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魏達
摘 要:職務消費作為滋生腐敗的一個重要載體,如何加以有效防范,成為黨內外高度關注的問題,也是當前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內容。文章分析了不正當職務消費的含義、形成原因、危害及本質,提出了具體的防范對策。
Abstract:The duty expense achievement multiplies a corrupt important carrier, how to perform the effective guard, becomes inside and outside the party highly the matter of concern, is also the current combatting corruption work important content. The article analyzed the meaning which the improper duty expended, to form the reason, the harm and the essence, proposed the concrete guard countermeasure.
關鍵詞:不正當職務消費 反腐倡廉 黨的建設
Key words:The improper duty expense combats corruption party's construction
【中圖分類號】F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069(2009)-06-0009-02
一、不正當職務消費的含義
職務消費作為國家領導干部和公務員履行職責,完成工作任務而提供和報銷的費用,正如商品生產必須付出的成本一樣,作為一種生產成本來講,已經為多數人所理解和接受。職務消費的主體,按中紀委的報告來理解,應該是指各級黨政機關和直屬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
職務消費的種種弊端及由此衍生的嚴重后果,就是不正當職務消費的表現及由其產生的惡果。正是在職務消費的過程中,公共資源被私有化,屬于國家或集體的財產通過不同形式被用來滿足個體需要,從而產生了不正當職務消費現象。
由職務消費、職務消費的弊端而提出防范不正當職務的消費,基于這樣幾個理由:一是必須承認履行職務只能時的成本付出,正當的職務消費應受到尊重和保護,因為它符合社會生活規律;而是應高度重視防范不正確職務消費,因為這種履行職務過程中的額外消耗,加大了履行職務的成本,本質屬于腐敗,必須堅決制止;三是不正當職務消費的行為往往附著于正當的職務消費之中,以正當職務消費的形式出現,具有較強的迷惑性和欺騙性,更需要下大力氣進行鏟除。筆者明確提出“不正當職務消費”的概念,正是力圖將防范不正當職務消費納入當前反腐倡廉的系統工程中,黨內外同志一起,積極探索解決的方法。
二、不正當職務消費的形成原因
從職務消費本身特點來講,以下幾方面的因素導致了不正當職務消費現象的產生。
1、正當職務消費的范圍無法明確進行界定。職務消費從本體上屬于由公款支付的個人消費,由于職務消費本身一定的合理性,對于職務消費的范圍,職務部門和紀律監察部門都很難做出一個明確的界定,這就為公款消費群體擴大職務消費的外延提供了可能。
2、正當職務消費的額度沒有明確的限制。正當職務消費由于用途不同,因此消費時應有什么樣的限度,無法進行明確的規定,這就為公款消費群體超需要消費提供了機會。
3、正當職務消費過程不透明。職務消費的主體,既是職務消費規章制度的制定者,執行者,又是職務消費的直接受益者,因此他們在從事職務消費時,活動的余地很大,從而導致職務消費的過程不透明,為職務消費的暗箱操作提供了方便。
4、正當職務消費監督難。一些單位的領導干部,往往給監督揭露他們此類問題的干部穿小鞋,從而在實踐中造成了這樣一種難堪的局面:職務消費的管理者和監督者是受益者的下屬,因此對于不正當職務消費,既難以管理監督,也不愿甚至不敢管理監督。
另外,從職務消費的主體來講,其頭腦中歪曲的權力觀和利益觀,成為不正當職務消費形成的主觀原因。
1、扭曲的權力觀。有些領導干部認為,自己手中的權力是自己奮斗得來的,而是憑自己的意志支配,因此在履行智能的時候,想方設法為自己提供方便甚至化公為私,變相地把國家財產據為己有。
2、扭曲的利益觀。人民將自己手中的權力委托給領導掌握和使用,目的就是領導者為公共利益服務。但某些領導干部和國家工作人員領導卻認為 “有權不用,過期作廢”,在臺上,用手中的權力千方百計為自己謀取私利,這就從根本上違背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必然導致人民群眾的不滿意,影響黨群關系。。
外因和內因的結合,成為不正當職務消費存在的肥沃土壤,復雜的主客觀原因,也決定了要徹底遏制不正當職務消費行為,必然是一個長期的、需要各方面下大力氣解決的重大問題。
三 、不正當職務消費的危害及本質
各級領導干部或國家公務人員利用職務之便,為自己謀取不正當的利益,是各級領導干部或國家公務員利益觀扭曲的具體表現,從而導致公共權利私有化,因此,從本質上說,不正當職務消費行為危害極大,隱藏很深。不正當職務消費早現實生活中必然會帶來諸多危害,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履行正當職務職能的額外支出不斷增多。領導者在行使管理職務時往往涉及到通訊、吃、住、行等多個方面。如果某些領導干部在履行職能時慷國家之慨,必然導致履行正常職務職能的開支不斷增多。另外,某些領導者將本人甚至親屬的個人消費也以隱藏的姿態附加于正當的職務消費當中,造成了履行正當職務職能的額外支出不斷增多。
