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哈薩克斯坦、泰國、蒙古、印度、日本特派特約記者 陳志新 任建民 霍文 任彥 岳光
地區經濟輻射力是衡量一個國家影響力的重要指標,但是對中國而言,在這方面卻擴展得尤為艱辛。因為很少有國家像中國這樣,周邊環繞著俄羅斯、日本、印度三個或實力雄厚或潛力巨大的“大國”。和它們相比,中國的地區經濟輻射力究竟如何?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經濟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江涌在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說:“中國在周邊地區的經濟影響力總體說是在不斷增強,但其特點在不同的地區和不同的領域有所不同。”
對華貿易對周邊大國至關重要
俄聯邦海關署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四個月,中國已經超過德國和荷蘭,成為俄羅斯最大的貿易伙伴。此外,中國還是印度、日本、韓國、蒙古、越南和朝鮮的第一大貿易伙伴。可以說,中國已經成為周邊幾個大國最大、最重要的貿易伙伴,對其經濟影響力顯而易見。而反過來,除了日本保持中國第三大貿易伙伴、最大投資國外,俄羅斯和印度只是中國的第九和第十大貿易伙伴。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曹紅輝在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表示,中國對韓國、日本和東南亞的影響較大,因為中國是這些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逆差國,這些國家對華存在一定的出口依賴;而對俄羅斯、中亞,中國主要是進口資源產品、出口消費品;對印度的貿易雖然增長較快,但總體規模還很有限。日本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其影響是不可忽視的。這些國家在不同地區的地緣政治影響是不同的。
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趙錫軍教授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客觀地說,美國與歐盟對中國及其周邊地區的經濟影響力超過了所有該地區的主要大國。中國及其周邊國家,無論大小,與美國、歐盟的貿易都很大。從數據上看,在日本、中國、東盟的前三大貿易伙伴中,都有美國和歐盟的身影。而對印度和南亞各國來說,美國和歐盟也是重要的進出口市場。專家認為,單就經濟影響力來講,中俄日印等地區大國還很難與美國相抗衡。
在中亞,中俄是強勁對手
在東亞地區,中國的經濟影響力還是很突出,日本、韓國、朝鮮和蒙古的最大貿易伙伴都是中國。到2008年,中國已連續第十年成為蒙古最大的貿易伙伴。但在中亞地區,中俄兩國經濟輻射力彼此交織,互有高低和消長。就中亞第一大國哈薩克斯坦來說,俄羅斯一直是它最大貿易伙伴,而中國是哈第三大貿易伙伴。盡管在貿易額上中國略遜一籌,但在哈社會生活中,中國日用消費品絕對是“主流”。中國產的服裝、鞋帽、電器等商品基本占領了哈大型商品批發市場及平價超市。
盡管俄羅斯在中亞地區有著傳統影響力,但是近來,中國對這一地區的經濟輻射力不斷上升,與中亞各國相繼簽訂了多個能源合作協議。中國對塔吉克斯坦電力部門的投資,以及與土庫曼斯坦達成的貸款換天然氣協議,都曾招來俄羅斯的警惕和非議,《俄羅斯商業咨詢日報》甚至稱“中國在用美元換取歸順”。江涌告訴記者,在中亞地區,俄羅斯在能源開發方面有優勢,強于中國。但是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中國的資金流動性比俄羅斯充足。“這次上合組織峰會,中國出了100億美元的援助,俄羅斯卻拿不出來。在大家都需要流動性的時候,中國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
