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強 柴瑋鋼 王少梅
摘要:研究和討論現代大學生亞文化,是因為作為青年這個群體中最優秀的那一部分,他們所追求的和崇尚的將是一個國家、一個社會未來和發展的去向。所以,應挖掘其積極的向上的部分,在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過程中發揮出大學生亞文化的積極作用,找出其內在的本質的東西,在大學生的教育和培養過程中進行教育創新,并最終實現培養具有高素質、高能力的優秀大學畢業生的目標,是教育理論界所必須關注和研究的重要問題。
關鍵詞:大學生教育;亞文化;主文華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14-0224-02
長期以來,亞文化一直被視為另類和消極的文化現象,處于主文化的排斥狀態,也與其構成對抗性。隨著文明的進程和科技的發展,尤其是在民主運動和現代思潮的推動下,文化逐漸擺脫政治、經濟的束縛,擁有了高度的自律性,其內部本身也進一步分化瓦解,各子系統為爭取合法性和話語權,尖銳地對立沖突,使過去被忽略和否定的亞文化引起了理論界的關注,為重新審視青年亞文化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在新的歷史時期,大學生作為青年中的特殊階段的特殊群體,其亞文化現象并不簡單的是一種與主文化相偏離和對抗的文化,它的存在特別是其中蘊含的可引導和開發的教育資源是值得學界關注的。
一、大學生亞文化的本質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學界沒有繼續針對亞文化進行集體性的專題研究,而只是把它作為中介文本和重要材料,在不同的理論框架下被不同地闡釋。而對于大學生亞文化的研究也只是在一些相對的領域中的嘗試,甚至一些對亞文化不甚了解的人還會經常犯一些窺一斑而知全豹的錯誤;只要一提起大學生亞文化就武斷地將其視為模仿流行明星同性戀、搖滾樂、吸毒等等有違于人間正道的東西。誠然,由于社會和歷史向前高速的發展,亞文化所涉及的領域和內容也是越來越廣闊,但大家絕對不能把一切消極的、頹廢的東西都歸結于亞文化,那是不確切的,也是不客觀、不科學的。
因此,今天我們來研究和討論現代大學生亞文化,就是要將其中的積極的向上的部分挖掘出來,在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過程中發揮出大學生亞文化的積極作用,通過研究,找出其內在的本質的東西,在大學生的教育和培養過程中進行教育創新,并最終實現培養具有高素質、高能力的優秀大學畢業生的目標。
對大學生亞文化的研究過程中,我們發現,其本質特征無論是從外在角度來看,還是從內部條件來看,體現的尤為明顯的就是創造性。它的產生是該群體每個成員的價值體系與他們所處的社會環境之間發生矛盾運動的結果,是主體面對現實生活的多種選擇。它大到個人人生道路的選擇,小到當遇到不期而遇的客人時的言談舉止,而對于大學生亞文化而言,學生中的小群體文化就是次亞文化。大學生亞文化團體的特征是大學生心理和生理等方面的綜合表現。由于大學生群體思維活躍、性格開朗、不拘泥于傳統模式,大學生亞文化的自我創新和知識創新的意識更加強烈。雖然高等教育理念不斷更新,但由于教育發展的滯后性,最新的社會思潮卻又最先在大學生的價值體系中體現出來,會與高校現存的文化環境不同程度地產生矛盾。這在現實大學生活中屢見不鮮,如根據不同的興趣、愛好形成了諸如商業文化和運動文化,這完全是出于學生自己的需要和創造,體現了他們求新、求異的特點。同時,大學生亞文化的創造性是大學生個性與智慧的集中體現。
二、亞文化在大學生培養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一)重視亞文化是培養大學生創造能力的重要外在因素