2、不正之風蔓延,黨性原則受到損害。一些立場不堅定的人在職務消費上大做文章,從中謀取私利。某些領導干部由于自身不正,往往也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無法嚴厲批評和制止,不正當職務消費在這樣一種畸形的環境中得以生存,不正之風因此得以存在和一定程度的蔓延,黨的優良傳統沒能得到更好的堅持,良好的黨風受到了嚴重損害。由于某些領導干部在職務消費上對自己要求不嚴,放任自流,有些人甚至心安理得的享受種種不正當職務消費,黨員意識淡漠,黨性原則受到了嚴重損害。
3、黨群關系受損。黨的唯一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通過分析不正當職務消費的特點和本質,我們不難發現它和我黨的宗旨相去萬里,格格不入。職務消費主體拿著國家的錢財滿足私欲,中飽私囊,將黨的宗旨拋在腦后,將群體利益置之不顧,必使黨群關系在實踐中受到嚴重損害,必將造成黨群關系在一定程度上更為緊張,勢必給改革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社會穩定大局帶來巨大的沖擊。
由此可見,不正當職務消費行為其實就是腐敗,必須下大力氣解決。
四、不正當職務消費行為的防范對策
反對腐敗是黨在當前和今后較長歷史階段的一項重大政治任務。對于防范本質上屬于腐敗現象的不正當職務消費,思想上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并制定出科學的防范對策,下大力氣加以克服。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加強教育,發展民生,健全法制,強化監督,創新體制。領導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必須以身作則,正確實行手中的權利始終做到清政廉潔,自覺地與各種腐敗現象做堅決斗爭。”這對于熱衷于不正當職務消費的各級干部來講,無疑是當頭棒喝。江澤民同志還指出:重點加強對領導干部特別是主要領導干部的監督,加強對人財務管理和使用的監督”,“實行多種形式的領導干部述職述廉制度”,“認真推行政務公開制度”,這為我們防范不正當職務消費指明了方向。
有效防范不正當職務消費,從源頭上解決不正當職務消費,既要解決思想認識、政治立場上的問題,還必須以法律和制度來約束。筆者認為,當前抓防范不正當職務消費,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深入開展科學發展觀的學習教育活動。用科學發展觀武裝廣大黨員頭腦,教育廣大黨員干部要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堅定社會主義信念,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在思想上樹立正確的職務消費觀。
2、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加強對權力運行的監督制約。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是加強對權利監督的前提和基礎。事實表明,只要切實堅持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法制,不斷拓寬監督渠道,綜合運用紀律檢查,法律監督,行政監察,審計監督,群眾監督,輿論監督等多種形式,就能逐步形成易于揭露和有效治理不正當職務消費的機制,將職務消費置于嚴格的監督之下,同時通過法律的約束,嚴懲不正當職務消費行為。截止目前,全國內地有關省份和城市已經制定了多部預防職務犯罪的地方性法規。這些法規對于有效防范不正當職務消費,必將起到積極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2月《中共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試行)》頒布實施了,這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部十分重要的黨內法規,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進入了規范化,制度化的新階段,這對于我們防范不正當職務消費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法律武器。
3、大力提倡艱苦奮斗精神。毛澤東同志曾說過,艱苦奮斗是“防腐劑”。要防范不正當職務消費,就要在全黨,全社會弘揚艱苦奮斗的精神,領導干部更要率先垂范。領導干部能否保持艱苦奮斗的精神,不僅表明其自身道德境界的高低,而且這個影響到黨群關系,社會風氣的好壞。領導干部只有發揚艱苦奮斗精神,才能和不正當職務消費徹底決裂,才能讓不正當職務消費現象徹底消減。
綜上所述,由于不正當職務消費是不正當權力觀和利益觀的產物,決定了防范不正當職務消費必將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任務。但是只要我們堅定信心,認真研究新形勢下不正當職務消費的特點和表現形式,制定正確的策略,采取切實可行的辦法,一定能徹底遏制住不正當職務消費.
參考文獻:
[1]趙麗.對我國職務消費現狀的思考.《環渤海經濟瞭望》,2008.03
[2]劉軍民.進一步規范職務消費的對策研究.《地方財政研究》,2008(9)
[3]十六大報告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賈康、馬曉玲.我國公職人員職務消費現狀分析及改革方向.中國總會計師, 2004(5)
[5]燕趙都市報[N],2004.02.18.
[6]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上冊).商務印書館,198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