印度經濟影響力集中在南亞
印度的經濟影響力主要集中在南亞地區。由于在歷史文化上的血緣關系以及印度經濟實力的絕對優勢,南亞各國在經濟上深受印度影響。《環球時報》記者遍訪南亞七國,發現除巴基斯坦外,其他幾國在經濟上大都嚴重依附印度。無論是在北部的不丹、尼泊爾,還是在東部的孟加拉國,還是在南部的斯里蘭卡、馬爾代夫,印度塔塔集團生產的汽車隨處可見。在這些國家生活,總有一種在印度生活的錯覺,因為來自印度的商品和服務無處不在。新德里一位南亞問題專家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其他幾個南亞國家國土較小,經濟結構單一,印度宛如這些鄰國的大后方,不僅向這些國家源源不斷地輸送商品和服務,還輸送經濟發展理念。
對印度自身來說,卻能時時感受到來自中國的經濟影響力。去年,中國超越美國成為印度第一大貿易伙伴國。但中國對印度經濟的影響力不僅僅表現在雙邊貿易額的突飛猛進上,更表現在對印度經濟的一種引領作用上。印度經濟政策制定者大多以中國為趕超目標,目前日益加快加深的經濟改革無一不是以中國為藍本。此外,日俄對印影響力也不容小覷,分別是印度的第三、第四大貿易伙伴國。
日本把東南亞當作“后院”
“日本一向把東南亞當成自己的后院來經營。”江涌如此形容日本在東南亞的影響力。從東盟秘書處提供的數據看,日本是東盟最大的貿易伙伴,也是東盟國家最大的援助國。在東南亞,日本援建的醫院、學校、橋梁、路道隨處可見。日本的經濟影響力還體現在無所不在的投資與商品。日本汽車、家電工廠遍布東南亞各國;日本的電器占據商場最好的位置。可以說,日系經濟在東盟已經形成相對獨立的體系。
近幾年,中國在東南亞的發展很快,這也是國際分工和市場力量發展的自然結果。東盟與中國有天然的經濟聯系,這一地區活躍著大量的華商,而且中國已與東盟簽訂了自由貿易區協議。目前,中國是東盟的第四大貿易伙伴,對柬埔寨、越南、老撾、緬甸等國影響較大。比如,中國是柬埔寨最大的外援國,中國價格低廉的商品擺滿了越南和老撾農村的市場。但在相對發達的國家,中國商品的影響力有限。中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協定的結果,是在曼谷的超市里開始出現中國蔬菜的專柜,但電器或其他附加值高的商品還少有中國制造。中國在這些國家的投資規模也很有限,也少有成功的龍頭企業。
盡管比不上日本,但是相對于印度,中國的影響力還是大得多。印度目前是東盟第七大貿易伙伴,雙邊貿易額不足3%。印度1991年制定了“東進”戰略,試圖恢復在東南亞的影響力,但卻顯得力不從心。印度與東盟自由貿易協定的磋商從2001年就開始了,但直到現在也沒簽。
力量對比在不斷此消彼長
專家認為,盡管在某些領域中國還趕不上地區大國和國際經濟強國,但是隨著一個國家國力的提升,以及對該地區戰略的變化,經濟影響力會有改變。“這種力量的不均衡是動態的。”加拿大《溫哥華太陽報》分析說,俄羅斯、中國和印度在擴大亞洲的影響力上進行競爭,但這三國經濟特點不一樣。俄羅斯依靠能源輸出,中國依靠制造業,印度則是國際服務業比較發達,三國各有所長。
美國智庫“外交政策聚焦”的文章則分析說,最近幾年中國不斷向東南亞滲透,主要通過經濟合作和互惠互利。中國深知自己的崛起會給鄰國和國際社會帶來不安,也知道俄羅斯、印度和其他國家試圖牽制中國。在東南亞的行動就是針對這種潛在牽制的“回應”。如果中國能夠讓東南亞國家相信其經濟增長對他們也有好處,而且能增加相互依賴的話,那么中國“潛在的挑戰者”所付出的代價就會顯著增加。而另一方面,十多年來,東南亞國家對中國的地區行為是歡迎的,許多東南亞國家領導人認為,如果中國變弱或者分裂,這一地區就會遭受痛苦,所以中國的崛起對他們來說是一個好消息。
但也有觀點認為,盡管中國經濟發展迅速,日本仍在這一地區的經濟中占統治地位。中國崛起給了日本出其不意的一擊,面對中國的進攻,日本冒險也會保住其地區領袖地位,甚至想通過東亞峰會,借助印度的力量牽制中國日益增長的影響力。▲
環球時報2009-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