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玉瑋 王文曉
摘 要:解決土地問題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主要組成部分,是中共領導的解放戰爭得以順利進行的必要保障。而西柏坡時期召開的全國土地會議是中共在民主革命進程中制定土地改革政策的一次重要會議。研究此次會議召開時國內具體而特殊的歷史狀況,不僅有助于全面認識其時中國共產黨在解決土地問題方面決策的有效性,而且對現今制定各種惠農政策、探索解決 “三農”問題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Abstract:The solution land question is the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key component, is essential safeguard which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leader's war of liberation can carry on smoothly. But the Xibaipo time convenes the national land conference is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formulates a land reform policy important meeting in the democratic revolution advancement. Studies when this conference convention domestic concrete and special historical condition, is not only helpful to th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meantime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the solution land question aspect decision-making validity, moreover formulates each kind of Hui nung policy, the exploration solution to the nowadays “three agriculture” the question certainly to have profits from the significance.
關鍵詞:西柏坡時期 全國土地會議 土地問題 中國共產黨
Key words:Xibaipo time nation land conference land question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作者簡介:梁玉瑋(1983— ),男,河北師范大學法政學院2007級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專業碩士研究生。王文曉 (1983— ),女,河北師范大學職業技術學院2008級職業技術教育學專業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A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069(2009)-06-0030-02
一、革命的主要矛盾發生轉變,解決農民土地問題已迫在眉睫
抗日戰爭時期,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中國革命的主要矛盾,國內的階級矛盾則降到次要地位。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期,“中國土地屬于日木人還是屬于中國人,這是首先待解決的問題”。[2](p260)為了聯合一切抗日力量,形成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共中央于1937年8月15日在洛川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決定以“減租減息”作為抗日戰爭時期解決農民問題的基本政策,并寫進了《抗日救國十大綱領》。減租減息政策的貫徹實施,對鞏固發展抗日根據地并最終贏得抗日戰爭的勝利起到了巨大作用。
抗日戰爭勝利后,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反動派違背歷史發展的趨勢,單方面撕毀停戰協定并發動了全面內戰。中國革命的主要矛盾由中日的民族矛盾轉變為中共代表的無產階級及廣大民眾和大地主大資產階級之間的階級矛盾。面對國民黨反動派對解放區的瘋狂進攻,諳熟中國國情的中國共產黨進行了冷靜思考并作出了有效對策。1947年2月1日,毛澤東在為中共中央起草《迎接中國革命的新高潮》一文中強調在當時情況下要特別注意軍事、土地和生產等三方面的問題。這三個方面是相互聯系、內在統一的,解決解放區的土地問題是中國共產黨在當時的迫切任務,是一切工作的基本環節。封建土地制度是國民黨反動派統治的“根”,要徹底解決土地問題,就必須將蔣介石的“根”拔掉,取得人民戰爭的勝利。
二、農村的階級關系發生變化,全面土改的階級準備正在形成
經過減租減息,農村的土地占有關系逐步由集中轉向分散,地主占有的土地減少,而農民占有的土地有所增加。據北岳、太行、晉綏、鹽阜和濱海五個區域的調查,抗日戰爭前和減租減息以后土地占有關系的變化為:地主從占有全部土地的29. 5%下降為13.5%,富農從21%下降為17.5%,中農從29.5%上升為42.5%,貧農從19%上升為22.5%,雇農從0.8%下降為0.6%。[4]土地占有關系的變化,自然引起農村階級關系的變化。大多數雇農上升為貧農,大多數貧農則上升為中農,各階級和階層在數量上發生了重大變化,呈現地主下降、富農削弱、貧農上升、中農顯著增加的形勢。仍以上述北岳、太行、晉綏、鹽阜和濱海五個區域的調查為例,抗日戰爭前和減租減息以后階級關系的變化為:地主從占全部戶數3.6%下降到2.4%,富農從7.2%下降到6.7%,中農從28.4%上升到38%,貧農從54%下降到47%,雇農從5%下降到2.5%。
抗日根據地實行的減租減息政策“有利于地主、富農在心理上逐漸適應黨的土地政策,為黨在適當時候逐步過渡到‘耕者有其田,徹底解決農民土地問題打下了基礎”。[5](p62)而農村土地占有關系和階級關系發生變化,地主階級的反抗程度和不滿情緒大大降低,這些為農村各階級階層在思想上、心理上接受全面土改做了必要的準備,也為在土地改革中徹底解決農民土地問題和鏟除封建勢力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三、全國的革命形勢發展迅猛,亟需大批源源不斷的后方援助
