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正坤
古詩詞是我國古典文學的精華,訓練學生的朗讀與背誦是語文課堂教學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教師應指導學生在反復誦讀中,體會詩的思想內容,品位詩歌語言的凝煉美和音樂美。這種訓練不總是刻板地進行,應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以啟發(fā)學生的興趣,增強學生朗讀和背誦的自覺性。在以往的教學中,筆者總結出以下幾點認識。
一、教師講詩應采取點撥方式
一首短詩,可講的不過一、兩處,面面俱到地講,反而會淹沒重點,使學生感覺不知所云。把可講之處講清楚了,有了實實在在的收獲,學生讀詩的興趣才濃,根據學生學習古代詩歌的情況,點撥式的講法大致包括以下幾點。
(1)著重講一兩個可以提挈全詩的詞、語、句。例如《泊秦淮》可以著重講“猶”字,“猶”字意味極其深長,形象地表現(xiàn)了晚唐統(tǒng)治者重蹈覆轍,正沿著亡國之路走下去的情形,把歷史的教訓、現(xiàn)實的情況和注定滅亡的命運聯(lián)系起來,以辛辣的嘲諷,表現(xiàn)出世人對國家命運的關切和憂慮;又如《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可以著重講“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這兩句詩以“沉舟”“病樹”作為反襯,描繪出千帆競發(fā)、萬木爭春的富于生機的景象,表現(xiàn)了詩人對仕宦升沉、世事變遷的豁達襟懷。因為這首詩有相當高的思想、藝術境界和深刻的哲理,而成為歷來傳誦的名句。現(xiàn)在人們賦予它新的含義,常用它來說明新事物必將取代舊事物。
(2)著重講詩人的思想感情。例如《黃鶴樓》前四句,從傳說入筆:生發(fā)聯(lián)想,給人以歲月悠悠、世事茫茫之感。這四句與后四句虛實相映,構成情景交融的意境,表達了詩人的思鄉(xiāng)之愁,這樣將前四句和后四句聯(lián)系起來,才能深入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3)也可講詩的句法特點。例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頷聯(lián)“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是“流水對”,跟一般的對仗不一樣,出句和對句須合解,“意”就是同是宦游人的離愁別緒。
二、背誦指導要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渲染氣氛等手段來激趣,促使學生樂背、愛背,并且記得牢、記得久
完全使用枯燥的機械識記來背誦,對學生來講無疑是件苦差事。如果教師在背誦指導中能通過音樂渲染、圖畫再現(xiàn)等手段來強化學生感知,激起學生的思維興奮,那么,留在學生腦中的語言形象將是深刻而長久的。如教《相見歡》,這首詞是李煜降宋之后所作,借以表達他的亡國哀思。背誦時,教師用錄音機放出哀婉沉郁的樂曲《相見時難別亦難》,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教師再指導朗讀背誦,效果更為顯著。
三、背誦指導要注重發(fā)展學生的智能
背誦指導要注重發(fā)展學生的智能。科學、合理的心理和認知規(guī)律的背誦指導應該是引導學生“口誦其音、心會其意、腦現(xiàn)其形”的過程,是調動各種感覺器官協(xié)調工作的過程。這樣的指導,不僅實際效率高,而且能發(fā)展學生的想象和再造想象能力,對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不無裨益。如《觀滄海》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一句,引導學生在背誦時聯(lián)想郁郁蔥蔥的樹林、茂盛的小草。這樣,教師就較好地把思維訓練落實到了背誦的指導中。
四、教給學生背誦的方法
(1)抓“文脈法”。“文脈”即全文和各層次的關鍵詞、語、句。抓“文脈”法,即抓住提挈全文和各層次的關鍵詞、語、句(或用自己的話來概括),作為記憶的“點”,由點連線、由線輔面地展開記誦,如《陋室銘》的前文句以類比的方式點題,中間八句是寫陋室的環(huán)境和生活情況,結尾四句用類比作結,可以用“陋室不陋”提挈全文。記誦《陋室銘》便可依據這一文脈。
(2)抄讀法。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抄一遍勝讀十遍”,抄讀法能使學生動手動腦,有利于學生理解和記憶。宋代蘇軾,讀《漢書》就抄過三遍;清初一位文學家,每讀一書要抄七遍,他把自己的書房稱為“七錄齋”。讀詩詞或短文應先看一句抄一句,再看幾句抄幾句,最后看一段抄一段,直到看一篇抄一篇,也就是先讀后抄,邊讀邊抄,抄完再讀。
(3)耳聽背誦法。就是由一個人或一部分人朗讀,大家傾耳靜聽,用這種方法訓練背誦印象很深,比單純反復誦讀效果會更好些。
五、背誦的方式
(1)教師或個別學生示范誦讀,讀后再說說為什么要這樣讀,有什么體會,目的是使全班學生受到感染。
(2)學生集體誦讀,可以是全班學生一起讀,也可以分小組進行誦讀,目的是熟悉詩的語言,了解內容大意。
(3)誦讀競賽。如《扁鵲見蔡桓公》一課,課文有“四見”蔡桓公,可每組抽簽一人背誦,每人背“一見”。先找出“四見”的句子起訖,再抽簽,簽上做好“四見”,每簽“一見”,由組長上臺抽簽,對于優(yōu)勝者適當給予獎勵,目的是激發(fā)學生背誦的愿望,培養(yǎng)強記的能力。
總之,在文言詩詞的教學中,應以誦讀為主、以講為輔,達到當堂成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