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張貴余
最近幾年,全世界興起一股給食品添加營養物質的熱潮。據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絡版日前報道,消費者對這種強化食品越來越喜歡。比如在意大利面食中加入鈣,在蘇打中加入每日所需的維生素,日本的一些食品中還加入有利于皮膚健康的膠原質,加拿大更有一種加入綠茶的姜汁無酒精飲料,聲稱降低患心臟病風險。這樣的所謂功能性食品到底對人的健康有多少益處?
事實上,強化食品并不是新鮮事物,早在1924年,美國就在食鹽中加入碘防治甲狀腺腫脹癥,當時美國這種病的發病率高達47%,結果這樣的食鹽治療效果很好。1943年,美國強制在面包和谷類中加入煙堿酸、維生素B1、核黃素和鐵后,大腦及皮膚退化病得到根除。
在食品中加入多種維生素和從天然食品中攝入維生素的道理是一樣的,而且效果可能更好。但強化食品并不總是像標簽上說的那么誘人。加工過程會破壞食物本身的營養,加工程序越多,破壞就越嚴重,反而不如吃未添加營養素的食品。比如加入蛋白質的意大利面食中所含的蛋白質數量跟一份肉相當,但吃肉卻是更健康的選擇,因為意大利面食是用谷物加工的,而且所含簡單碳水化合物很高。再比如酸奶中含有對人體有益的益生菌,消費者會認為在酸奶中加入更多益生菌會對身體更有好處,但是如果人為添加,在加工過程中會破壞原有的益生菌。有些天然食品中所含的營養素比人為添加的更好更多,而且并不是營養素攝入越多就對健康越有利。所以,要想獲得均衡營養,應該從食物中獲得多種維生素,而不是依賴強化食品。▲
環球時報2009-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