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華
摘 要:擴大內需,啟動消費是當前中國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保持國民經濟穩定持續增長的一項重要政策,而如何激活農村消費市場則是擴大內需的關鍵。本文分析了農村消費市場的現狀以及制約農民消費的原因,并提出了激活農村消費市場的對策。
Abstract:The expanded domestic demand, the start expense is current China to deal with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e crisis, maintains the national economy stable sustained growth a major policy, but how activates the countryside consumer market is expands the domestic demand the key. This article has analyzed the countryside consumer market present situation as well as restricts the reason which the farmer expends, and proposed activates the countryside consumer market the countermeasure.
關鍵詞:農村消費 經濟增長 農民收入 制度
Key words:The countryside expends the economic growth farmers' income system
作者簡介:陳華(1977-),女,湖南慈利人,湖南省張家界慈利縣委黨校講師。研究方向:經濟。
【中圖分類號】F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069(2009)-06-0042-02
一、激活農村消費市場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1、擴大消費需要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保持經濟增長的必然選擇。在我們這樣一個13億人口的發展中國家,要擴大城鄉就業,增加居民收入,維護社會穩定,就必須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長速度。由于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全球經濟衰退帶來的外部需求減弱,對我國出口的負面影響日趨加深,出口受阻,出口企業損失慘重,僅2008年東部沿海地區近10萬家勞動密集型出口企業破產倒閉。在外需受阻,國內外經濟形勢的急劇變化的情況下,擴大消費內需成為促進經濟增長的必然選擇。
2、擴大消費需求是保持經濟穩定均衡增長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國經濟增長過分依賴于投資和出口,對消費需求的重視不足,過去25年來,我國的固定資產投資率逐步上升,而最終消費率卻不斷下降。2008年中國最終消費率只有48.6%左右,投資率則為43.5%,而按照世界銀行的統計,目前全球的平均消費率約77%,比世界水平低近29個百分點,固定資產形成率則高于世界水平十幾個百分點。投資與消費比例已經嚴重失衡,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經濟增長的原動力的傾斜。當前,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的逐步加深,我國外部需求區域減弱,抓住機遇著力擴大消費需求,不斷改善投資消費比例關系,就顯得更加迫切和重要。
3、激活農村消費市場是經濟持續增長的關鍵。中國有55%以上的人口在農村,這么多的人要消費,而且現在消費水平還比較低。據國家統計局測算,農村人口每增加1元的消費支出,將對整個國民經濟帶來2元的消費需求;農村人口對一種家電產品的普及多增加一個百分點,可增加238萬臺(件)消費需求;農民消費美人增加1000元,全國就增加內需9000億元,按現存農村2.1億戶家庭計算,未來十年電視需求將近1億臺,冰箱1.45億臺。如果農村消費市場被激活,至少可以支持經濟30年以上的持續高速發展。
二、農村消費市場的現狀
1、整體消費水平低,城鄉差距呈擴大趨勢
改革開放以來,農村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不斷提高,但從總體上看,我國農村居民的消費需求還是不足的,整體消費水平偏低,而且城鄉消費水平呈擴大趨勢。2008年農村市場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貢獻率為30.9%,占全國人口總數55%的農村,只消費了全國30%的商品。而隨著城鄉收入差距的不斷擴大,2007年城鄉消費比值達3.7,從2007年城鄉每百戶家庭所擁有的消費消費品(表一)我們可以看到城鄉之間的消費差距也呈擴大趨勢。
2007年底城鄉居民家庭每百戶耐用消費品擁有量(表一)

2.消費結構不合理,恩格爾系數偏高
2007年我國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為43.1%,不僅低于城鎮居民的36.3%,更低于國外幾年前的農民:2003年美國農民恩格爾系數為14.7%,新加坡為17.1%,加拿大為15.7%。消費結構也不合理,城鎮居民消費逐步向住房、汽車、旅游、休閑等領域轉變,消費升級出現加快趨勢,而食品和衣著支出在農村消費中仍然占較大比重(見表二)。
2007年城鄉居民人均生活消費主要支出構成(表二)

三、我國農村消費需求不足的原因
1、農民收入少不能消費
收入是消費的基礎,也是制約消費水平的首要因素。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比城鎮居民低得多,2008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4761元,城鄉差距由2007年的1:3.3擴大到1:3.7。而減免農業稅,糧價上漲等利好因素給農民帶來的實惠被農用生產資料大幅上漲等通脹因素部分化解,2008年,城鎮居民價格上漲5.6%,農村則上漲6.5%,這意味著收入本來就低的農村居民卻又承受著更重的通脹壓力。
2、消費環境差不愿消費
消費環境有軟環境和硬環境之分,即市場環境和基礎設施。
在市場環境上,一方面由于收入水平的限制,農民對價格比較敏感,在選購商品時,對商品的質量、性能、價格要求比較高,而對產品的品牌、包裝、及外觀設計不是十分的看重,屬于“求實消費”,而一直以來,企業基本上是依據城鎮居民的要求來設計產品的,這些產品在款式、功能、價位以及包裝等方面均同農民的要求有較大差異,銷售到農村的產品通常是城市市場飽和后產品的簡單轉利,不適合農村需要。
