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偉
近年來,隨著我國聲樂教育事業的進步和發展,培養出了許多活躍在國內舞臺、深受中國觀眾喜愛的民族歌手。這眾多民族歌手的頻頻亮相,反映了民族聲樂教育的繁榮發展,但同時也引發了人們對民族聲樂演唱法的爭議,對民族聲樂教學的關注和探討。下面我就從民族聲樂教學的目的、教學手段以及教學方法等方面對此作進一步的闡述。
一、民族聲樂教學目的
任何社會實踐活動都有預期的目的,教育作為培養人的社會實踐活動,其目的指明了在一定社會中要把受教育者培養成什么樣的人的根本問題,是一切教育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而我們民族聲樂教育、教學的目的是什么呢?首先作為民族教育,其目的應該是通過對一定的民族文化的學習,了解本民族文化的基本狀況、發展軌跡以及演變方向,同時對其精華部分繼續研究、繼續發展,使其以一種更高級的文化形態得到傳承;其次具體到聲樂教育,它的目的當然是通過對民族聲樂理論的學習和研究,結合自己的歌唱實踐,繼承和發揚我國豐富多彩的聲樂演唱藝術,并不斷提高自己的演唱技巧以及相關的表現手法,以增強民族聲樂的表現力度。同時對民族聲樂理論作進一步的研究、補充和發展,爭取早日建立起科學化、系統化的民族聲樂理論體系,以發展我國傳統民族聲樂理論和聲樂實踐,推動聲樂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
聲樂教學是對聲樂教育目的的落實和實踐,它的首要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聲樂演唱技能或是演唱技巧,塑造出音色、音量、音域以及表現等都一流的“人聲樂器”,使這個樂器將不用再受人的身體機能的限制,依靠鍛煉好的聲樂演唱機能,以及在聲樂理論指導下通過實踐積累學到的聲樂演唱技巧,再加上其他的藝術表現手法,能唱出符合中國人審美情趣、欣賞習慣的歌聲,表達出中國人的情感體驗,反映出中華民族的個性氣質,并通過對所有這些因素的綜合掌握,最終培養出具有較高水準、較全面技能的民族聲樂演唱專門人才。同時通過對他們的演唱方法、演唱經驗的總結和研究,歸納出新的見解、觀點,以補充和發展我們的民族聲樂理論。
二、民族聲樂教學手段
任何實踐活動最后目的的實現都要依靠具體的行為規范或是行為準則,需要實現目的的實踐載體。所以我們在制造樂器的不同階段,根據這個樂器的特點及問題對癥下藥,用適用于它的手段來解決問題,同時根據其性能來演唱適合它的各種聲樂作品,使“人聲樂器”的制造與演唱實踐結合起來,二者共存共榮,互為前提,即我們可以通過對樂器的制造來達到輕松歌唱的目的,同時可以根據該樂器發出的實際音響來繼續改造、完善這個樂器的性能。
三、民族聲樂教學方法
聲樂教學是一種抽象活動,它與看不見的東西打交道,不能用明確的語言指向來具體說明,所以它更多的是運用一些心理感覺、聽覺感受和視覺記憶等各種感覺教學法來完成的。感覺是人類最初級、最直接的理解和認識事物的方法,它不僅是聲樂教師教授聲樂的最佳手段,而且也是學生學習聲樂的最好方法。所以在民族聲樂教學中最常用的就是各種啟發式感覺教學法、示范教學法以及視覺記憶教學法等。
在歌曲教學和表演教學中更是離不開視覺記憶的參與,當我們要演唱一首作品時,首先要分析、理解作品所要表達的主題,想要抒發的思想情感,這時我們的視覺記憶就要充分地調動起來了,它可以使作品描述的意境在歌者心中再現,幫助他加深理解,把握情緒。此外在表演教學中,我們常常要觀摩、學習、模仿別人的形體動作以及表現神態等,不斷補充和完善自己的表演,這也是通過視覺記憶來實現的。
我們通常所說的民族聲樂教學主要是指學院派的教學規則及教學體系,本文所探討的也正是這種教學體系中的一些具體手段及方法等。在這樣的民族聲樂教學情況下,因為大家都依照共性特征在訓練聲音,制造發聲樂器,如果再不能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確定把握這個共性特征的度或是分寸,過分強調共性,讓學生一面倒,那么難免會培養出目前社會上正議論著的“罐頭歌手”,真的造成學院派民族聲樂教學“一花獨放”“千人一腔”的局面,從而影響我國傳統民族聲樂藝術多姿多彩,演唱方式多元多樣的狀態,那將是很遺憾的事情。
參考文獻:
[1] 余篤剛著.聲樂語言藝術[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2.
[2] 薛良著.歌唱的藝術[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7.
[3] 金鐵霖.中國民族聲樂教學探索[M].北京:華樂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