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強
摘要:論文首先明確了公司治理與公司治理結構的概念,指出我國中小企業公司治理結構建設的重要性。然后從多個方面分析了加強我國中小企業公司治理結構建設的策略。
關鍵詞:中小企業;治理結構;管理;企業管理;經濟
引言
本質上看公司治理是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情況下,股東在對企業投資的時候,除了對公司的實際控制者提出的要創造股東價值以及使企業價值最大化等要求外,還需要建立起一系列對企業經營者進行激勵和約束的制度。隨著我國的大型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對不斷接觸并深入了解國外先進的企業管理知識,它們越來越深刻認識到:企業治理的合理與否對于企業而言是非常重要的,需要不斷對好的做法和經驗進行總結并加以推廣;對其中的壞的教訓進行分析并加以提煉的過程。對于競爭激烈的中小企業來說,更是需要建立起良好的公司治理結構,本文就這個問題展開細致的討論。
1. 公司治理結構之內涵
公司治理結構(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一詞起源于西方經濟學,最早由美國公司在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提出,又譯為公司治理結構、企業法人治理結構或公司治理機制。現代企業的特征之一是所有權與經營權高度分離,為了保障所有者利益實現最大化,所有者與經營者之間簽訂了相關契約,由此產生了委托——代理關系。公司治理結構就是處理公司股東、董事會、經理、債權人、員工等各相關利益主體之間權、責、利關系的一種制度安排,其實質是要解決因所有權和控制權分離而產生的代理問題。
一般來講它包含了兩層含義。(1)外部治理機制,即產品市場、資本市場、經理市場等市場機制對企業利益相關者的權力、利益的作用和影響;(2)內部治理機制,即企業內部通過組織程序所明確的所有者、董事會和經理人員等利益相關之間的權力、利益分配及制衡關系,即通常所講的公司治理結構。
有效的治理結構首先要保證經理人員有足夠的控制權自由經營管理企業,其次要做到經理與股東激勵相容,即能使經理人員從自身利益出發選擇對委托人最有利的行為。
2. 中小企業治理結構迫切需求
我國自1993年提出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以來,有一大批企業尤其是國有大型企業建立了比較規范的公司治理結構,形成了科學的決策機構,提高了市場競爭力。但是從我國中小企業來看,因為絕大部分中小企業都源自于家庭小作坊,屬于業主和親戚朋友投資設立,產權結構單一,大小事情一人說了算,所有者掌握著高度的經營決策權,委托——代理關系不明顯或基本上不存在。這就使得企業的經營更多地依賴業主的個人魅力而非管理能力。在進入WTO的沖擊下,隨著經濟業務的日趨復雜,并不是所有的業主都精于管理,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現實生活中有相當一部分企業由于管理混亂、用人不當而導致破產。可以說,中小企業不完善的用人機制給企業帶來了巨大的經營風險。 所以說在當前這種情勢下,中小企業的公司治理結構建設這個好方法,顯得更加迫切和重要。
3. 公司治理結構建立主要手段
3.1樹立良好的理念
制度的建設應該以理念的建設為先鋒,必須通過宣傳教育溝通等方式在企業內部樹立現代公司治理結構的概念。分權制衡原則是公司治理結構構建應堅持的基本原則,是任何國家公司治理結構的設計都必須堅持的。公司這樣的組織,擁有了個人無法企及的權勢和地位,于是就必須對公司進行必要的制約,以防止權力的濫用,危害個人利益及社會公共利益。
3.2改善股權結構
公司治理結構的有效運作需要適當的股權結構作為基礎。西方各國公司發展的實踐表明,公司的股權結構最好不要過于分散,應該有一定數量的能夠發揮作用的大股東以支持企業的技術創新,避免公司治理結構模式內部監督動力的不足的缺陷,但不能過于集中,以防止出現類似日本公司治理結構模式片面追求穩定,影響競爭效率。因此,與股權高度分散和股權高度集中的結構相比,有一定集中度,有相對控股股東,并且有其他大股東存在的股權結構對于促進企業技術創新,提高公司績效最為有利。
3.3加強內部治理建設
要想法設法改善董事會、監事會、股東大會內部治理結構的建設。例如對于一些上市的中小企業來說,應建立完善相關激勵機制,為經理層提供增強公司業績的動力。對于非上市的中小企業來說,也可以通過相應的辦法進行激勵。
3.4適當引入經理人兩權分離
在中小公司發展壯大的過程中都面臨著一個問題,那就是在企業的發展初期往往由于創業者的動力以及較為集中的決策權能夠為企業把握良好的機會,但隨著企業的發展,由于原有家族式企業管理層相對而言學歷水平較低,在面對更為激烈的競爭時,或在面臨更加復雜的決策時,往往不能有效機時的做出決策,因此需要在公司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引入專業的外部經理人,逐漸分離經營權與所有權,使得企業的治理結構逐漸完善。
3.5建立共同治理機制
共同治理就是在實現公司治理時,把債權人、供應商、客戶、員工等主要利益相關者納入范圍之內,使他們對公司決策、經營享有一定的發言權,共同推進公司發展。這種治理制度的最大特點在于將利益相關者納入公司治理結構框架,能夠更加有效地形成一種激勵監督機制,能夠對公司事務更加科學合理地進行決策。共同治理已成為國際公司治理改革的一種方向。
參考文獻:
[1]華錦陽,試論公司治理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J].自然辨證法通訊,2002(1):52-57.
[2]楊建君、李垣、薛琦,基于公司治理的企業家技術創新行為特征分析[J].中國軟科學,2002(12):124-128.
[3]徐金發、劉翌,企業治理結構與技術創新[J].科研管理,2002(4):2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