏的實際情況,利用現有資源解決寧夏農村養老問題,是寧夏當前亟需解決的重要問題,也是全社會追求的根本目標。
一、寧夏農村老年人的養老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為了更貼近的了解農村老年人的生活現狀,筆者深入農村,以寧夏靈武市韓渠村、中渠村、關渠村為調查對象,走訪并發放調查問卷110份,其中有效問卷104份,通過對問卷分析并結合筆者在走訪過程中的所見所聞,筆者發現,現在寧夏農村老年人的生活比起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不論是在物質生活上還是在精神生活及醫療保健方面,都能滿足一部分老年人的養老需求。然而,在走訪中也發現,有些老年人的生活還異常困苦,有的是物質生活窘迫,沒有經濟來源;有的是精神生活匱乏,孤獨寂寞;還有的就是生活照料方面,難以自理。尤其對于喪偶老人,這種現象表現更為突出。具體表現如下:
(一)經濟來源匱乏,養老資金不足
在農村,老年人的經濟來源主要是來自于子女的供養和自身的勞動,其它收入如養老金、親友贈送、政府的救濟金等所占的比例非常小。據問卷調查統計:60—75歲老人,56%左右依靠自己的勞動養活自己,30%左右依靠子女的供養;75歲以上老人,80%以上由子女供養。然而,子女供養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子女家庭收入的多少,如果子女家庭收入較高,那么在一般情況下對老人的贍養費越多,老人的生活也更容易;如果子女的收入較低,不僅他們有心無力,老人也由于心疼兒女不愿意開口要錢,從而老人的生活將困苦不堪。因此,經濟來源匱乏對老年人的養老水平影響很大。
(二)生活照料程度低,精神生活貧乏
(1)老年人生活照料程度低
在農村,老人都希望自己老后能有自己的子女來照顧,然而,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推廣和撫養子女成本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家庭只生一個孩子,家庭規模呈現出縮小趨勢,家庭養老功能不斷弱化。與此同時,社會因素造成的代際間矛盾的日趨突出,越來越多的子女傾向于與老人分居,家庭條件好一些的子女,寧愿把父母送到敬老院或花錢請人來代為照料老人。調查數據顯示:60—75歲的老人中大約有70%的老人與子女分開獨居,自己照料自己;80歲以上的老人中大約有20%靠自己照料生活;還有10%的老人由子女花錢寄住別家或雇他人來照顧。在筆者走訪過程中發現,在農村只要是還能“動”的老人,大多數都是自己照顧自己的生活。老年人幾十年來勤勤懇懇、含辛茹苦地為養幼贍老流淌了一生的血汗,他們理應得到社會的豐厚回報和子女的無私贍養,然而,老年人到老時生活照料卻反而成了問題,這不得不引起我們深深的反思。
(2)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貧乏
農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是非常單調的,甚至很大一部分老年人幾乎沒有精神生活,他們更多時候面臨的是孤寂。筆者在調查中了解到:大部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主要是在家里看電視、出去散步,或到鄰居家聊天等,除此之外就是養幾頭家禽,平時出去割割草,放放牲口,如果是回民老人,則把大多數時間用在上清真寺做禮拜。在所調查的老年人當中,只有8%的老人沒有孤獨感,而其他90%以上的老人有不同程度的孤獨感。(如下圖)
那么,造成農村老年人精神空虛的原因主要是什么呢?筆者認為主要有兩點:一是越來越多的農村青年人去城市打工,無暇給老人更多的精神慰藉,同時有一部分青年人道德觀念淡薄,對老人不管不問甚至視他們為包袱和累贅,不僅不孝敬老人,反而虐待、歧視老人;二是農村老年人文化層次較低,思想觀念比較保守,有些老年人不愿組織或參加集體活動,他們把這些活動認為是出丑、尷尬的事,這些原因導致他們生活中產生一種沉重的失落感、孤獨感,整日郁郁寡歡,精神狀態低落。
(三)醫療保障水平低
在調查中,當問及老年人對疾病的醫療情況時,經常會聽到他們說:“有啥不要有病,沒啥不要沒錢”,這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老年人對疾病的恐懼。之所以會造成農民看病難的問題,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醫療費用太高,農民負擔不起。農村老人看一次病少則要花掉數十元,多則上百元,而做一次手術一般要上千、上萬元,這些醫療費用大多是靠子女承擔,在經濟尚不寬裕的情況下,多數老人和子女都無力承擔醫療費用。二是農村醫療衛生條件差,技術力量薄弱。目前農村由私人興辦的醫療機構逐年呈增長趨勢,但這種私人診所存在技術力量薄弱、醫療設備簡陋陳舊等問題。三是農村醫療保障制度不健全,雖然寧夏自2003年開始實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但由于種種因素,新型合作醫療還需要時間去實踐。
