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春玲
摘要: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fā)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對網絡傳播條件下的中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給予了高度關注。因此,用正確、積極、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領網絡陣地,加強對中學生的網絡道德教育,已成為中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重要而又緊迫的任務。在網絡飛速發(fā)展的時代,中學思想道德教育必須緊隨形勢變化的需要適時調整,必須采取積極措施,讓網絡在中學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發(fā)揮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中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網絡時代
中圖分類號:G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14-0270-02
一、網絡時代中學思想道德教育的變化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高度信息化的時代,網絡信息技術已深入到社會的各個領域,網絡文化也充斥著社會的各個角落。2000 年6 月28日,江澤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互聯(lián)網已經成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個新的重要陣地。”2004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fā)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對網絡傳播條件下的中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給予了高度關注。因此,用正確、積極、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領網絡陣地,加強對中學生的網絡道德教育,已成為中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重要而又緊迫的任務。
網絡強大的優(yōu)越性和便捷性強烈地吸引著廣大中學生。我國自1995年開通互聯(lián)網,至今發(fā)展的速度十分驚人,按照中國互聯(lián)網信息中心最新的統(tǒng)計,截至2005年12月底,我國18歲以下上網人數已達1 800余萬人,占網民總數的16. 6%。網絡就好比一把雙刃劍,一方面,網絡為中學生的成長開辟了廣闊的空間,成為中學生學習、生活和社會交往的重要工具,豐富了學生課余生活,拓寬了學生知識領域,也拓展了中學生德育的文化視野;另一方面,也導致一些缺乏自我保護意識的中學生沉迷于網絡,難以自拔,使中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和思想道德受到廣泛傳輸的不良網絡信息、尚未形成有效監(jiān)管體系的網絡交流空間、缺乏道德自律的網絡行為等現(xiàn)象的嚴重威脅,給中學生帶來極大的傷害。互聯(lián)網在許多方面發(fā)揮的作用正對當代中學生的思想道德、行為方式產生巨大的沖擊,使中學生思想道德教育面臨著嚴峻挑戰(zhàn)。在新的歷史時期,深入了解和把握中學生接觸和利用網絡的狀況,探索網絡環(huán)境下中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徑,加強網絡環(huán)境下中學生思想道德教育,促使中學生健康成長,已成為我國在社會轉型期亟待解決的教育課題。
二、中學思想道德教育的新方法
根據調查,網絡時代中學生思想道德發(fā)展呈現(xiàn)出新的趨勢:參與意識增強,但存在盲從現(xiàn)象;獨立意識增強,但道德自律意識須亟待提高;道德認識過于感性化,而道德體驗不足; 開放意識增強,但缺乏選擇和辨別能力。面對這種變化和發(fā)展趨勢,網絡時代中學德育應著眼于創(chuàng)新,必須探索在新的形勢下中學德育的新方法。
第一,中學德育教師要以積極的心態(tài)認識網絡在新時期德育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
首先,網絡是信息的現(xiàn)代載體,對人類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人們的思想行為產生著重要的影響。網絡上豐富的共享信息和多種多樣的信息形式,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可資利用的巨大信息資源。利用這些信息資源,教師不僅可以提高自身素質、及時更新教育內容,還可以選擇與人們工作、學習、生活相關的信息,為學生提供服務,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服務功能。其次,網絡的開放性、交互性、及時性等特點,有助于迅速、準確地了解人們的思想情緒和他們關心的熱點問題,增進相互溝通,增強工作的針對性。
第二,在中學生思想道德教育中,要注重科學的、人性化的教育手段和方法。
網絡參與的平等性和非強制性,有助于人的主體性的發(fā)揮,對于網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學生能夠自主地根據自己的需要主動點擊、瀏覽、下載。在這個過程中,淡化了教師和學生的身份界限,克服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經常出現(xiàn)的逆反心理,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為思想政治教育和人們的自我教育提供了有效平臺。在網絡時代,開展中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必須改變過去填鴨式教育方法,巧用網絡平臺和網絡交流手段,變強制灌輸教育為平等對話教育。教師必須充分學習網絡知識,提高網絡技能,不能在網絡利用上落后于學生。對于網絡上的熱點話題,教師應保持高度的關注,隨時了解最新情況,在授課過程中,適時地將自己對這些熱點話題的認識講授給學生,這樣既能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也能在一些關系到學生人生觀、世界觀的問題上,給予中學生一些積極的引導。這樣做的效果,一方面提升了思想道德教育課的質量,改變了過去脫離實際的德育教育模式;另一方面也能培養(yǎng)德育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成為學生愿意與之溝通交流的良師益友。
第三,重視網絡道德教育,規(guī)范中學生網上行為,引導中學生文明上網。
教師應加強對中學生網絡道德教育,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網絡道德和行為習慣,樹立責任意識和積極健康的網絡道德觀,引導學生明辨善惡美丑。教師可以選取一些關注高的網絡事件,作為反面典型,對這些事件的前因后果進行深入剖析,通過生動形象的教育和引導,增強學生對真善美和假惡丑的辨別能力,指導他們學會選擇,認識良莠,養(yǎng)成網絡道德自律,文明健康上網,要善于網上學習,自覺抵制不文明的行為,不要瀏覽不良信息;不在網上為所欲為,不進入他人的網站搞惡作劇,不在網上散布不健康的言論。
總之,網絡時代中學德育方法實現(xiàn)創(chuàng)新,要正確處理網絡與其他德育資源的辯證關系,構建網上、網下和諧互動, 相互補充,相互呼應的體制和機制;必須加強德育網絡建設和網絡管理,切準學生的思想脈搏,實現(xiàn)德育從向學生灌輸正面信息向全面引導學生選擇正確信息和灌輸正面信息并存的方式轉變。德育工作者應盡快適應網絡時代的新環(huán)境、新特點、新要求, 積極主動地進行角色轉換,用全新的手段提高德育工作的適時性、針對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