所謂創造力乃是主體的潛在創造力被激發而從事創造的情境動機,并因此而成為前創造力,產生以創造產品的形式為標志的現實的創造力。著名創造力理論家吉爾福特認為,每個人先天都具有創造力的潛能,只是程度有差異。這種潛能需要某種情境的激發,這樣的情境包括成功的欲望、改變現實的需要、對專業知識的熱衷和與人攀比等方面。當前,我國的高等教育鼓勵學生發展自己的個性,強調在教育過程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主動地去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這些改革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但與此同時,大學生潛能的激發還需要其極強的自我管理、自我制約能力,以便使自己的精力能夠專注于某一研究工作。創造理論同樣認為知識儲備是發展大學生創造能力的基礎,沒有知識基礎,不可能具備一定的創造能力。創造能力作為一個人能力的最高體現,它更加需要大學生具有堅實的知識基礎。我們知道,即使“格式塔”理論中的頓悟現象也不是學習者憑空創造的,它是在對所要解決的問題進行整體深刻認識的基礎上迸發出的創造火花,同樣需要知識的大量儲備。大學生亞文化是從有相同興趣與愛好的大學生自發形成過程中產生的。雖然全國都在推進人文素質教育,但結果多是為學生又增開了一些課程,在一定程度上更增加了學生學習的負擔。這樣,屬于大學生自己的精神空間——亞文化群體,就真正成為他們釋放自己精神壓力,發展自我的世界。他們可以把自己的興趣專注于某一項工作,即使對提高學習成績是無益的,但在無形中也培養了自己的能力,關鍵是內在的潛力能真正得到激發。詹姆士說過:“我們從清晨起床到晚上睡覺,百分之九十九的動作純粹是下意識的、習慣性的。”這段話深刻地表明,每一個人都具有非常大的創造空間。在這方面最成功的例子莫過于法國的布爾巴幾學派。19世紀中葉,一批剛剛畢業的大學生為了振興法國的數學,決定重新編排“數學分析”課程的內容體系,并定期舉行學術研討活動,倡導學術自由,每次都是大家共同對一個人編寫的內容進行深入研討,反復地進行修改。更難能可貴的是,所有這一切都是在暗中進行的,直到新的“數學分析”版本引起大家的重視,看到該團體的成員頻繁地在著名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這個學術團體才在很長時間內成為人們猜測的謎。因為他們發表文章的署名是“布爾巴幾”,所以后來便稱之為布爾巴幾學派。正是這個亞文化團體振興了法國的數學。由此,亞文化的巨大作用可見一斑。
(二)重視亞文化是引導和形成大學生創造能力的重要內部因素
在創造力培養問題上,我們不否定先天因素對一個人的影響,但后天環境的影響是決定一個人創造力高低的關鍵因素。大學生亞文化之所以存在,前提就是在亞文化團體中,成員的觀點都能得到尊重和重視,每一個人在這樣的團體之中都能找到自信。盡管這樣的團體可能根本就沒有什么共同的風格,只是簡單的興趣與愛好或出身條件把他們聯系在一起。著名的學習理論家赫爾認為,習慣的形成是學習者自身的驅動力不斷得到還原的結果。他強調學習思考的自我驅動力應得到不斷強化。大學生在亞文化團體中的言行,不論重要與否都能得到重視,這就能不斷增強他們的自信心,自我驅動力就能得到不斷加強。
人表現出創造能力的最根本的心理因素就是他要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有足夠的自信心。如果行為主體對自己的行為結果沒有強烈的自信心,則這種行為是盲目的、被動的。對大學生而言,他們的學習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工作。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學習即創造。大學生能夠真正進行創造性工作的前提是相信自己能夠創造。特別是在當今知識爆炸的年代,社會要求大學畢業生能夠把復雜的事情做好,把簡單的事做得更有創造性。就我國當前的教育體制而言,大學生不可能完全從現行的教學模式中找到自信,在課堂教學中也不能真正與教師平等交流。有人說,我們的高等教育贏在起點,輸在終點,意指大學生在剛剛人學時都具備了比較好的知識基礎,但4年后大學畢業時,他們卻普遍存在知識不少而能力不足的問題。我們認為,關鍵問題是學校沒有真正教會學生如何進行學習,沒有培養出學生的堅定的自信心,一切創造性行為的發生都基于對問題的解決的多樣化選擇。大學生如果對自身有極強的自信心,為了達到預期的目標,就會盡可能地嘗試更多的辦法。其實嘗試本身就具有很強的創造性。綜上所述,大學生亞文化瓦解了一切社會界限,拆除了既定的文化壁壘,而導致了社會文化“零點結構”的生成。在這個世界上尋求自我認同和進行自我建構,則需要一種和諧的秩序。將大學生亞文化中蘊涵的創造力從其反常形態下拯救出來,克服其越軌和無序的消極后果,就勢必要解決一個悖論:既要保留它的創造性維度,又要賦予它秩序維度。這不僅是社會文化學所必須正視的問題,同時也是國家、社會、和理論界需要研究、關注、關心的后現代文化政治的社會控制工程的重要構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