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劃界、島礁歸屬、資源開發、漁業摩擦……幾個月來,這些事情頻頻在南海發生,一次次地將這個世界上涉及國家最多、糾葛最復雜的海洋推入人們的視線。作為擁有主權海域最多的國家,中國理應拿出更為具體的戰略規劃,有效地維護自己的海洋權益,并通過推動共同開發來解決爭議。
中國在南海的政策一直秉承“主權在我,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原則。不過,由于南海隱藏著巨大經濟利益,中國希望南海爭議留待未來解決的期待,與各個相關國家爭奪資源時不我待的意愿,形成了尖銳矛盾,甚至演變成了現實中的摩擦。
當前,中國在南海問題上缺乏長遠、全面的規劃。周邊國家在南海海域鉆井數早已超過1000個,但中國在南海至今仍沒有一口油氣井;中國國界斷續線以內近200萬平方公里的漁場,大約有3/4深水海域尚未有中國漁船;南沙群島共有230多個島嶼,條件比較好的都不在中國大陸的實際控制之中。
在南海漁業、環保、油氣開采以及如何應對突發事件和更有效保護我國海島權益等方面,中國的有關部門力量不僅不夠,也沒有更細致的規劃,往往處于疲于應對的狀態。
南海戰略的滯后不僅使中國損失了巨大經濟利益,更造成眾多國家哄搶南海資源的局面。在許多相關國家看來,中國的“擱置爭議,共同開發”原則是“中國暗示不率先開發南海”,甚至是“放棄開發”。
在重大海洋利益問題上,中國不會“吃獨食”,但也絕不能允許相關國家肆意蠶食中國的經濟利益。通過一個細化而明確的戰略,中國將有效地對在這一海域的主權范圍做出宣示,讓人家知道我們的線劃在哪里,越線將承受怎樣的后果。
同時,這樣的戰略也將清晰地表明,中國有能力通過政治手段推動南海的共同開發。共同開發是對中國經濟利益的最好維護,也是與地區各國共同、平等地分享中國崛起紅利、協調爭端的最好方式,它同樣也是解決這一地區相關國家之間摩擦和沖突的必由之路。
南海局勢的發展,呼喚中國盡早出臺共同開發的大戰略。這一戰略是透明的、公開的,更是具體的。它應當首先從解決一些局部的問題做起,由談判達成一致,讓各方享受到共贏的好處,進而逐步擴大開發范圍,打消相關國家對中國崛起的戰略誤判,迫使某些國家放棄試圖借南海問題遏制中國的圖謀。
最終,通過這樣的共同開發,將有可能在南海地區建立一個處理和解決摩擦與沖突的機制,推動整個地區走向更深入的合作,并為亞洲未來的融和打下基礎。制定一個明確的南海戰略,也是中國作為這一地區的大國應當做出的貢獻。▲
環球時報2009-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