二、解決寧夏農村老年人養老問題的對策
(一)增加經濟收入,解決老年人養老資金來源問題
增加經濟收入包括增加農民家庭收入和老年人養老資金來源收入。具體辦法如下:一是大力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民收入。通過調整農業結構,突出農副產品的加工轉化,走農副產品深加工之路;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加強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強與東部發達地區的合作和鼓勵勞務輸出等。實踐證明,加強農村經濟是解決農民增收的主要途徑。二是整合最低生活保障基金和“五保”養老經費,建立“救濟養老”基金。鑒于當前寧夏經濟整體發展水平較低,五保供養覆蓋面及保障水平有限,在農村全面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又有一定的困難,可以考慮從全面保障農村老年貧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入手,將寧夏地區的救災救濟資金、五保供養經費以及擬用于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設的資金全部明確統一為“救濟養老”資金,并把已有的福利設施都歸為這一層次所有。這樣既能解決全面實施最低生活保障范圍過大、財力不足等問題,又能解決農村貧困老年人口的養老保障需求,把有限的經濟與社會資源集中起來解決最需要解決的問題。
(二)豐富老年人精神生活,滿足老年人生活照料需求
精神生活和生活照料對于老年人來講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在老年人精神生活方面,筆者認為,各村委會應該根據自身情況建立農村老年協會,以此來監控和改善老年人的生活狀況,農村老年協會的作用有:興建適合老年的休閑場所,如老年健身中心、娛樂室等,開展各種老年人喜聞樂見的娛樂活動;制定一些具有激勵作用的政策和措施,如采取評選“文明家庭”、“好婆媳”等活動,對那些養老、敬老的模范家庭或個人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和精神鼓勵;簽訂養老協議,實踐證明簽訂養老協議對減少養老糾紛大有好處:有口頭協議的比無協議的發生糾紛率低;有書面協議的比只有口頭協議的家庭發生糾紛的比率更低。因此,如果在基層組織的監督下,再設立專門組織,負責督促子女與老年人簽訂書面養老協議,并定期檢查協議的履行情況,這將對保護老年人合法權益,保障老年人精神生活起到很好的監督保障作用。
在老年人生活照料方面,在加強宣傳家庭養老功能的同時,應加大農村社區建設。社區主要為老年人提供如料理家務、修理縫補、看病就醫等服務。對于一些無自理能力、飲食起居需要照顧的老年人,國家和集體應對其進行生活援助,開辦敬老院、托老所等機構,對這些老人實施集中供養、集中護理和照顧等生活援助,解決他們生活中出現的困難。
(三)大力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解決農村老年人的醫療保障問題
健康問題是影響老年人晚年生活的一個重要因素。寧夏應在農村大力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通過向農民講解、發放宣傳單、設立咨詢機構等方法,加大對農村合作醫療的宣傳,使農民能了解到參保的好處和流程;同時,政府應加大對相關機構的管理和監督,杜絕管理滯后和違法現象,使農民能真正從合作醫療中受益,從而激發他們參保的積極性。與此同時,應加大對農村醫療設施及醫護水平的建設投入,組織對農村醫護人員的定期培訓,使他們的醫護水平和道德觀念不斷提高,力爭給農民一個安心、舒適的看病環境。
(四)大力發展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加大“社會養老”力度
積極完善和創新寧夏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是實現農民養老的長久之計。當前,建立寧夏農村養老保險體系最大的障礙是受經濟條件的制約,而且農村人口的結構比較復雜,因此要制定和出臺適合農村人口特點的政策和制度,就要結合各地實際情況,分區域、分類別、分步驟開展。繳費時可實行靈活的繳費方式,允許農民有錢時多繳,無錢時少繳,年終統一結算。根據農民繳納養老保險費的多少,國家、集體還可按一定比例給予補助,以調動農民參加社會養老保險的積極性。同時,拓展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籌資渠道,為寧夏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提供充足的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