眾所周知,淮海戰役是一鍋60萬正規解放軍部隊對80萬國民黨軍隊的 “夾生飯”,而人民解放軍背后有597萬民工支援前線,隨軍作戰的常備軍就高達100萬,所以才有陳毅元帥“淮海戰役的勝利是老百姓用小車推出來的”的由衷感慨。聶榮臻元帥在回憶錄中記載的平津戰役中華北人民支援前線的壯觀場面則更加形象和具體,“那時候,正值隆冬,冰天雪地,他們聽說要解放北平、張家口,立即掀起了支援前線的熱潮。那情景真是非常感人,非常壯觀!當我從孫莊去孟家樓平津戰役指揮部的時候,一路上看到成千上萬的人民群眾和廣大民兵,趕著滿載物資的大車,不分晝夜地朝北平、天津方向前進,真是前不見頭,后不見尾,一眼看不到頭呵!我還得知大清河兩岸的人民群眾,晝夜組織40000多人參加突擊破冰隊,兩天內砸開了100多里冰河,使白洋淀和大清河兩岸的船只,能夠將物資源源不斷地送往前線”。[6](p701)
從一定意義上說,國民黨在解決農民土地問題方面的缺失是導致國民黨政權垮臺的一個重要因素。相反,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就積極致力于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土改后解放區的人民無私奉獻、傾盡所有,有力地支持了解放戰爭,加速了革命形勢的發展和最終戰爭的勝利。正如毛澤東在黨的七屆三中全會上所指出的:“我們已經在北方約有一億六千萬人口的地區完成了土地改革,要肯定這個偉大的成績。我們的解放戰爭,主要就是靠這一億六千萬人民打勝的。有了土地改革這個勝利,才有打到蔣介石的勝利”。[7](p73)
四、原有土地改革政策不徹底,亟需交流總結各地的實際經驗
全面內戰爆發后到全國土地會議召開前夕,解放區的土地改革運動已經廣泛地開展起來,多數地方已實現了耕者有其田,但土改運動發展得很不平衡,有相當一部分地區沒有把群眾充分發動起來徹底解決土地問題,并且在實際分配土地時存在一部分人多占土地、浮財和包庇地主轉移資產的富農路線傾向。解放戰爭進入反攻階段后,從各解放區土改運動的發展來看,需要及時交流情況和總結經驗,制定更徹底的土地政策,以指導土地改革運動更加廣泛深入地進行。而修改《五四指示》中已過時的部分規定和頒布新的更徹底的土改政策,是全國政治、軍事形勢發展的要求和指導土地改革運動深入發展的迫切需要。此種情況下,召開一次全國土地會議,來研究解決面臨的各種問題,已是當務之急。1947年5月24日,劉少奇在致中共晉冀魯豫中央局并報中共中央的電文中指出,“檢查‘五四指示各項原則的正確性,并如何制定一個更完美的土地指示”[8](p43)是要注意研究的幾個問題之一。朱德在全國土地會議開幕時也提到:“我們召集這次會議,是為了把各地的經驗總結和交流一下,制訂出更完善的政策,然后把它貫徹下去,使土地改革徹底完成”。[9](p203)
五、中共中央的積極籌備,為土地會議召開創造了主觀條件
中共中央尚在延安時就曾計劃于1947年5月4日在紀念《五四指示》公布一周年之際召開全國土地會議,可胡宗南兵犯延安使這一計劃沒有得以實現。黨中央撤離延安的第二天即致電各中央局、分局:“五四土地會議之地點及日期,必須視以后情況之發展再行決定”。[10](p88)
“棗林溝會議”后當時中央的五位書記兵分兩路,劉少奇和朱德率領的中央工作委員會(簡稱“中央工委”),“前往晉西北或其他適當地點進行中央委托之工作”。[11](p51)中央工委一路東行,途中非常關心解放區的土改運動,深入實際,注重調查,掌握了十分詳實的一手材料,為召開全國土地會議做了準備。進駐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村后,中央工委的領導人即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之中,并于5月31日向各解放區發出通知計劃在7月份召開全國土地會議。與此同時,正在陜北轉戰的毛澤東來電,要求中央工委在半年內完成三項任務,即“(一)將晉察冀軍事問題解決好;(二)將土地會議開好;(三)將財經辦事處建立起來,做好這三件事,就是很大的成績”。[11](p91)第二項任務就是要籌備召開全國土地會議,可見當時中共中央對召開全國土地會議的密切關注。此后幾個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工委關于此問題有過多次致電、復電。劉少奇在在全國土地會議預備會上指出:“全國土地會議原擬五月在延安召開,由于戰爭關系沒有開成,中共中央就委托中央工委在西柏坡主持召開,將來的文件和決定還要經過中央批準”。[8](p44)可見,全國土地會議是在中共中央和中央工委的共同領導下召開的。中共高層領導們對召開這次土地會議的高度重視和高度負責的態度,也成為全國土地會議能夠召開、能夠開好的有力保障。
綜上所述,全國土地會議的召開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客觀形勢發展的要求同中國共產黨持之以恒的努力,使得中國土地問題到了必須解決而且能夠解決的關鍵時刻。正如董必武《在全國土地會議開幕式上的講話》中指出的:“中國目前一定要解決土地問題,我們不能解決這個問題,那中國革命就不能成功。能解決這個問題,中國革命才一定會勝利。” “現在解決這個問題也是有把握的,關鍵是我們在廣大解放區建立了‘革命的政權,而‘這個政權是保障滿足農民的要求的”。[12](p129-130)中國共產黨正是通過順應歷史發展的趨勢,把握歷史發展的脈絡,及時召開了這次在中共革命史上有關土地問題的最重要的會議,從而在中國土地改革運動史上樹起了一座光輝的里程碑。
參考文獻:
[1] 《毛澤東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
[2] 《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
[5] 吳敏先.《中國共產黨與中國農民》,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6] 《聶榮臻回憶錄》,解放軍出版社,1986.
[7] 《毛澤東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
[8]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劉少奇年譜》(下卷),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
[9] 《朱德選集》,人民出版社,1986.
[10] 中共河北省黨史研究室.《中共中央移駐西柏坡前后》,中央黨史出版社,1998.
[11] 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海天出版社,1998.
[12] 《董必武選集》,人民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