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立軍
摘 要:體育教育中人本主義教育理念的提出是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本文通過分析人本主義與現代體育課程改革的關系,闡述了人本主義教育理念對現代體育課程改革中的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和體育教學管理的影響。并提出在人本主義價值觀下以學生為主體的體育課程改革的相應對策。
Abstract:That the humanism educates the idea suggesting that in sports education is to conform to requirement of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Relation the main body of a book is reformed by analysing the humanism and the modern sports course, the course target , course content , course having set forth a humanism educating idea to reform hit the target to modern sports course are put into effect , the course evaluation composes in reply the effect that sports teaching manages. And bring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 that the sports course reforms taking student as the main body under outlook on values in humanism.
關鍵詞:人本主義 體育教育 體育課程改革
Key words:Humanism;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069(2009)-06-0172-01
一、人本主義的起源和發展
“人本主義”由英文單詞“Humanism”翻譯而來,亦可譯成“人文主義”、“人道主義”,起源于對人類的倫理道德、知識智能和文學藝術的自由和理性的思考。人本主義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有著不同的特點,因此,形成了“傳統人本主義”與“現代人本主義”。它強調在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充分地尊重兒童,熱愛兒童,重視受教育者的需求與興趣,提倡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1]。綜觀這些人本主義課程流派,可將現代人本主義課程的主要觀點概括為:強調以人的發展和人性關懷作為課程的導向和歸宿;在課程的內容上,突出人生活的豐富性和生動性;在課程的實施上,則大多數采用協商、引導的方式等等[2]。
二、人本主義理念下體育教育思想的內涵
人本主義教育與我國推行的素質教育從教育的培養目標到教育教學的原則、方法等都強調以人為本,主張人的全面發展,重視學生的認知、情感、興趣、動機以及潛能的發揮,把學生看成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激發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指導者。同時,人本主義教育強調師生關系和諧、平等,并重視意義學習,使學生的學習充滿樂趣[3]。在教育教學內容上,人本主義教育主張不僅要重視道德教育、美育、體育,而且要重視學生的情感和意志的培養教育;在教育教學方法上,人本主義教育主張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
三、人本主義教育理念對現代體育課程改革的影響
3.1 人本主義對課程目標的影響
新的課程理念以人為本、以素質教育為中心是確立新課程目標的根本依據,它是建立在充分考慮學科體系、社會發展需求和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的基礎上的。新的課程理念強調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對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課程理念強調學生發展為中心,為建立新型師生關系、發揮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生主體作用提供了思路;新的課程理念關注個體差別與不同的需求,為每一位學生的個性和能力發展提出了希望,引起了人們對過去體育課程強調統一要求而出現一刀切的狀況進行了反思。
3.2 人本主義對課程內容的影響
就教學內容而言,原來的教學內容一定程度上脫離了社會發展的實際,脫離了主體需要變化的實際。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十分重視,具體體現在目標設置的主要依據就是學生的身心發展特征,即突破以往體育教學大綱按年級來規定教學內容的方式,而是按學生的身心發展特征來劃分學生的學習水平,并按學習水平來設置學習目標,這種方法對教師選擇適合學生身心發展特征的教學內容提供了便利,不必再受制于過去許多“規定內容”的束縛。
四、人本主義的價值觀下完善體育健康課程的對策
4.1 樹立“以人為本”、“健康第一”的思想觀念
“以人為本”、以“健康”為核心的現代社會發展理念,不僅正積極地推動社會物質與精神財富的建設,同時也在不斷地改變著人類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并在以科學技術為基礎所構建社會文化里,人類自身的身心結構也在逐漸地朝著大家所盼的健康目標發生變化。這一變化也深刻地影響到學校體育的發展。學校體育目的之所在“健康第一”既是學校體育的出發點,也是學校體育的歸宿,是衡量學校體育成敗與否的基本標準[4]。
4.2 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內容、形式與方法
在學校體育中要落實“健康第一”指導思想,必須重新審識學校體育的內容,,將學校體育的重心由體育教學轉向課外體育活動,使體育教學為課外體育活動服務;以學生為中心,使每一位學生都同樣有接受教育的權利[5]。面向全體學生,滿足學生需要,教學形式與方法向個性化、多樣化發展是實現“以人為本”、“健康第一”體育教育目標的重要手段[6]。
4.3 完善“體育與健康”課程機制
4.4 優化體育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
參考文獻:
[1] 從立新.課程論問題[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143-149.
[2] 張胤.科學或人文——兩種大學課程范式的思考與抉擇[J].現代教育科學,2004,(4):3-5.
[3] 楊韶綱.融合教育——人本主義范式探究[J].江蘇高教, 2004, (4):32-33.
[4] 鄧興華,楊文軒.“健康第一”的理論依據與學校體育的新使命[J].體育學刊, 2002, 9(1): 12-14.
[5] 劉志敏.羅杰斯的人本主義學習觀對我國體育教學的啟示[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 2002, 36(4):116-117.
[6] 凌青東.高校體育課程設置俱樂部化的發展研究[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01,3(3): 106-108.