另一方面,由于農村市場秩序和市場管理比較混亂,缺乏有力的執行機構和正常的監督,致使農村消費市場成為了“消廢市場”,假冒偽劣商品泛濫。2008年全國農業、工商、質監系統查獲假劣農資6422萬公斤,貨值6.5億元,立案查處假劣農資案件9.3萬件,搗毀制假售假窩點753個。在這次“家電下鄉”活動中,就有不法商人把翻新的舊家電拿到農村市場以次充好進行銷售,嚴重損害了農民的利益,抑制了農民的消費需求,使農民不愿消費。
在基礎設施上,較為完善配套的基礎設施是現代消費的先決條件。目前,我國農村與城市的公共設施建設差距平均在15年以上,農村家電普及率與城市相比落后10,相當一部分農民家庭里沒有電視,不是農民買不起,而是相關配套設施不完善,有的電壓不穩,或者電視信號不好,電價偏高且不時也會停電,買洗衣機吧,又不通自來水。有調查顯示,全國大概有2.5億農村人口喝不到干凈的水,83%的村不通自來水,還有100個鄉鎮不通公路,40000個行政村不通瀝青路、水泥路,1000萬農村人口用不上電,落后的基礎設施,制約了農村居民對耐用消費品和現代工業產品的消費,農民不愿消費。
3、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不敢消費
養老、醫療和上學被視為壓在中國農民頭上的三座大山。養老方面,中國農村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在“未富先老”的中國,農村養老主要依靠家庭養老,即主要靠子女贍養和自身的積蓄來支付生活消費,全國參與農村養老保險的人數達不到農村人口的1/10。醫療方面,雖然政府為農民辦理了合作醫療保險,但是報銷額度極小,特別是近幾年醫療成本不斷提高,醫院的門診費用和住院費用上漲速度遠高于農民的平均收入的增長速度,大幅度增加的醫療費用和極小的報銷額度給農民造成了沉重的經濟壓力。在就學方面,盡管現在已經實行了農村九年義務制教育,取消了農村小學和初中的學費,但農村家庭所面對的子女上大學的費用仍是一個沉重的負擔。后顧之憂得不到消除,對預期的支出增加,消費信心不足,即使手頭上有了錢也不敢隨意消費,有錢不敢花。
四、激活農村消費市場的對策
要激活農村消費市場,扭轉“人口主體沒有成為消費主體”的不利局面,最關鍵是要提高農民收入。研究表明我國農村居民現金消費支出的邊際傾向系數能達到約0.76,但只有農民收入增長,他們較高的邊際消費傾向才能轉化為有支付能力的實際需求。
1、建立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增強消費能力
首先要大力發展現代農業。農民以種地為生,農業收入仍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應將社會化大生產和現代經營理念引入農業生產,推進農業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產業化發展。著力采用先進適用技術,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在優化品種品質結構、大力發展優質農產品的同時,抓好質量安全管理,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提高農產品附加值。
其次加大支農惠農力度。在“多予少取”上做足文章,進一步增加農業補貼、加大轉移支付力度,鞏固和強化促進農業生產發展的各種財稅政策,提高農產品的收購價,努力避免主要農產品價格下行,防止谷賤傷農,走出“少了喊,多了砍,不多不少沒人管”的循環,保障農民的農業經營收入穩定增長。
再次推進土地制度改革,保障農民土地權利。要進一步明確界定農戶的土地權利,防止各級政府征用農戶土地的侵權行為,防止嚴重侵害農戶土地權利的各種行為發生,使農民真正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四權統一”的承包經營權。特別應將處分權有條件地賦予農民,讓農民可以以土地使用權為抵押獲得低成本的中長期信貸支持,以開展農業生產,提高貨幣購買力。有專家估計,如果農民土地權利得到有效保障,農地每年產出5000億美元,農民收入將提高150%;如果宅基地進入市場,將有2500億美元的消費能力。
最后加快戶籍管理制度政策,給農民以平等的公民權。農村戶口于城市戶口的差別并不僅是僅存于農村與非農的字面意義上,關鍵是隱藏于兩種戶籍制度背后的權益,即與身份有關的各種保障制度的不公平,如勞動用工制度、教育制度、財政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我們要徹底進行戶籍管理制度改革,改變“城鄉分治,一國兩制”的局面,建立統一、流動的戶籍制度,并依法擁有當地居民所應有權利和應盡的義務,從而建立起全國統一的勞動力市場,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就業,提高農民收入水平。
2、加強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消費硬環境
借擴大內需的東風,加大政策支持和財政支持力度來重點解決水、電、路、通訊設施等方面存在的問題,為家電進入普通農民家庭創條件,促進農民對電話、電視、洗衣機等耐用消費品的需求。
3、完善農村消費市場環境,增加農民消費信心
加強農村市場監督,加大執法力度,防止假冒偽劣產品流入農村,打擊欺行霸市、強買強賣等不法行為,打擊“損農”、“坑農”、“害農”的虛假違法廣告行為,健全農村消費者投訴受理機制,保護農民合法權益。加強農村市場體系建設,構建農村現代流通網絡,進一步推進“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和“雙百”工程。在村、鎮積極發展連鎖超市、便利店等新型流通業務,全面提高農村的綜合流通能力。
4、企業要以適銷對路的商品供應農村市場
產品設計上應主要從滿足農民的市場需求著眼,開發農村真正需要的商品,突出節能、環保、耐用、安全等性能,即“農村特色”。依靠科技進步,調整產品性能,增強產品對農村市場的適應性,如針對山區電視信號弱的特點,開發高靈敏度的電視機;針對農村電壓不穩的特點,開發寬電源的家用電器;針對農村老鼠多的問題,開發有防鼠板的電器等。
5、建立適用農村特點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讓農民敢消費
擴大社會保障體系覆蓋范圍并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完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失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積極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根據財政的增長情況,適當提高補貼標準和報銷比例,保障農民最基本的醫療需求,緩解他們因病致貧、因疾返貧的問題。健全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改變長期以來農村的家庭養老為主的模式,采取以家庭養老、社會養老和商業保險相結合的養老保險模式。嚴格落實農村“五保”老人、殘疾人在社會福利制度,對其吃、穿、住、醫、葬等方面給予必要的物質幫助。總之,要千方百計解決農村居民消費的后顧之憂,增強農民的消費預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